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举行
http://www.cflac.org.cn     2010-10-1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莲湘文化廊下放异彩 民间艺术沪上开新花

——由中国民协、上海市文联、金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举行

打起莲湘唱起歌

——在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莲湘,一个动听的名字,是热情的舞蹈,还是优美的体操,是果敢的武术,还是欢腾的秧歌……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勾人魂魄的上海廊下的打莲湘。

    莲湘是一种富有民族文化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廊下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活动。它深深植根于廊下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水乳交融,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廊下人把莲湘作为自己的荣耀,莲湘在廊下生根开花。廊下与莲湘密不可分,说起莲湘必提廊下,说起廊下必想到莲湘。廊下莲湘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欢腾跳跃,热闹非凡。表演时,一根根系着各色彩带,一头悬着铜钱,挥舞起来清脆作响的棒子在人们的手中变幻出不同的花样,舞姿翩翩,充满生活的喜悦与动感。舞到高潮时,台上台下一齐舞动莲湘棒,场面蔚为壮观;跳到兴奋时,左右四方齐声呐喊喝彩,气氛十分热烈。

    莲湘是一种集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融舞蹈、音乐、健身、民俗于表演之中,令人赏心悦目,精神焕发,散发着独特的民间舞蹈风格和艺术个性。莲湘是一种民间文化,它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以美的力量和艺术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以文化人,以艺育人;莲湘是一种生活,是廊下人过日子的一种方法,是干部群众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承载着社区联络、交往、沟通、仪式的诸多功能,使社区和谐,邻里温馨。莲湘是一种态度,是廊下人热情、达观、包容开放的眼界胸襟和真诚善良的生动写照,使人远离低级趣味,丰富美好情操。莲湘是一种境界,造就了廊下人在贫困的日子里保持富贵的气质,在苦难的岁月中酝酿出艺术的奇葩,在蹉跎的年代里萌发出幸福的希望,在快乐的心境中绽放出对未来的追求,使人在莲湘的舞步中不断走向睿智与崇高。廊下人不仅把莲湘作为生命,更是把生命化为莲湘。只有境界达到了超凡的自由状态,灵魂深处的感知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莲湘是一首歌,有唱不尽的欢乐;莲湘是一首诗,有抒不完的情怀;莲湘是一幅画,有看不尽的美景;莲湘是一段情,有道不完的话题。看过莲湘的人,无不为廊下人富有激情而不乏细腻的表演所折服,无不为复杂多变、节奏明快的舞步所惊叹。跳过莲湘的人无不为莲湘里折射出的民族的心路历程所感染,无不为莲湘蕴涵的民族精神所骄傲。让我们紧扣时代的脉搏,击节起舞,打起莲湘的节拍,尽情欢歌,在舞动的莲湘中体味民间文化的快意,感受精神家园的润泽。

传承和发展莲湘文化 培育独特的乡土文化

——在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贺词

杨益萍(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廊下以一个乡镇之力,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并且举办如此规格和规模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实属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在此,我谨代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向廊下镇荣获“中国莲湘文化之乡”和“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称号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热心于推动这项文化活动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向远道而来的中国民协和各省市民协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在求富的过程中求知、求美、求乐,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更好地关注和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氛围。廊下镇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多年来,他们以传承和发展莲湘文化为抓手,激发农村文化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探索形成了“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的发展新路。以廊下莲湘为代表的特色民间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品质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廊下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建立体制完备的发展模式、培育深厚群众基础、坚持不懈地提高莲湘的知晓率和知名度等方面的做法,为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可资借鉴的经验。

    实践证明,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这也为我们文联推进惠民文化工程建设打开了新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文联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以独特的乡土文化为内核,帮助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力争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衷心希望,类似的文化艺术节在各地乡镇不断涌现,唤醒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击节飞舞 气象万千

——廊下莲湘小记

忻雅华(上海民协秘书长)

    莲湘是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被称为“汉族民间舞的又一瑰宝”,它与秧歌、腰鼓是姐妹艺术。查阅相关的资料可知,莲湘这种民间舞蹈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其称谓叫法不一。有“打连厢”、“打钿响”、“打花棍”、“霸王鞭”、“九子鞭”、“铜钱棍”、“秧歌棒”、“浑身响”等,上海一带多叫“打莲湘”。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莲湘的看法发生了质的转变,不再把莲湘低看成穷困潦倒的把戏,认为这是既可娱乐、又能健身、甚至交际的好方式,觉得打莲湘让人精神焕发,其乐无穷,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民间娱乐、健身的传统活动。

    在廊下地区曾流传着两个莲湘传说,也许是廊下莲湘的真正起源,但没有可靠资料能最后加以认定。有文字记载,光绪28年,廊下已把莲湘作为健身活动;民国24年,廊下已成立由民间艺人王金法组织的10余人的莲湘队,可见廊下莲湘历史悠久。

    莲湘表演形式可分为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和集体舞3种。其中集体舞是现在莲湘舞表演的主要形式,这也是当前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的文娱形式,分为台上和台下表演。台上为舞台艺术表演,大多为群舞,包括莲湘舞、表演唱。其表演为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故在编排的过程中规范动作的打法,加大舞蹈表演时的蹲、拧、跳、颤、踢、奔、跃等动作幅度,进行重新组构和舞蹈形态再造,成为源于民族文化但又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现代莲湘舞蹈;台下为秧歌形式表演,包括广场舞、团体操,人数越多,气氛越热烈,场面就越壮观。

    廊下人热爱莲湘,钟情莲湘。近两年,廊下莲湘10多次代表金山区参加上海市文化展演、交流和体育比赛等活动。廊下莲湘承认莲湘和少儿莲湘先后在中央台亮相。如今,莲湘已成为廊下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特色项目,从村到街道,从机关到学校,老、中、青、少一起参与,现全镇共有莲湘队30余支,近万人会打莲湘。

    在廊下,打莲湘已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或体育运动,它已经成为廊下的一个文化品牌;它是廊下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生产、生活和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它也是一种满足农村人民文化需求的特色载体,是一种富有农村特色的组织形态,更是一种符合中央要求和世界趋势的先进文化。

    廊下,以发展的眼光、开拓的精神,一手抓传统莲湘的原生态传承,提高传统莲湘的普及率,逐步实现“莲湘人人会打”的目标;一手抓莲湘的创新发展,提高莲湘的观赏性、技巧性,实现莲湘的舞台化、艺术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廊下莲湘将成为上海市熠熠生辉的文化品牌,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

文化也是生产力

——在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许复新(上海市金山区副区长)

    金山历史文化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成陆,著名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于此。枫泾、金山卫、朱泾三大古镇都已有800多年历史。金山文化名人辈出,古代有南北朝文字语言学家顾野王、唐代高僧船子和尚、宋代白牛居士陈舜俞、元末文学家书法家杨维祯、明代书法家沈度,当代有国画大师程十发、漫画家丁聪等。金山还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中国故事之乡”。

    近年来,金山区委、区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结合上海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项目、特色文化区域的创建,加强对民间艺术项目的发掘、培育、扶持和引导,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廊下镇的“莲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先是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又被授予“中国莲湘文化之乡”和“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称号。这既是廊下镇的光荣,也是我们金山的骄傲。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相信,通过举办中国莲湘文化节,廊下莲湘的名气会越来越响,更为廊下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经济,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以莲湘会友,以莲湘为媒,廊下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创建中国莲湘文化之乡

打造廊下莲湘文化品牌

陈国忠(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文化是软实力,弘扬先进文化是廊下人民始终不懈的追求。自2006年以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廊下实际,确立了“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由此不遗余力地推进了以莲湘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和创建“中国莲湘文化之乡”、“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的重要工作,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在镇内镇外有普遍共识的廊下莲湘文化品牌。

    一是抓好保障。我们成立莲湘事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聘请专家对动作、造型、表演进行指导,加强专业保障;以村(居)为单位,分解工作,落实任务,加强责任保障;制定莲湘文化之乡创建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制度保障。

    二是抓好基础。我们在中小幼社区学校开设普及课程;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学打莲湘活动;以开设培训班方式培养打莲湘骨干,成立打莲湘骨干队伍;以分年龄段和全覆盖为要求,建立了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儿打莲湘梯级基层队伍30余支,近两万人学打莲湘。

    三是抓好保护。我们重视非遗工作。2006年,廊下莲湘申报并列入金山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申报并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我们把廊下莲湘的发展写入了《廊下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抓好传承。我们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来营造莲湘文化氛围,更加注重以交流展示民间艺术风采的方法提升知名度。2007年10月,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莲湘文化节,这是国内唯一的大型莲湘主题文化节,至今年已是第四届;2008年10月,我们发起并成功举办了“廊下杯”长三角莲湘邀请赛,这是国内首次区域性莲湘盛会,也因此掀起了长三角莲湘文化热。廊下莲湘两次亮相中央电视台节目,一次亮相上海电视台《百姓戏台》栏目。

    五是抓好发展。我们重视保护,也重视创新。在营造莲湘热的氛围中,莲湘故事、莲湘小品、现代莲湘舞等形式的作品相应而生、层出不穷,莲湘大展演、莲湘家庭赛、莲湘达人秀等赛事接连不断、精彩纷呈。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更注重市场融合,以莲湘装扮旅游,用莲湘开发农家游戏、乡村体育、原生态情景剧等娱乐项目,人气旺盛、经久不衰。通过市场和旅游把莲湘要素串联,促进莲湘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廊下既打农业牌,又打文化牌。实践证明,文化也可以兴廊下、名廊下、富廊下。我们要充分利用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这样的载体,把廊下莲湘文化进一步发展繁荣,把廊下文化“一盘棋”走活,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

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举行

    本刊讯 9月27日至10月28日,由中国民协、上海市文联和金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主题为“喜庆世博盛会、弘扬民间文化”的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举行。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主任马春雷,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益萍,金山区人民政府区长赵福禧,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民协主席郑一民,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中国民协副主席、福建省民协主席林德冠,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金山区政协主席沈文弟,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席何麟,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民协主席江明惇,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汝强,金山区副区长许复新,廊下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陈国忠,廊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沈文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民协的领导、国内专门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莲湘也称连厢、连相、打莲湘,或打花棍、霸王鞭、浑身响,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廊下莲湘于清朝末年传入,已有100多年历史,从1935年廊下民间艺人王金发组织莲湘队起,至今已传承5代,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幕式由叶汝强主持。许复新首先致欢迎词。陈国忠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莲湘文化之乡的创建过程。赵铁信宣读了中国民协《关于命名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中国莲湘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的决定》。罗杨代表中国民协向廊下镇授予“中国莲湘文化之乡”和“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牌匾,陈国忠、沈文接牌。杨益萍、罗杨分别发表了讲话。马春雷和沈文弟共同为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的“莲湘之恋”雕塑揭幕。

    文化节上,来自各地的莲湘队伍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廊下镇的少儿、青年、老年莲湘队伍,更是向人们诠释了廊下镇“人人会打莲湘”的文化风景。已是85岁高龄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莲湘传承人吴克勤也走上舞台,亲自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打莲湘。

    据了解,在廊下农村,农民劳动之余引吭高歌,敲打莲湘,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村头稻场上,莲湘阵阵,笑语声声,流露出对丰收的喜悦;新春佳节,人们打着莲湘走村串户,给友邻乡亲送去美好的祝愿。打莲湘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天下午,作为首届中国莲湘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莲湘文化论坛在廊下镇举行。郑一民、曹保明、林德冠、赵铁信、叶汝强、陈国忠、沈文等领导,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巫允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陈勤建等专家学者及各省民协领导出席了论坛。论坛由江明惇主持。

    论坛上,专家们分别从民间文艺之乡的价值和意义、打莲湘的民俗渊源、中国莲湘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莲湘的文化发展传承。陈国忠主要介绍了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廊下莲湘文化以及创建“中国莲湘文化之乡”的工作和体会。郑一民、叶汝强、赵铁信也分别发言,对廊下莲湘的发展与传承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家一致认为,全国莲湘文化五彩缤纷,而廊下莲湘是龙头。廊下莲湘具有非常强的普及性,不管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六七龄童;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群众,人人会打莲湘,人人热爱莲湘,它融舞蹈、音乐、体育、民俗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精神焕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了进一步推动莲湘文化的发展,莲湘的艺术形式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与时俱进,要具有可看性,要让更多人认识莲湘,认同莲湘。同时,要规划好莲湘文化的长远发展,为我国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论坛结束后,与会的嘉宾一同考察了锦江中华农家乐,并到廊下小学观看了学生们打莲湘的课外活动。(刘 未) 

    专家学者发言

打连厢的民俗渊源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

    “连厢”,亦名连相、连像、连箱、莲湘、打连厢,民间亦有称其为霸王鞭、打花棍、金钱鞭、浑身响等名目者,专家学者一般认为它们是古代的一种歌舞戏,一种民间舞蹈或如宋人所说的傀儡杂耍。我以为,打连厢来源于古傩——沿门逐疫,驱邪、撵鬼、祈福的民间信仰民俗。

    历史上,廊下莲湘原本与当地庙会逐疫的民俗活动相连,与远古的傩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金山廊下乡镇,打莲湘起初主要在当地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中表演,“老爷出会”时跟在后面,以哨子为口令边走边打,其目的多为驱邪、撵鬼、祭奠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等。解放后,作为一种百姓喜爱的文娱活动,经常在慰问军烈属时作表演。“文化大革命”期间,莲湘被作为“四旧”从此销声匿迹。

    当代的打连厢,外在形态的民间信仰淡化,内在心理希冀尚存,文体功能展演加强,表现为动作轻快、明朗,节奏感强,主要有交齐、起步、转棒、敲肩、敲地、打地、对打转身等基本动作。敲击肩、腰、背、臂、肘、两手、两膝、两足等部位和穴道,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的功效;同时,敲击时振动铜钱作响,再配上音乐、唱词,形成丰富的节奏变化,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打莲湘者,多数为女性,初时穿随身衣服,逐步发展到统一服饰。如穿大花对襟衣,围小围兜,戴顶头手巾等,乡土气息甚浓。是一种蕴含逐疫信仰的民间体育舞蹈。廊下莲湘的自发性活动明确地体现了一种文化与乡村生活的水乳交融,廊下莲湘的舞台化发展契合了乡土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

“莲湘”之葩永绽不衰

巫允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

    打莲湘流传于民间已有300余年历史,虽为人们耳熟能详,但从未被人们所重视过。打莲湘能够得到金山区和廊下镇政府的重视与推动极为难得,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民众身心健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打莲湘产生原因多出于天灾人祸和战乱使人们流离失所的大背景下,是在困境下为求得生存而出现的一种歌舞形式。而莲湘歌舞的形成地域,大致源自我国东南地区及淮河流域,其原因,我认为与这些地区民间平素均有演唱民歌小曲习俗和流传地方采茶戏有着密切关系。逃荒难民在为获得生存目的的驱使下,充分调动个人自幼的演唱能力,再将最初用于沿街乞讨所必需的竹竿、响器逐渐进行加工、改造,成为作舞道具,从此便出现了最初以卖艺为生、以舞蹈形成进行划分的“谋生舞蹈”——打莲湘表演。

    民间莲湘活动之所以能基本遍及于汉族生活地区,是最初谋生者通过逃荒而将莲湘文化播洒到了中国广大汉族聚集地区,并得到人们喜爱与流传的结果。在3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受到“莲湘文化”的熏陶与交流,使“莲湘”歌舞活动逐渐扩散到土家族、白族、水族民众之中,并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归纳不同地区与民族的莲湘歌舞,所具有的共性集中在:以手持道具莲湘,以歌曲、数来宝、年节吉利话为伴奏,达到统一节奏、丰富内容、使之更具观赏性和自娱目的,而不受人数、性别、年龄与表演形式限制的一种歌舞表演。我认为“打莲湘”活动除应保留和继承原有的原生形态外,同时为了满足广大民众的艺术欣赏与审美要求,在今后应对莲湘表演动作与技巧表现上采取吸纳百川的方式来丰富它、提高它,将现在民众的纯自娱性活动艺术化并将其列入表演行列。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