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希吉日嘎拉1960年参加乌审旗乌兰牧骑,是乌兰牧骑的第一代队员,今年已经74岁的他对几十年前的乌兰牧旗生活仍记忆犹新。
“当时乌审旗乌兰牧骑一共有十七八个人,必要时三两个人一组,分头演出,表演的节目多是歌曲和舞蹈。我唱歌比较多一些。我们的演出很受基层群众欢迎。”玛希吉日嘎拉说,每到一地,在为群众演出的同时,他们与群众积极主动地热情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体验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积累素材创作新的作品。在自创自演节目的同时,乌审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新节目。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还给群众们提供理发、换灯泡等生活服务,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群众们亲切地称乌兰牧骑为“我们的乌兰牧骑”。
演出任务是繁重的,但是乌兰牧骑队员们的演出条件、生活条件却异常艰苦。没人做饭,队员们就轮流做;下基层演出全靠步行,还要背着行李和乐器,后来有了马车,行李和乐器就放在车上,队员仍然步行,过着像流动牧民一样的生活。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乌兰牧骑的演出从不间断。“我们的演出有时是在晚上,燃起篝火,演员在篝火旁演唱,很多虫子就会飞到演员的脸上,但演唱从不会因此有丝毫停顿。演员们冬天常常在寒风飞雪中跋涉,他们的脸经常会被冻伤,在表演时演奏乐器的手指被冻得发僵,但仍然坚持……”玛希吉日嘎拉说。
让玛希吉日嘎拉最难忘的,是他第一次创作剧本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玛希吉日嘎拉和乌审旗乌兰牧骑的队长一起下基层体验生活,走访了很多牧民,收集了很多素材,没等返回,就在一位牧民家里写出了一个反映牧民生活的剧本。“时任图克苏木党委书记的哈斯毕力格图文学水平很高,所以我们就拿着剧本请他把关,没想到他看完剧本说我们写的根本不是剧本,内容空洞。后来我在创作过程中经常想起这件事。我从中领悟到,文艺创作不是简单的事情,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
后来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玛希吉日嘎拉创作了一首歌颂人民公社的歌曲《人民公社好》,他说,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蒙古族民歌的旋律,是比较抒情的,而在歌词的创作上他花费了很多心思,努力表达出人民公社在群众心中的地位。1964年乌兰牧骑进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玛希吉日嘎拉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唱了这首歌曲。1964年12月,玛希吉日嘎拉第一次来到了北京,第一次见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见到了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现在回想起来,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们的时候我真感觉是在梦中一样。”
多年的基层演出,让乌审旗乌兰牧骑和基层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牧民们常常会给演员们送来衣物、粮食,玛希吉日嘎拉现在回想起来仍然非常感动。“没有乌兰牧骑就没有我的今天。”玛希吉日嘎拉说,是乌兰牧骑让他在艺术上学到了很多,在精神上收获了很多,参加乌兰牧骑让他活出了生命的价值。他说,以前条件差,乌兰牧骑克服种种困难把文艺节目送到基层,给群众带去欢乐,现在条件好了,乌兰牧骑以前不畏困难、心系群众的精神不能丢,应该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