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Iphone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们手中的“掌中宝”,我们或许可以切身感受到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上展示出的“设计就是生产力”理念的价值所在。与生产销售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日益受到各个市场主体的全方位重视。从国家大力提倡创意产业,到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再到各个专业或综合院校对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难想象,当物质产品供给大于需求时,一眼就要吸引你并产生购买欲望的“一秒经济学”已经得到市场参与者足够的认同,除了重视产品质量外,诸如包装设计、功能设计这些以前的“面子工程”日渐成为产品核心的竞争要素。
此时,各大专业艺术院校如何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10月6日至7日,由中央美院召集的“第三届国际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高峰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丹麦的顶尖艺术与设计院校校长与中央美院艺术设计教育专家学者,就艺术与设计教育如何面对新挑战,更好地适应、推动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展开研讨。
基础教育要不要?
不久前,中央美院举办的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次展览将“造型”这个在世界当代艺术潮流看似“有些过时”的学科再次摆到突出位置。其实,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西方主流美术学院就开始逐渐将“造型”从核心课程名单中抹掉。而通常我们理解的“造型”就是以素描为主的写实训练,它与色彩训练一起长期占据中国美术教育主要基础教育课程。
据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介绍,中央美院不仅坚持了造型学院一年级的统一基础训练,而且在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都开设了一年级统一的基础教学,也都以素描和色彩为主课,但是具体的课程内容在设计和建筑方面是以设计素描为主。中央美院这个做法可能也是国内美术学院中,做得最严谨、最认真,也是最彻底的。据了解,中央美院的基础部教学,根据中央美院的传统以及在反思欧美美术学院教学改革基础上形成共识——严谨的基础训练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反,可以训练学生手、眼、脑的精确配合,提高其技艺能力和审美能力。
而对于早已不再教授写实技巧的外国美术学院来说,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分流情形。“我们对于想要画素描的人会进行素描培训,如果有学生觉得素描对他们今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他们就会去学习。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教授素描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在平面上去做一个标志或去做一个计划,这也是艺术设计中最基础的部分,问题是你要对它进行概念化,而且还要不固囿于素描,把身体、眼睛以及与身体外部的世界进行协调,无论是艺术上还是审美上,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种协调都至关重要。”丹麦皇家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院长Mikkel Bogh说。
如果说素描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基础教育里只是一种选择的话,那么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基础教育中,除了素描被转化为手工训练外,更重要是建立一个立体的网络教育模式。据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校长Tony Jones介绍,在第一年基础教育当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在2D、3D、4D、5D这些领域中进行学习,所谓的2D就是在纸上拿笔做画,然后到3D是立体的,而4D、5D也就是网络的应用。“我们觉得以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掌握一种多维度的语言,使他们打好一个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不适合提专业学科的名字,这点我们认为很重要。”Tony Jones表示。
创意与技艺孰轻孰重?
当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消费流水线产品,那些需要繁复手工技艺的商品已经不再是市场消费的主体,虽然仍有一些怀旧人士与时尚爱好者高举手工大旗,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专业的美术学院里,选择传统技艺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人喜欢利用电脑动画和多媒体视觉传达、实现自己的各种新鲜创意。技艺与创意看似并不矛盾的观念,却成为全球艺术学院设计学科需要区别对待的命题。
“如果仅仅提创意的话,哲学家也有创意,文学家也有创意,各行各业都有创意,如果没有创意各行各业怎么发展?艺术的创意究竟它的特色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于高技艺的创意。美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技艺,这跟艺术起源有关,而且在整体上艺术相对于理工科与哲学,它最大的特色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那么,如何有利于提高人的感性能力,我认为最好的美术学院就应该培养出特别严密、精确,具有审美眼光和操作能力的艺术家。”潘公凯说。
与潘公凯观点接近,甚至更为讲究技艺的是来自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副校长北乡悟。据他介绍,东京艺术大学仍然保留了原来基于日本技巧和传统创新艺术的理念,临摹经典艺术作品,要是技术不过关就不可能做得非常出色。只有掌握具有数代传承的基本和传统技巧,才能培养出新艺术家的本土特性。
而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学术负责人Jeannene Przyblyski提出另一观点:“我们并没有在艺术和设计之间画上一条明确界限,我们很多油画系学生也都是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和构思,而设计学院学生也运用摄影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他们的构思。我们知道不同的工具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此进行人为严格的区分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我们也给学生提出挑战,在21世纪他们需要走出去,重新设想一下艺术系学生或者说全球化艺术家的角色应该是什么。”
设计教育如何“请进来”?
“请进来”与“走出去”,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各个领域对外交流的常用语。对于已经拥有几十年发展历程的西方艺术设计学科而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请进来”的必要性不需赘言。为此,中央美院也卓有远见地召开第三届国际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高峰研讨会,并在研讨会期间,希望构架一个泛欧美亚的国际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沟通网络,试图通过常设性的国际校长论坛与研讨、合作研究、学术交流项目,引领艺术、设计、建筑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与此同时,除美术院校展开专业艺术设计交流外,不少相关机构也开始着手为更广阔的综合类学院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教师团队贡献力量。据了解,高等教育出版社曾在2008年、2009年承办了教育部的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项目,并在2009年主办了“新设计素描”workshop研修班,参与研修的教师超过600人。今年,又开设了美国艺术设计教学workshop系列高级研修班,该项目历时两个半月,涵盖艺术设计专业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主干课程,是国内第一次系统介绍美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学术活动,共有130余名来自全国近100所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参加培训。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分社社长刘建指出:“我们力争为教师们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学习、工作以及不断提升的国际性学术平台,整合各种类型的资源,并随着研修项目的推进,促进专家、教师与教材出版之间的共生关系,酝酿出更多的精品教材。”
教师素质的提高,全面了解西方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中国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当务之急。因为只有在这种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坚守什么,也才能明白这种坚守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而实现这些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尊重并包容一切与我们不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