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赋予音乐神圣使命 音乐伴和民族伟大复兴——傅庚辰谈音乐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28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旗帜还在眼前飘扬,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歌声还在耳畔回响,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花车,那威武雄壮的大阅兵方阵撞击起的骄傲、自豪、赞叹仍在胸中激荡!自豪,中国人!自豪,中华民族!自豪,改革开放的伟大新时代!”回想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盛况,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至今仍然感到激动,他的激动一方面来自于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祖国母亲的情感,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来自于,作为一名经历过解放战争,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音乐家,他见证、参与、讴歌了60年来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已经与他的艺术道路与生命轨迹深深地连接在一起。对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音乐事业的发展他自然也了如指掌,他不仅为我们谱写下一曲又一曲动听的旋律,同时也为我们音乐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智慧。

    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记者:在您的创作之中,流传最广的是您的一些歌曲创作,比如《雷锋,我们的战友》《地道战》《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等,这些歌曲甚至成为年轻人参加各种比赛、选秀节目的热门曲目,可见生命力的旺盛。相反,现在的一些歌曲创作常常都是转瞬即逝,唱过一段时间就被人遗忘,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傅庚辰:进行艺术创作要有两个“吃透”。一是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二是要“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而后者对于作品的成败往往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对一部作品,特别是对一首歌曲来说,一看歌词,就可以一目了然,这首歌要表现什么思想内容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但你要把歌曲写成功,要把歌词的思想内容表现得生动、准确、深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对同一个主题思想的歌词,可能有若干不同的表现形式,作者需要认真地反复斟酌、推敲,从若干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并将它体现于作品之中,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千万不能“浅尝辄止”、“差不多就行”。这样做就等于“自杀”,就意味着失败。尤其要指出的是,当你已经改了又改,试用过许多方案之后还不满意,效果还不好,当你已感到很累、很疲惫,甚至有“江郎才尽”之感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停下来,不要放弃;或者当你选出某个方案还算说得过去,效果大致上还可以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要满足,还要鼓足勇气继续向前跋涉,向前求索,向上攀登。要勇于否定自己,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否则就会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写出来的作品就会是“随大流”、“一般化”,没有个性,不够典型,缺乏生命力。而这时你已经走了99步,还有一步之差你就停止不前了,结果已走过的99步也就前功尽弃了。毛泽东曾说过:“胜利往往就在最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对于作品的艺术风格、音乐语言,一定要狠下功夫,反复推敲,首先要做到自己满意,自己通得过,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也正因为它难,才能体现出艺术创作的甘苦和功力,也可以说苦中有乐、乐在苦中、功在苦中吧。

    记者:对于创作的执着和真诚成就了一首又一首的经典歌曲。

    傅庚辰:是的,凡是获得成功的创作,大都有这样的创作经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歌曲金奖第一名《大漠之夜》的创作可谓“十年磨一剑”,尚德义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进行过多次修改,终于一举夺冠,获得专家和评委们的高度评价。王世光的《长江之歌》、徐沛东的《亚洲雄风》因为旋律写得既优美动人,又气势恢弘,所以被填上歌词后广泛流传。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印青的歌曲,杨鸣、姜春阳、王祖皆、张卓娅、徐占海、雷蕾、唐建平的歌剧,朱践耳、王西麟、郭祖荣、徐振民的交响乐,中年作曲家叶小钢、郭文景、孟卫东、孟庆云、臧云飞,以及旅居海外的谭盾、陈其钢等都为祖国的音乐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陆再易的以祖国为主题的声乐作品有独具的风格和成就。张千一写的《青藏高原》因为准确地抓住了藏族音调的风格气质,写出了广袤无垠、直达天宇般的旋律,而受到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群众的普遍喜爱。当你千辛万苦、废寝忘食创作的作品最终获得成功的时候,一切辛苦也就成为美好的回忆了。而且时间越久,作品的生命力越强,价值就越大。再回头看看当初的艰辛,你就更会感到付出的辛苦确实很值得,庆幸自己“咬牙”坚持了下来,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群众合唱需创作者介入

    记者:艺术家创作带来的喜悦莫过于听到自己的歌曲在群众口中传唱。现在,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群众合唱已经蔚然成风,很多经典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的还经过他们的改编,还有一些痴迷于合唱的群众甚至自发地投入歌曲创作中来,对此您有什么感受?

    傅庚辰:十年前的隆冬季节,一位朋友告诉我:景山公园每个星期天都有很多群众自发地到那里去唱歌,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也特地到了那里去看看。我到达时已经是上午9点半,忽然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一位将军,家离景山公园很远。我心想,难道他也是来唱歌的吗?事实果然如此。这位将军从9点半一直站到中午12点多钟,一首不落地和大家一道放声歌唱。虽然是大冬天(我因准备不足,穿得少,已冻得跺脚),但这里已聚集了三四百人,歌声是那样的昂扬,情绪是那样的高涨,几乎每唱完一首歌人们都要自发地鼓掌、欢呼,像是在庆祝胜利。这情景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老音乐工作者。为了弄清究竟,我一直等到他们全部唱完才请来手风琴伴奏和几位唱歌者聊了起来(这时有人已把我认出来)。据他们说这里的合唱队伍完全是自发的,没人联络召集,大家在这里唱歌已有五六年了,北京其他公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我问他们是不是在专业团体里工作过。他们说,这群人中“藏龙卧虎”,将军、部长、教授、专家都有,自然也可能有在专业团体里工作过的,但指挥、手风琴伴奏和他们几个全是业余的。并问我有没有新歌交给他们唱,我答应下个星期天带给他们。7天后我如约前往,将一首《振兴中华》交给了他们。一个月后,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的新年团拜会上,我讲了在景山公园的见闻,并建议“在下半年适当的时候,召开群众音乐工作会,对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音乐热情,给以正确的引导”。转年,在中国音协和文化部共同召开的“群众歌曲创作研讨会”上,我作了长篇发言,再后来我把这篇发言写成文章,题目就叫《亿万人民纵情歌唱》。

    记者:为什么群众合唱会如此火热?

    傅庚辰:我们的词曲作家们有理由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自豪,他们用心血浇灌出来的作品之花,开放得多么灿烂;他们谱出的歌声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唱着,鼓舞着人们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地去战斗、去工作、去劳动、去生活,对我们的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人民和时代,充满了无限的爱。同时我也在想,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地纵情歌唱?为什么那歌声是那样由衷的甜美?那是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过上像今天这样的好生活,心情舒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就是亿万人民纵情歌唱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因此人们发自内心地歌颂党、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歌颂自己的新生活。同时,每周一次的纵情歌唱,对他们来说也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寓教于乐、娱悦身心”。正如群众歌唱家们那简朴歌本封面上的题词“相逢何必曾相识,高歌一曲乐陶然”。

    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音乐工作者应该是大有作为,成为合唱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傅庚辰:是的。当前的群众歌咏活动有着很高的热情,有着很广的参与面,也有着很大的自发性。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珍惜群众的积极性,因势利导,要有针对性地努力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使这种可贵局面长盛不衰,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一种积极力量。

    首先,我们要多创作群众喜爱并能演唱的歌曲,为他们写出内容好、曲调好、易唱,易记、易传的新歌。当然也要写一些专业水平高、艺术性强的歌曲,供给一些水平较高的群众歌咏团体来演唱,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其次,在创作上要把时代的、民族的、大众的三者统一起来,要把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新写的群众歌曲既不同于历史歌曲,也不同于外国歌曲,而是具有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歌曲。要热情讴歌改革开放,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讴歌新时代和新生活;要振奋人心、鼓舞斗志;要充满信心和力量,充满希望和光明。再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群众歌咏活动培训指挥、教员等骨干力量。各地音乐家协会要把群众歌咏活动当作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组织创作,培训骨干,协调活动,搞好服务,为群众歌咏活动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而努力工作。

    学习现代技法要学以致用

    记者:群众的音乐活动也正在不断拓展,他们不仅在合唱等易于参与和学习的音乐领域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也在音乐领域有了更高的追求,参与到诸如交响乐、歌剧等大型音乐的艺术活动之中。对于群众的这种热情您怎么看待?创作者又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傅庚辰: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的交响乐、歌剧作品和演出是听众多一些好还是听众少一些好?是听得懂好还是听不懂好?是大家爱听好还是大家不爱听好?我建议适当地提倡“雅俗共赏”,适当地提倡作品的旋律性,因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世界公认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以及许多世界著名作曲家的成功和他们的作品里都有着生动的旋律是分不开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写总谱是十分辛苦的,“谱上声声乐,作者心头血”。我也是一个作曲家,对作曲家的艰辛劳动,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我不希望耗费作曲家大量心血的作品被束之高阁,而希望它们响彻祖国的四面八方,传遍世界。

    记者:要做到“雅俗共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交响乐来说,如何学习现代技法,又能与中国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环境结合起来?

    傅庚辰:关于学习现代技法和交响乐、歌剧创作的问题我已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讲过多次,写过多篇文章,也听到了多方面的反应,甚至有的同志还好心地劝我不要再讲,以免有副作用。但我是一个在音乐界负有一定责任的音乐工作者,为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兴旺发展,我觉得应当讲出真实的看法与大家共同商量探讨。

    首先,要学习现代技法,要认真地学,努力地学,要把现代技法真正学到手。因为时代前进了、生活前进了、艺术也前进了。面对新时代、新生活、新需求和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不应当也不可能原地踏步,必须也必然会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形势面前,原地踏步,固步自封不仅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学习现代技法,要认真地学,努力地学,一定要把现代技法学到手,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现代技法不是为学而学,不是为技法而技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是为了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作品;是为了表现我们伟大的时代、火热的生活、可爱的人民,以使所学到的现代技法、丰富的手段在表现时代、表现生活、表现人民的时候,作品更丰富、更生动、更深刻、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所以,我提倡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

    儿童歌曲创作需有童真童趣

    记者: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于音乐的喜爱是我们中国音乐的希望所在,您如何理解儿童音乐创作的意义?

    傅庚辰:对儿童的成长全社会都负有责任,其中也包括我们音乐工作者。历史证明,我们的音乐家、我们的词曲作家是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每到民族的危急关头,他们便会挺身而出,唱出时代的呐喊,发出民族的吼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和人民共同战斗,赢得胜利。这已为《义勇军进行曲》等大量抗日战争歌曲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歌曲所证明。在儿童歌曲创作方面也出现过《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快乐的节日》《红星歌》《七色光》《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等许多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

    世界进入了新世纪,中国进入了新千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客观世界的千变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东西方交流日益增多,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生活内容、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物质基础的改变,精神生活也必然发生改变。一方面精神文化蓬勃发展,一方面也存在着道德沦丧、腐朽文化侵蚀少年和儿童的心灵。花朵需要浇灌、需要滋养、需要去除病虫害。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创作出弘扬正气、坚定理想信念、适合儿童特点、为广大儿童喜爱的新时代儿童歌曲。

    记者:那么,我们的儿童音乐创作应该如何体现其积极的作用?

    傅庚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始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不仅我国如此,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如此。我们产生过许多好作品,外国也产生过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美国的《音乐之声》、日本的《阿童木之歌》、德国的《英俊少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艺术,我们的音乐要发现美、发掘美、弘扬美、创造美。让我们的音乐和歌曲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欢乐、给人以陶冶、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儿童在美好歌声的陶冶中健康成长。

    金钟奖促进音乐事业发展

    记者:长期以来,您不仅是音乐创作者,还担任音乐组织者的角色。尤其是近十年来,您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音乐金钟奖的产生和发展,您能谈一谈这一奖项的发展过程吗?

    傅庚辰:在新的世纪之初,2001年我们启动了中国音乐金钟奖。万事开头难,中央批准设立这个奖项三年之后,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这一奖项才终于在北方的一个小城市廊坊启动。廊坊功不可没、贵在开创。第二届金钟奖在一个更小的地方——鼓浪屿举办,地方虽小,但在音乐生活方面颇有名气,因此也扩大了金钟奖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金钟奖,一些省市也纷纷要求举办金钟奖,金钟奖的地位得以确立,所以第二届贵在立足。第三届历经4个省5个市的协商谈判,最终落户广州,得到了一个最佳合作伙伴,拥有了一个真诚的、充满改革创新精神的合作者。广州市领导的睿智、魄力和目光深深吸引着中国音乐家协会,这才有了金钟奖的“根据地”,从而为金钟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金钟奖的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不断改进,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金钟奖的品牌效应也突出显现,随着金钟奖标志物的确立,随着凝重、浑厚、吉祥、光芒四射的巨大金钟的亮相,主题歌《金钟之歌》的唱响,随着近两年金钟奖的改革,通俗、民族、合唱等分赛区的设立,金钟奖的工作和社会影响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金钟奖已经成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作为一个奖项来说,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一个机制,而且它应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去倡导一种精神,成为音乐发展的动力。

    傅庚辰:对。实际上,“金钟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生生不息,勤劳勇敢的拼搏奋斗精神。对于金钟奖、“金钟音乐”、“金钟精神”来说就是要弘扬民族之声!而弘扬民族之声就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辉煌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也涌动着中华民族音乐的奔腾激流。从古至今产生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伟大的音乐作品。如春秋时期的师旷、师涓,汉代的李延年,魏晋时期的嵇康,隋代的万宝常,唐代的唐玄宗,宋代的姜白石,明代的魏良辅、朱载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午阳出土的骨笛将我国的音乐编年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2400多年以前的精美制造,震惊了世界。汉代的乐府、唐代的大曲、宋代的词调、元代的杂剧、清代的小曲,多么绚丽夺目、丰富多彩;近代的音乐家肖友梅、赵元任、刘天华、黄自、黎锦晖、马思聪、华彦钧,特别是开辟了革命音乐之路写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和他们的战友吕骥、贺绿汀、任光等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又是多么值得我们崇敬。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和遗产,而且还要使之发扬光大。

    “金钟精神”要弘扬时代精神。金钟奖启动于新世纪之初,启动于我们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赋予我们音乐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让我们的音乐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吹响时代的号角、擂响时代的战鼓,伴随着祖国和人民的前进步伐高歌猛进!

    “金钟精神”要开拓创新。“金钟精神”要引领中国音乐的前进,就必须出新人、出新作,出作品、出人才,涌现杰出人物和精品力作,成长出伟大的音乐家和伟大的作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并结合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需要创造出新的业绩。因为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源泉,是事物前进之根。

    “金钟精神”还要造就著名品牌。要使金钟奖成为国内外的著名音乐品牌,使中国的民族之声传遍天下,名扬五洲四海。它将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共同作用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为建立中国乐派而努力

    记者:总之,现阶段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时代赋予音乐发展的一个机遇,您怎么看待这一机遇?中国音乐工作者应该有何作为?

    傅庚辰:当前的中国,呈现出空前的音乐热,群众中涌动着巨大的音乐热情,社会上呈现出巨大的音乐市场。中国的音乐事业和人民的音乐生活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优秀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人才纷纷涌现,我国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夺冠;音乐教育体系日趋成熟,音乐院校大量增加,就学人数不断翻高,海外学子纷纷回归;音乐理论研究日益系统深入;群众歌咏活动有如雨后春笋;音乐演出市场空前活跃,各国著名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纷纷来华献艺;音乐考级遍地开花,学习音乐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的音乐事业一片繁荣。中国音乐工作者应该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学习外国先进音乐文化,结合中国实际开拓新的局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学派,从创作上、理论上、表演上、教学上、对外交流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学派而努力奋斗!

    记者: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音乐工作者如何去结合实际,完成中国乐派的建立呢?

    傅庚辰:今天的时代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现实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完全是音乐家的自由。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工作的根本。一切音乐技法归根到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了让人民更喜爱我们的音乐,让音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伟大时代宏伟壮丽的三部曲。我们的音乐创作、音乐教学、音乐表演和一切音乐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伟大的时代主题来展开,要踏准这个时代的节拍,唱响这伟大时代的三部曲,在这个伟大历史的进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音乐事业的积极作用。时代给音乐以生命和主题,音乐给时代以呐喊和推动。一百多年前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里唱道:“团结起来,亿万人民成兄弟。”今天我们要建立和谐国家、和谐世界,要比他唱得更响亮!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