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东北的庄稼还没收完,日本人就翻脸了;秋天里还客客气气的日本人川岛,转过身儿的功夫就谁也不认了,连相处了十好几年的朋友、“小子爹”都被他给吓着了。从此,安宁的西台屯充满了腥风血雨……”不久前公映的影片《大劫难》真实地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的生活变化,描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这是“第五代”导演肖风继“现代乡村三部曲(《清水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海的故事》)”后的又一力作。日前,中国影协举办电影《大劫难》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影片以独特的民间视角、丰满的人物塑造和浓郁的地域特征展现了宏大抗日战争主题下的个人情怀,其强烈的冲击力会给予观众对于战争别样的思考。
《大劫难》从关东女为爱复仇杀鬼子这一独特视角去直面战争的残酷。它少见地以民间视角对日本侵占东北进行了纪录片式的表达。影片改编自程晓玲的小说《春滋味》,选取了发生在东北地区西台屯的历史事件,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中国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肯定了编剧程晓玲的成功,他认为:“影片从一个全新的民间角度来观察抗日战争,影片的语言、民俗,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生活气息强烈,人物更具性格魅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也肯定了影片刻画人物上的独特艺术格调,他说:“以往抗日题材的影片大都是男人戏,《大劫难》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以‘关东女性为爱复仇杀鬼子’为切入点,影片在悲愤的气氛中带有许多幽默和包袱。”电影评论家彭加瑾谈到:“《大劫难》中的人物冲突并不是缘于外在的东西,而是更深层的内在的心理,是把宏大的题材还原到人性本身。”导演肖风说:“我理解的宏大和惨烈,不一定是人山人海的场面,更应该是精神和心灵的厮杀。我更愿意从一个小视角看一个大主题,就这么一个小屯子,几户人家,甚至小到一个孩子的心灵在这场大劫难中的裂变过程。战争给中国人苦难,苦难让中国人觉醒,普通的中国人是怎样从被动挨打到主动抗击外来侵略的艰辛历程,这是一种震撼,这也是我想要表达的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大劫难》中展现了许多东北民间艺术,鞍山味十足的大秧歌和二人转代表了当地人民的趣味。饰演女主角“二姑”的刘迈,本身多才多艺,又与肖风和程晓玲长期合作,将一个敢爱敢恨、非常烈性生存着的没落皇族“姑奶奶”演得十分传神而动人。与会专家表示,“二姑”的形象证明了黑土地的宽容,她对土地和感情的执著体现了一种纯粹,虽然这个人物并不完美,但是其鲜明的个性可以在中国电影的人物画廊中留下重重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