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0年首届在校京剧大学生电视大赛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作为全国戏曲院校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举全校之力,力推京剧新人,充分展示学院的教学成果和水平。同学们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展示自己多年来为京剧学习所付出的汗水。每位指导教师更是精雕细琢为学生加工、指导。
通过几轮学院内部评比和筛选,一名多年少见的铜锤花脸人才,以演唱难度较高的《锁五龙》一剧令评委眼前一亮,成为唯一入围的铜锤花脸学生。他的名字叫王瀛政。目前在读的本科生大多年龄在16-21岁左右,男孩子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出现一名以唱功见长的男学生对老师们来说实在是很难得的。作为他的指导教师之一,当我坐在台下看他表演时,不由想起其入校时的情景。
王瀛政由中专考入大学时刚刚16岁,嗓音正处于变声期中最困难的时期,由于缺乏刻苦的练功和家庭的溺爱,入校时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胖子。在剧目课堂上,别的同学能完成的动作他往往很吃力,所教的唱腔也总要分好几次完成,嗓子“盯”不下来。一个学期下来,他自己感到吃力、没信心,老师们更是面露难色。但是我总觉得他虽在变声期但并不是没有声音,身体虽然胖但是很协调,还是可堪造就的。
新学期开学,我先是与他长谈了一番,了解了他的个人情况、中专学习的科目和师承,结果发现他的基础还是可以的,就是练功不够狠才胖了起来。根据他的身材和嗓音条件,我给他开了《御果园》这出传统铜锤花脸戏,这是一出以“二黄”唱腔为主的剧目,第一场有两大段二黄原板唱段,节奏平稳,字句多达10余句,有利于唱腔、韵味、嗓音的训练;后半部演员换装,穿短打扮的黑侉衣裤、厚底、水裙,要求身段大方规范,但舞蹈节奏和幅度都不是很大,有利于身段较弱的学生训练。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从只能唱几句嗓子就“盯”不住到能唱一整段。我特别注意他的行字归韵、吐字发音,尤其是气口和共鸣的训练。一段唱腔反复练习,每个身段精细加工,一出《御果园》最后他能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在有胡琴伴奏的情况下先开始只能唱几句,最后“e”调唱完,有时还有“ f ”调抻两三句,循序渐进地改善。
之后的学习,我们师生似乎达成了默契,我又教了他一出以“西皮”为主的《刺王僚》,以开发他的立音、亮音和高音;针对表演、念白、身段的训练,我给他说了《霸王别姬》《李逵探母》;“白脸戏”教了《长坂坡》;京白戏说了《法门寺》——这时他已经升到了大学三年级。彩排时,所有的老师们眼前一亮,台上的小“刘瑾”表演自然投入,人物表现准确,京白清晰明亮入耳。
在最后几个学期的冲刺阶段,我教他表演、舞蹈较重的《野猪林》。这时他的嗓子已经能唱“ f ”调了,学习状态也很积极,领悟能力强了,善于动脑琢磨,并且知道课余练功、背戏。他的这种反馈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教起来也更加投入。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对他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他在一个学期完成了《七郎托兆》《盗御马》《锁五龙》三出剧目的学习。正是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使他终于在艺术上成长起来,可以自信地以《锁五龙》这样高难度的剧目参加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并有所斩获。
京剧表演的教学必须要因材施教,王瀛政的培养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对有发展有潜力的学生必须要单独投入精力帮他提高,有针对性地给他“吃小灶”才能使他获得更多的养料,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