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访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韩兰魁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14    作者:宁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音协前不久组织的音乐家赴革命圣地采风活动中,记者见到了陕西省音协副主席、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韩兰魁。身为作曲家的他毕业于这所音乐学院,后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2000年赴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留学,主修作曲。曾担任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去年7月任副院长。从青年学子到学院负责人之一,韩兰魁的艺术生涯与学院密不可分,因此,谈起学院的教学状况及发展前景,韩兰魁可谓情深意切。

    记者:西安音乐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的音乐高等学府,为西北地区培养了不少音乐专业人才。目前学院的规模怎样?

    韩兰魁:学院创办于1949年,前身是西北军政大学音乐系,首任院长是贺龙。1953年开始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接受大批毕业生,学院师资力量得到大大加强,发生了质的转变,这批师资在全国都是一流水平的,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学院现有学生近4000人,其中本科生约3800人,硕士研究生约200人,在音乐院校中属中等规模。

    记者:学院设置了哪些系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韩兰魁:学院系科的设置完全按照专业教育模式,共设10个教学系,分别为作曲、音乐学、钢琴、管弦乐、民乐、声乐、教育、舞蹈、电子音乐工程学以及基础部等,学院的所有文化课如语文、外语、体育等都归基础部管理。其中电子工程是新建的专业,将音乐与科技结合,根据师资力量逐步发展。现在主要有录音、迷笛制作、流行音乐等课程。舞蹈系也比较健全,民族、芭蕾专业都有。音乐教育是我们的大系,我们要求学生在声乐、合唱指挥、迷笛制作、舞蹈、朗诵上要做到“五项全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记者:我国的音乐院校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原有的传统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系科,在招生规模上也进行了扩招,西安音乐学院看来也是如此,那么,学院的师资力量怎样?

    韩兰魁: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随着大批老教授的退休和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到省外或国外,我校师资力量下滑。改革开放带来的人才市场的空前活跃,从中央音乐学院或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沿海城市工作,少有人愿意到西北地区工作,那段时间本校师资力量陷入了最低点。

    近几年情况有了转变,尤其是2008年陕西省委调整了院领导班子,新任院长赵季平是著名音乐家,是音乐界的领军人物;新任院党委书记安宁在高等院校领导岗位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学院近两年加大了师资力量的充实,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人才。不仅有来自中央、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博士,还有从英、法、德等国留学的“海归”,我们争取5年内补充好师资队伍,优化人员结构。

    记者:新班子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怎样的规划?

    韩兰魁:新班子经过认真调研,找到了学院办学的薄弱之处,即教员的文化结构存在不足,对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等。于是,新班子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发动全院围绕教育本质、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进行了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教师们受益良多,思想认识普遍得到了提高。随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特点,从人才引进、梯队建设、结构改变、教学教改、制度建设等,院领导班子制定了人才战略规划和五年学科建设规划。学院提出了“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音乐学院”的战略目标。学院加大投入,学科建设每年投入300万元,在音乐院校中属于投入较多的。

    记者:目前很多综合大学甚至专业性大学都开办了音乐学院或音乐系,在这种情况下,西安音乐学院如何办出特色?

    韩兰魁: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制定了一系列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明确西安音乐学院应发展成什么样的学校,要办出怎样的特色。目前我们学校距一流学校还有差距,但我们确立了奋斗目标,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地处文化古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汉唐文化应在我们的创作中体现,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红色文化也应是我们的办学特色。还有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存也是我们的资源,如西安鼓乐列入国家级“非遗”,是唐代音乐的活化石。我们现在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准备出版专著。我们和台湾舞蹈家刘凤学博士合作编排唐乐舞,名为“来自唐朝的身影”。她把唐谱译过来,由我们舞蹈系学生排练演出,最近在北京进行了演出,引起业内的关注。今年11月我们要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展示学校师生创作的西部音乐作品。学校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课题,今年列入教育部的课题有3个,分别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中国琴学研究、汉唐文化研究,实现了我院零的突破。

    去年为校庆60年,成立了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由中心策划组织的音乐学术丛书出版了十几本,有音乐美学、汉唐音乐、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等创作、研究成果,这是学院迈出的重大一步,大家都很高兴,今年还要出版一批专著。

    我们还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资金一比一增加;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也有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这样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最近学院有了潜在的变化,教师的学术意识普遍增强,课前认真做好计划,课后做好记录,把实践上升到理论。

    记者:艺术教育重在实践,学院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吧?取得了哪些成果?

    韩兰魁:在加强教学实践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学院成立了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学院一直有这样的传统。1978年我们就成立了交响乐团,多年来一直坚持上合奏课。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新年音乐会等演出活动中受到好评,今年5月赴法国、德国交流演出大获成功。民族管弦乐团1988年就参加过北京龙年音乐周的演出,今年11月将来北京演出,这支乐团在民乐界有一定知名度,尤其是二胡被称为“秦派二胡”。作曲系学生每年有两场新作试奏会。我们表演学科、舞蹈编导专业和作曲系都进行合作,这样形成了一个学科链,有助于共同成长进步。学院希望能创作一批代表学院水平、具有西北风格的交响乐、民乐、舞剧作品。

    为开拓师生的国际视野,我们采取了切实措施。去年与香港中乐团签约,每年派出四五位优秀的师生到中乐团实习一年,今年派出了第二批。此外,还与意大利、德国的音乐院校开展合作,选派钢琴、声乐、管理等专业的师生去进修,并鼓励各系科聘请外国专家前来讲学。我们正在争取博士点的建立,这个准备工程也是建设过程,以此促进学校的发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