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家收藏”不要无利不起早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07     作者:彭利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前不久,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将自己精心创作的草书长卷抄《胡锦涛主席在欢迎出席世博开幕式贵宾宴会上的祝酒词》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国家博物馆收藏,代表着“国家收藏”。收藏当代书画精品,就是为后代收藏未来的文化遗产,这是国家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工作。他试邀书画名家奉献爱心,捐献力作。几句话,不由得引起了笔者的一番感触。

    无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各大国家文博机构,还是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及外交部驻外使领馆等国家重要外事场所的艺术品陈设,都应划入“国家收藏”之列。但如何能收藏到真正传世的艺术精品,却是一个很难解决,也很复杂的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如果自己的代表作能被顶级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特别是能布置在国家最重要的外事场所,更是一件很荣耀的大事。这是国家整体艺术形象的展示,也是艺术家艺术风格的推广,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个人艺术活动。笔者多年从事此类工作,过去老一辈艺术家对这类邀请都十分重视。社会的共识是,凡作品能被选择、收藏、陈列,自然是一种公认的肯定及荣誉。对此,我们的艺术家都会努力拿出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视作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有了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等一大批记录着时代的巨制传世。也正是这些作品,才让大众领略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和李苦禅、李可染、黄胄、何海霞、启功、董寿平等人的风采。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念的转变、多元化社会的形成,新一代书画家大多在这方面的意识开始淡化。很多人关心的不是“国家收藏”,而是润笔费给多少,于是出现了收藏最关键的障碍——经费问题。在目前的转型时期,职能部门对收藏的“付费”问题,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障,于是就出现了书画家大多不给润笔费就不愿动笔的态度。而书画家收取报酬,又属于个人行为,既没有正规的发票、收据,又与财务制度不符,多年来成为围绕各单位收藏、陈列的“老大难”。人们发现,一个令人尴尬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方面水平高、质量好的作品很难收到,许多重要场所为提高文化氛围又不能不收,从而只好降低标准,如此经年积累的直接后果,必然导致人们审美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书画家无利不起早,不愿无偿为社会提供自己的精品。更有甚者还会对做出奉献的好作品说三道四,冷言冷语,不负责任地随意褒贬,这反映了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缺失。

    被收藏作品的保护和管理问题也值得关注。现在各单位的收藏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接触的书画界层面不同,所以收藏、悬挂的作品质量有很大差别。另外,管理层领导重视程度不一,以致使对书画家的态度与合作关系处理截然不同,所产生的后果就不同,而且很多单位由于管理方面的漏洞,使许多作品受损、毁坏,甚至被盗、丢失,乃至监守自盗,从而伤害了书画家的权益。

    我们有理由说,这一问题关系到国家形象,关系到给历史留下什么遗产,关系到国有资产流失,关系到书画家本身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其构成的互动影响,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