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人缘•书缘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30    作者:薛元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和潘永斯接触的机会不多,印象中有3次。第一次见面,是陪同一位老师到金坛参加一个书画活动,结束之后回京时路过南京,有短暂的停留,得以与他相识。潘永斯人很实在,话语不多,有时甚至显得很腼腆。这让我很难将他与一名军人联系在一起。或者可以说,是因为骨子里多了些书生意气吧。很多时候我很感慨,书法绝对是个好东西,让很多人得以结识,进而相交。第二次见面,是因为我的一位多年好友从云南赴盐城,途经南京,对他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第三次则是我的一位好友去宜兴采访,我委托他帮忙安排行程,这次未见面,直接用电话“遥控”了一回,其为人之随和,由此可见一斑。

    凡是朋友之事,总是尽心尽力。按照潘永斯的话,“人做不好,则不必从艺”。人品永远放在第一位。如果说“书品与人品”的话题,命题似乎太大了。朋友之间的交往,有时不过是涓滴小事,但正是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做人无小事。

    潘永斯的书品和人品是相对应的,他的作品所追求的,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魏晋格调。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王铎的忠告振聋发聩。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么一回事,但具体怎么做,到底能做到什么样,各有不同,口是心非、事与愿违的情况太多了。最后以什么来检验呢?作品。

    潘永斯在电邮中给我发了很多作品图片,基本上可以看出他近期创作风格的全貌。他虽未曾和我表述过临摹家数,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二王之姿,以及魏晋墓志笔意,兼有李北海《麓山寺碑》。多为长幅大作品,几百甚至近千字,一丝不苟,看不到“乱象”,这是一种“定力”。

    这种“定力”,其实也就回答了为什么潘永斯特别强调做人的问题。中国传统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养”,养心、养性,养浩然之气。

    他的作品用笔干净、简练,没有拖泥带水和矫揉造作的夸张变形,很雅致。现在很多人写魏碑作品,上面的字迹之“乱”,让人很不舒服。“雅”不可少。雅是安静的,经典就是一种需要安安静静才能品味出的味道。张扬过头的字搔首弄姿,以吸引人的注意,结果适得其反,惹人讨厌,观者最后只能拂袖而去。如能一步步地用心来体味经典,便会在不期而然中达到一种境界。

    在交流过程中,潘永斯告诉我,他对书法原本没有太多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一份热爱,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离不弃。他的书法生涯最早可以追溯到少年时期,无意中看到一张报纸上印刷的“求索”二字,拿过来就对照着临摹起来,从此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参军入伍,转干留在南京,又是一次机缘。一方面,六朝古都有着良好的艺术底蕴和氛围;另一方面,让他结识了很多师友,先后认识的有管峻、言恭达、李啸、卢星堂等诸多名家。他不时请益,作品精进,获奖很多。这些都是缘分,一种地道的笔墨缘。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