柔软光滑的干刻线、水性制版墨给予的水墨效果、木刻的粗犷、铜版的重复性笔痕制作、数码版画的不同景深……版画语言、观念、题材、材料、技术等多方面的多种可能性,展现在10月10日至11月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美国当代版画艺术展中。与其他版画展有所不同的是,本次展览的作品提供方不是画家或公共艺术机构,而是美国8家版画工坊,他们带来50位艺术家在过去30年中创作的90件不同风格的版画作品。这些版画工坊,代表了美国版画界集创作构思与制作技巧为一体的艺术生产方式,而它们所依托的学院背景,更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与服务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拓宽可能性。
美国阿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本展策展人之一陈小文说,美国版画工坊有一套制作系统——工坊运作、销售、收藏、评论和公共教育的多方面合作的工坊运作模式;这样的经验,也希冀展览在11月至明年4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巡回展出时介绍给国内版画界和艺术教育从业者。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已有近百家版画工坊,他们具有典型的小型企业模式,但同时也注重社会性和教育功能。”陈小文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助理策展人赛诺·铃木则介绍说,工坊的雏形就得益于学院体制——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在纽约市的普瑞特图像工作室以工坊的工作模式邀请很多年轻艺术家参与学习和创作,而且学院也可以以系科的制作技术适应版画领域对印刷机技术、综合版、电子和摄影制版的发展需求,以深化版画技术。
比如依托南佛罗里达大学而运作了40年的平面艺术工作室,致力于研究版画的各种技术,其主任玛格丽特·米勒表示,工坊与教学联系,使工作者可以邀请艺术家驻场,极大地推进了工坊的制版技术——摄影制版和蜡制技术。哥伦比亚艺术学院雷若伊尼曼版画研究中心在艺术家基基·史密斯的主持下,借助学院天文测量台进行考察,基基·史密斯的名作《月亮》便在此时诞生;而使用艺术学院的全景相机对康尼岛海景进行拍摄取材,也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创作。
学院教学与工坊运作的优势互补,在泰德版画呈现得最为明显——依托于维斯康辛大学的泰德版画工坊,自1987年成立起就与教育学院艺术系广泛交流,聘请罗伯特·科廷厄姆等72位艺术家、300位艺术、艺术史、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奖学金,并在工坊的各个项目中实习。“大学的经验与实验室的经验是相适应的,视觉艺术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机会去体验和观察创作过程的艰苦性,时常会认为成为一名高成就的专业艺术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在泰德,学生们可以领悟到,创作是漫长而辛苦的过程。”主任保拉·潘赞科说。学院注意到工坊在实际操作、项目合作上对于师生的磨砺,而工坊则看中系科在版画复制方面的优良传统,和开设培训、讲座、观摩的学术资源,特别是维斯康辛大学的查森艺术博物馆还可以为印刷提供存档服务。
成立于1997年的埃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所(IEA)的三位创始人就是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师,他们早在1980年就开始在版画的课堂教育中使用电脑技术,在IEA成立后,更是将数字化、电子、摄影等领域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版画的创作。展览中,数码版画《蛾子》、平版激光刻印《记事本》、照相凹版《图书馆》的创作,就产生于这样的教学背景。
版画的制作工具和工艺决定了艺术家必须去“精心设计”和掌握制作,因此它能够使观众体验不同于一般艺术媒介所特有的“制作美学”。美国的专家表示,这一特性与版画创作的趋势,要求版画工坊与版画教学都应通力合作。反观中国,虽然已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院校与国外版画工坊签订教学合作协议,但直面市场的众多国内版画工坊“介入”学院教育的案例还是少之又少。“当代版画制作的合作机制使这一艺术形式脱离了原有的工业色彩的复制艺术品的使命,多方合作的版画教育才能让它拥有充满探索性、表现力的一面。”赛诺·铃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