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精髓 书写人生境界——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07     作者:王靖     来源:中国艺术报

    8月21日,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李胜洪和四位当代颇具代表性的书家在福建博物院成功举办了“当代书法五人作品邀请展”,展览共展出了他们的80件书法精品力作,充分展示了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艺术积淀,这些作品通过笔墨诠释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历史担当,也使人们看到了他们崭新的艺术境界。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书法家李胜洪先生。

    记者:您曾说书法书写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请您结合几十年创作的成功经验,谈谈对书法的理解和感悟。

    李胜洪:我认为书法艺术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同的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在观察世界,并通过自己的人生去体验、通过自己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总的看法。因此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都会在字里行间反映出来。我从5岁开始学写字,一路艰辛走来,越来越觉得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

    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文字的书写如此高的重视程度。唐代开设“六学”,其中就有“书学”,主要是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历史上的皇帝大多数重视书法的社会功能和教化功能,身体力行、爱不释手,甚至以字取仕。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字就很漂亮,而且王羲之的传记就是他写就的。在他的倡导和大力推动下,书法在唐代形成了一个历史的高峰。

    写字要横平竖直,做人要堂堂正正,字的一横一竖都有严格的规矩,做人也要认认真真,这些思想在书法里也有反映。书法不仅仅是流畅地书写文字,而且和中国人的思想、东方智慧和哲学思考,包括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独特而了不起的创造。

    我们现在认识到,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书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文化的认可与归属;但对于书法家来说,应该是终身去追求艺术的真谛。所以我认为书法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至少,我已经习惯了以书法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和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记者:您作为中国书法“申遗”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做了大量艰辛而繁重的工作。您能讲讲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吗?

    李胜洪:中国书法“申遗”成功,首先是离不开国家、政府的主导和全国人民的关心与支持。其次是中国书协与中国书法院的通力合作,并经过了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成功。这也体现了书法界的团结和力量。至于我个人,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重要的是,“申遗”成功,对于中国书法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非常意义。有些人还不太了解这一点,觉得中国人自己的好东西,还需要“老外”来认可吗?其实不然。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应该是世界的东西;越是好的老传统,越需要下大气力保护。就像自然界需要保护物种一样,因为自然界是一个链。如果因为人类的强大把其它物种都消灭了,最后只剩下了人,其实人也就无法再生存下去了。文化也是同样,要保护文化的生态,就必须要把文化多样性保持下来,还要保持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连接。不然,就会“文”而不“化”。我觉得这就是书法“申遗”的意义。书法不应该仅仅属于中国,而且应该属于全世界、全人类,把这件事做好,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至于“申遗”过程中几年来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在可以说说了。说到“紧张”,那是最后冲刺的阶段。当我们在外国专家大厦开完紧急会议,接到最后的任务时,大家一下子都傻眼了:因为工作量极大,要求极其严格,期限又极其短暂,只有20多天时间。完成任务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严谨的文字、复杂的表格以及高难度的语言文字翻译等等都不说,单说在拍摄至关重要的“中国书法申遗电视片”,就曾经让我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虽然只有10分钟,可是大家知道只有5分钟的“申奥”片,最后用了多少人力、物力还有时间?我们当时没有充足的影像资料、拍摄脚本,而且没有经验、也没有参照物。我们和中央电视台的同志密切配合,一边整理文字、一边起草拍摄脚本,各路人马齐心协力、没日没夜地工作。为了国家的荣誉和文化利益,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事情已经过去,大家真的不愿意去回顾这些难忘的镜头,因为那些日子确实是太紧张、太辛苦。

    记者:书法院在王镛院长和您的领导下,各项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您能大致谈谈建院构想吗?您呼吁要逐步建立相对客观、科学的书法艺术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同时向书坛和全社会发布《中国书法年度报告》,使之成为书坛的一项新的持续性工作,其内容涉及哪些方面,有何现实意义,您能具体阐释一下吗?

    李胜洪:中国书法院成立于2004年11月26日,直接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家级的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常设机构。中国书法院的宗旨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弘扬书法这一民族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学术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来,中国书法院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下,在院长王镛先生的学术领引下,以及全体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书法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各项工作的展开,现在人员也在不断地增加。我们在书法创作方面,也做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展览。比较注重学术的质量和品位,开展了很多具有学术意义的活动。

    再一个就是书法教育,到目前为止学员已经毕业了5届,教学管理工作越做越好。可以说,在学术研究、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方面我们都获得了“大丰收”。

    现在书法市场比较混乱,这与缺少书法批评有关,深层原因是缺乏相对客观、科学的书法艺术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很多人评价书法都是看书写者的官职、级别。书法虽然不能够像体育比赛一样可以量化,但是它也应该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古往今来无不如此,行家一般也是这样把握的。只不过我们若干年来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还没有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标准告诉大家。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较繁荣了,但是还需要提高,需要加强书法批评和普及衡量艺术水平高下的基本方法,这才会使我们书法得到健康发展,我认为这就是对于书法的传承与保护。这件事不容易做,但是应该做。这一点希望书法界和全社会引起重视。

    《中国书法年度报告》确实在业界引起了好评。因为书法的历史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的,这有它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大家都在关注,很多书法家以被录入《中国书法年度报告》为骄傲。我们现在已经做了两个年度,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总结和调整,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决不因个人的看法、角度而影响全局。这已经成了中国书法院的日常工作。我们会长期坚持下去,而且会在大家的关心支持下越做越好。

    记者:您书法的书卷气息与文人风骨的形成,与您在文学、诗词歌赋、历史、美学、书画理论等方面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家风的熏染和父辈的垂教密不可分,请您谈谈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应如何借鉴美术、摄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此,也请您对北京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一些希望和寄语吧!

    李胜洪:说到书卷气和文人风骨,这实际上是指书法艺术的品味、意趣、格调,是书法作品中因“有形的态”而体现出来的“神韵”。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是对文字的深入理解和艺术表现。我在《法无定法 大道之门》一文中,阐释书法是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的。第一层次是书写,如小孩儿初学写字,有好坏之分;第二层次是书法,是书法家对延续几千年的书法美的认识,还有技法的掌握与运用,这有得法与不得法之别;第三层次是书道,是天人合一、心手合一,达到了极高的境界,非常人可以悟得。书法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一种感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而这种信息应该让人感受到高雅,很真、很善、很美。

    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清贫和高雅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学会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如果人太功利了,字的境界自然就低俗了。我觉得书法家不光要习字,还要多读书。要想写好字,必须有文化的积累,要在其他的艺术门类里吸取养分。如果你真的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话,就会发现很多生活中的美。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家就应该是美的发现和创造者。

    北京的书法家有很多是我的师友。林岫主席是我非常敬重的书法前辈,王家新、彭利铭等都是我很熟悉的好朋友。我感到北京书法家生活在首都非常幸福:有那么多的文化古迹、那么厚的文化积淀,还有那么多高水平的展览可以观摩和借鉴。要说寄语不妥,我倒真想交流一点儿书法实践与学习的体会,即“多学古人、多看时人、多想本人”。“多学古人”,就是老老实实从传统的、经典的东西里面吸收养分。还应该把书法的历史大致搞清楚,哪一个朝代是哪一种书风,以及为什么会如此?王羲之何以成为王羲之?米芾何以成为米芾?不是简单地拷贝古人,要有新的想法。“多看时人”,是看清别人的得与失,重要的是多想想为什么。不要盲目地看到谁获奖了、出名了就赶紧去跟风学,这样跟来跟去最终也是枉然。“多想本人”,就是在学古人的同时深入浅出,比对时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逐渐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

    最后,我真诚地祝福北京书法界的良师益友,在首都得天独厚的百花艺苑中尽情吸收和采撷精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