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以来,引发了人们对于名著改编的诸多思考。日前,记者同红学研究者邓遂夫、于鹏、西岭雪,电视评论家刘晔原共同就新版《红楼梦》中的改编拍摄进行了讨论。
把握好写实与浪漫
记者:拍电视剧《红楼梦》,按全本120回拍摄或是按前80回改编,各自的优长或不足是什么?
邓遂夫:按120回拍摄肯定更省事。而且在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这个一般人比较关注的大情节的结局上,会比较容易达到让普通观众感动的艺术氛围和效果。但其最大的问题却是,在后半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本架构上,明显背离了曹雪芹前80回原著的精神,这是很难用简单的改编所能扭转的。
西岭雪:对于推广《红楼梦》这本书而言,没有一种形式比电视连续剧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了。很遗憾,掌握了话语权的李少红导演没有珍惜这个机会,却为了“狗尾续貂”推波助澜,不是积极地推广经典,反是更深地误导读者了。
刘晔原:按120回本拍摄对于普及《红楼梦》的文学版本有好处,是一种对名著的立体呈现。
记者:在《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应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是写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邓遂夫:在《红楼梦》影视改编中,我更倾向于写实的手法。不论人物造型、服装道具、环境设计,都应该在追求真实性的基础上来求新求变,进而体现艺术美感和浪漫情怀。即便是表现梦境和神幻人物的相关场景,都不能想当然,必须以最能营造出足以充分体现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的“真实”形象为准则。
西岭雪:写实和浪漫都不是绝对的。因为《红楼梦》这本书,无疑是浪漫主义作品的代表,但其中又有许多写实的东西,细到衣食住行一花一木的具体描写。改编电视剧,同样也该是这样写实与浪漫兼具的作法,而导演在这方面显然有点错乱。单以最受争议的黛玉“裸死”一段戏为例。在《红楼梦》前80回中,曹雪芹对于死亡的描写是隐晦的、空灵的、艺术的。高鹗却不是这样,他笔下的黛玉死时,又是“两眼上插”,又是“口流涎沫”,又是“摸一摸身上,已经凉了”,阴冷而恶俗。这就是写实之误。而李少红导演却偏偏采纳了这样的盲目写实手法,迎合了这种低级情趣,并在拍摄中更进一步恶俗化,来了个“裸死”的冷艳镜头,并自认为“很现代、很震撼”。
刘晔原:《红楼梦》主体是写实的,只是在个别的表达和表现上是浪漫化的,例如一僧一道与玉的来历。一僧一道主要出现在开篇和宝玉失疯一节,并不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绝大部分是现实主义,一些梦境、隐喻等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但不干扰正常的表达。例如马道婆害王熙凤和贾宝玉,在现实中诅咒是难以起作用的,所以曹雪芹以玉喻正气来压制了邪气,治好了王熙凤和宝玉的失心疯,而不是像电视剧中表现的神仙斗法。
人物求神先要求形
记者:《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导演改编这部文学巨著时,在忠实于原著的问题上,应该把握住什么样的创作原则?
邓遂夫:我认为导演在改编时最应该把握的原则,就是力求让剧中主要人物的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能够尽可能地符合大多数细读过《红楼梦》原著的人心目中形成的基本印象。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玄乎,也不难做到。87版的大多数人物形象最终能被观众认可,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最关键问题却在于,导演本身必须是细读过原著的,真正在这上面下过一番功夫作深入的研究了解。否则,在整体的改编拍摄上所要达到忠于原著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新版的失败,正在于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全都被多数观众认为“不像”。这种对剧中人物形象把握的偏差,正反映出导演本人的修养不足,对原著的理解不深。
西岭雪:《红楼梦》是美的,所以我首先希望看到一个华美优雅的场面,在这一点上,导演功过各半,因为有些画面确实很美,但有些不当的处理又阴森荒诞。我觉得编剧最大的失败,就是故事不集中,人物不突出。写小说可以穿插着来写,但拍电视,不妨把同一个人物的情节集中些,哪一集着力表现什么故事,应该有个主题,不应该全是过场戏。
于鹏: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但不能“愚忠”。同样的情节,适合小说未必适合影视。吃透原著,用影视语言取代小说语言才是。这一点越剧电影做得最好。
刘晔原:要有所取舍。电视剧删掉香菱学诗一节,给观众的印象是,香菱只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小妾而已,而丧失了曹雪芹在她身上投注的同情——她是另一个“黛玉”呀。
记者:目前对新版《红楼梦》最大的意见都集中在演员的选择上,撇开导演李少红受制于选秀活动的结果的因素,如果让各位来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演员,最不能突破的底线是什么?
邓遂夫:如果让我来选演员,演贾宝玉的必须要丰润、俊秀、纯真、聪慧;眼睛不能太小,而且要明亮、灵动,能够传神达意、体现内心;个子不能太矮,但切忌太高;脸不能太圆,但切忌太瘦、太长。演林黛玉的,首先要注重气质、内涵;其次是脸蛋、身形都要秀美(最好脸比陈晓旭还瘦削一点),还要举止优雅、婀娜多姿(不然怎么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呢);眉眼、鼻梁、嘴巴,都要精致、适中。薛宝钗,也是首先要重气质——端庄、优雅、娴静、大方、亲和,典型的古代知识女性。总之所有的这些男女主角,也包括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等,可以比书中所写的年龄略大一点点,但最好在开拍时,都不要超过十六七岁。
西岭雪:李少红对于演员的选择,有句很经典的回答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可是我们看电视剧,看的明明就是个“形”。你拍的是电视剧,不是戏曲。如果在戏曲表演中,找个男旦来演黛玉,找个坤生去串宝玉,那太正常了,那才叫“神似”。但是电视中,玩什么“神似”,这不是太掩耳盗铃了吗?13亿人中,找不出一个瘦点的小美女来演林黛玉,非要弄个婴儿肥的?因此,我认为演员不可以突破的底线,恰恰是形似。比如陈晓旭,她演出林黛玉的时候也有人拍砖,说她过于刻薄什么的。可是没有人不承认,她那样子一站出来,就是个林黛玉,不会把她混淆成薛宝钗。至于年龄混淆,原著中就是左不过十六七岁罢了,在剧中略大一些也可以。但是宝哥哥林妹妹这个基本底线不该突破。
刘晔原:导演李少红说过,不追求外形,只求气质像,这一点我并不赞同。选演员,首先要外形贴近,其次才是气质表现。戏剧的本质是演员的表现要切合人物。拿林黛玉这个人物来说,她冰雪聪明、真诚不虚伪,而且因为一缕诗魂而通灵、俊秀。陈晓旭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误读不多。但新版中的小黛玉则风采顿失,人物走形,放大了黛玉的缺陷,因而小宝钗表现出来的凌厉、可爱超过了林黛玉。小宝玉纯真却无俊逸倜傥,太小小孩的感觉。王熙凤的表现则不像一个大户人家的掌家媳妇。元春,腰粗膀圆,不像是千金大小姐,87版中的比较柔弱,给元春病死打下伏笔。贾母平时都是笑呵呵的给自己找乐子,动怒的时候比较少,一旦立起脸就能让贾府上下都震动。但现在剧中的贾母三角眼,尖下巴,动辄冷着脸,不符合人物性格。王夫人的年龄过大,演贾母可能比较合适。而王熙凤与尤氏在年龄上差了一个辈份。从演员和人物上来说,作品是失败的。
个性要服从于名著精髓
记者:对于导演在《红楼梦》改编中,注入导演的个人色彩,这一点您怎么看?
西岭雪:电视剧是导演的再创作,有自己的个性色彩是正常的,也是理所应当的,如果看不出是李少红拍的电视剧才反而是不正常的。但是个性色彩首先要服从于《红楼梦》原著精髓的这个大前提,把红楼拍成青楼就太南辕北辙了。而且再个性,也是为人民服务,为观众服务的,不能为了展示个性色彩就完全凌驾于大众审美之上。一开始网上“晒”造型的时候,人物造型都不被看好,但这些意见导演完全听不进去。事实证明,现在观众对人物造型的非议最多。
刘晔原:李少红是一位很有个人风格的导演,她执导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都是描写在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一些爱恨哀愁。她的电视剧画面唯美、讲究调度。但是在改编文学名著时,导演要吃透原著精神,电视剧要与剧本提供的氛围贴合,过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容易对名著带来损害。
于鹏:我认为《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在拍摄电视长剧时应该以忠实为主,不用过多地考虑“当下的观众的欣赏需求”。《红楼梦》流传了200多年,至今依然深受喜爱,说明这部作品既符合当时读者的欣赏需求,也符合当下读者的需求。作为改编者,只要能把原著中的美的东西成功地体现一部分,观众就相当满足了,没有观众要求改编作品与原著比肩,看着舒服也就可以了。如果一部改编作品受到太多的批评,那么只能说明您连观众起码的要求都没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