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无限意象空间——访著名花鸟画家鲁风先生
http://www.cflac.org.cn     2010-10-12     作者:王 靖     来源:中国艺术报

    鲁风先生曾任贵州美协副主席、贵州花鸟画研究会会长、贵州书画院名誉院长。他用画笔将贵州的山石、草木、花鸟赋予鲜活的生命,以势取胜,深厚沉雄,热烈明朗,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个性。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鲁风先生。

    记者:我国古代对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请您结合几十年来创作的成功经验和感悟,阐释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鲁风:对中国画按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来评价,政治标准明确,好把握;但艺术标准不明确,这就造成了中国画作品艺术上鱼龙混杂。加上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作用,媒体上胡打乱说颇多。明明刚刚学会画画的人便吹成了“大师”。中国画古人品评是有标准的,叫“品”,“四品”、“六品”、“三十二品”之类。其中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但这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作为意象文人画,要确切定位,也很难。到目前为止,只有学位,一二三四级美术师,但每一级美术师的作品与品位不挂钩,同一级美术师,质量相去甚远。

    媒体评价中国画作品最惯用“栩栩如生”,这是不对的。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品栩栩如生也许是高要求的了,但对中国画,只是对“能”品的要求。中国画最高的要求是达到“神完意足”,神气完备、意要充足。

    记者:中国书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写实”和“写意”是艺术的两大美学范畴,请您谈谈二者的实际含义和关系。

    鲁风:最近国家画院有个高峰论坛还在研讨这个问题,主旨就是“写意精神”。我以为,几十年来中国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有这么大的胸怀,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敢于这么一股脑儿的拿过来。原因是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任何外来文化无法取代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是走在人类文化发展前面的,形式可能陈旧,但思想、认知是超前的,因而用外来文化代替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倒退。

    中国绘画也是如此,从写实绘画到意象选择。意象艺术肯定是写实主义后面一个更高的层次阶段,中国在宋代就步入意象阶段,而西方是在八百年后才出现印象派,进入意象选择。中国画技术标准已相当严谨,西方却在印象派后进入现代艺术思潮,从此缺乏评价标准,变为人人自谓“大师”,这是过分张扬个性的结果,当然市场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否则那些搞行为艺术的人非饿死不可。

    写实主义艺术是科学性绘画,它溶进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任何发明发现,从色彩学到解剖学,从数学到物理化学知识,甚至生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科学性绘画中一切似乎都能说得明白,分析起来也有理有据。但中国意象绘画则不尽然。它溶入更多思想内容,有些东西说不明白,即使说出来你如果不能“活学活用”,就陷入教条,误入歧途。一本《芥子园》成就过绘画高手,但也有不少失败的学习者,所以中国讲求“悟性”,不管苦学“渐悟”,还是“顿悟”,总要有“悟性”才有发展前途。写实主义绘画只要有敏感的色彩把握和熟练的艺术技能即造型能力,就可能成就大师,这在中国则不行,中国画家看重的是文化修养。文化修养并不是得有什么学历学位,更看重在悟性启发下实际学识。没上过本科的艺术系学生,只要有真才实学一样有成,上过本科的也不一定成才。

    记者:中国书画艺术的意象超然玄妙、幽深旷远、意味无穷,请您谈一下“意象”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鲁风:意象,从字面可以看出是“立意为象”。它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山水叫“搜尽奇峰”,花鸟画叫“对花写照”,能够深入物象结构,才可以弄懂物象本质,熟烂于胸。但并不“实像实画”,而是加入思想文化内涵,由画家创造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这是理想中的图景。自然界不缺乏“美”,但自然中的美总是不完全不充分的,将他们最美的地方人为再进行创造,就是意象绘画的过程。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绘画基础在哲学。在技术处理上,中国绘画严格按“对立统一”法则来要求,充满辩证思维。任何偏颇都会授人以柄,招来批评。任何“过头”的操作,只用一个“太”字就能打入地狱:“太枯了”,“太花了”,“太乱了”,“太显了”。中国画几乎成了人们哲学思想的物化演出场,画中国画你先要制造“对立”,枯与湿,浓与淡,粗与细,长与短,然后把它们协调统一起来。没有对立便失去意味情节,不耐看,不能协调统一,便会混乱不堪,加上中华文化内涵、物化的思想追求,虽然同是一枝梅花,不知人为赋予多少承载内容,所以画了千年,看了千年,人们还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记者:艺术院校是孕育人才、创作精品和锻造艺术大师的沃土和摇篮。请您谈一下中国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和主流教育如何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系?

    鲁风:中国历来师徒相传,有“名师出高徒”之说。名师基础高,见识明,徒弟少走弯路,容易出好成绩。进入学院制,应该更容易出大批艺术高手,但中国美术教育是新题目,如何教育,还在探索。

    中国七大美术院校至今没有一所是中国化的,都是在以“科学”绘画培养学生。中医还有中医大学,中国画没有。有个笑谈,说艺术院校中发现一些色彩辨别力差和素描不好的学生,就让他们去学中国画。实际上,素描是考学的入门砖,学成之后不少还得回头研习中国绘画,想摆脱素描局限十分困难,我还遇到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理论专业学生,在一次研讨会上张口就说:“中国写意思想快接近印象派了。”站在西方美术理论基础看待中国画,依西方标准对待中国文化,居然成为业内人士的一种常态。当然这都是失去民族自信心惹的祸。我们需要的既不是站在中国绘画上排斥外来文化,也不是用西方标准来批判中国画。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但都有值得发展下去的长处。我们要站在高处共同审视人类文化,长者学之,短者去之。

    我真的想什么时候办一所纯中国化的美术大学,培养一代真正懂中国文化的艺术学生。哪怕是试验性的也好,然后等几十年后再看它的价值。

    记者:您是如何运用对立统一思想来指导书画创作的?

    鲁风:不敢说我已经很好地把“对立统一”思想运用到创作中了。认识是一回事,做到与否却未必,创作中有失误、偏颇,不用别人指出,自己就已经不满意了。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当然好,但做到是不容易的,胸无成竹、因势利导也是有的。各种“法”是对不懂法或半懂法的人有作用的,对完全懂“法”的人,“法”便失去效能。孔子云:吾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不管如何画,能做到规矩不影响画画,就成仙了,一下笔先想到“法”,肯定画不出“道法自然”来。

    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如今中国强盛、民族复兴、经济腾飞,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艺术家要站在历史的潮头触摸盛世雄风,拓展艺术“意象”的空间,找准艺术浪尖的视点,创作出真正标新立异、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