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评一个动画电影奖,评委有两组,一个成人组,一个儿童组。我们成人组评委一致觉得《宝莲灯》非常好,全票通过选它为最佳动画电影。但是孩子们几乎全票选择的最佳动画电影是《哎哟,妈妈》,一个一共只有12分钟的短片。故事也很简单,讲的是校长让一个学生的妈妈去学校谈话,妈妈一路上就在想自己的孩子犯了什么错、一会儿见到校长有多尴尬、回来后怎么收拾这孩子等问题。结果到了学校,校长意外地告诉她,谢谢她培养了一个好儿子,虽然他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他帮助同学。孩子在家也不知道校长找妈妈会说什么,一直担心妈妈回来后会批评他,甚至揍他。结果妈妈一回来就亲了他一下,于是他一下子放心了,喊了一声:‘哎哟,妈妈!’那个片子中的妈妈被画得变形了,其丑陋、可笑、滑稽,让人捧腹,又让人深思。后来我也问过孩子们为什么不选《宝莲灯》,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平时大人就是拿这些教育我们的。”在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的一次有关动画电影的专家研讨会上,著名电影评论家、中华爱子学会会长朱小鸥讲述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在座专家学者热议:动画电影到底如何才能更贴近儿童的审美实际?
当然,无论从艺术品质还是制作质量方面来看,《宝莲灯》都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动画片。而且,动画片也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正如著名导演黄军所说,好的动画片一定是“大人和孩子都喜欢看,而且能从中各取所需,给他们带来快乐也带来收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儿童还是动画片的绝对观众群体。专家们也谈到,有一项调查表明,成人看电影主要是看内涵,而儿童看电影主要是看细节,三五分钟就必须有一个热点能够抓住他。正因为如此,动画片的拍摄制作,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审美习惯,包括他们的审美思维、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趋向等,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其中遇到的第一关就是题材选择。“我们的本土动画电影,题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我们的一些经典,比如神话传说、古典小说,甚至连环画、舞台剧等等。”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道出了当前动画电影题材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我们很注意传承,但是我们要承什么东西,特别是我们要给今天的儿童传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几乎所有有名的传说、小说能改动画的,全改了,改一遍不成还要改两遍,但很多改编者其实并不了解今天的孩子爱看什么,光照搬下来肯定是不行的。”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欧阳逸冰也表示:“其实最大的智慧就是翻新。比如即将上映的《虎王归来》,讲述了自称武松后人的8岁小男孩武小松,因为妹妹被虎掳走而只身走进景阳冈找老虎报仇,历经‘周老虎’、‘狐假虎威’两次波折,终于见到真老虎,却又意外发现包括老虎在内的动物们渴望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故事。这个故事让观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武松打虎人人都知道,陌生的是又打什么虎、怎么去打、最后怎么又‘和谐相处’了。这就是巧妙,这就是智慧。我们的很多动画电影一开始就老是世界末日到了,然后找一个小鲤鱼或别的什么小动物来拯救世界,这就是想入非非。脱胎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的动画片,才既表现了我们对已有的优秀文化资源的一种弘扬,又表现的是我们当代人的思考。”
对孩子们来说,思考当然必要,但如何把这种思考通过影片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易于接受就需要作者费一番功夫了。现在的动画片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日本动漫或者《功夫熊猫》这样的美国动画电影的影子。《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迅等表示,动画形象塑造上的兼容并蓄的风格,给孩子们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当然,你得有自己的主要风格,就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在此基础上多加一些现在的孩子们比较熟悉和接受的外国风格的东西,会形成一个很好的支撑,正好形成了影片整体的独特性,能够保证这一台戏从形象上非常光彩夺目,很吸引人。
广泛吸取孩子们喜欢的生活语言、行为方式以及艺术作品元素,尤其是喜剧元素,巧妙运用于作品中也是一个捷径。“美是流动的,孩子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我看来,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的是后现代的一些东西。记得去年我和孩子们一起看《宝葫芦的秘密》的时候,孩子们笑了60多次,又鼓掌又跺脚的。因为这个影片对话写得非常好,我觉得它得到了《武林外传》的精髓的东西,那个对话都是今天孩子们常用的,放到那里又巧妙又合适。”朱小鸥说。“动画的特性实际上就是夸张,画面动作要夸张,语言表述要幽默,无论情节、动作还是语言,趣味性是最重要的。对动画电影的小观众们来说,这也是一种童趣的表现。”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