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色紫禁城》中的几抹亮色
http://www.cflac.org.cn     2010-09-03     作者:张 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受西方文化濡染的少女,以青春逼人的姿态走进森严的紫禁城,带来一抹革新的曙色——对于日前刚刚落幕于国家大剧院的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曙色紫禁城》来说,这样的剧情恰似一个隐喻,当代京剧创作自新时期以来偏于凝重的舞台风格,由此也迎来了一抹清新之色。正如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所言,在某种意义上,《曙色紫禁城》体现了国家京剧院在题材选择方面的新思路,也是今天京剧舞台上令人欣喜的新气象。

    京剧《曙色紫禁城》脱胎于著名剧作家何冀平的话剧《德龄与慈禧》。自小在欧洲长大的清朝宗室格格德龄奉召进宫担任御前女官。尽管慈禧一向排斥西方,但对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德龄却甚为喜爱,这一老一少、一古一今两个女人相遇在王朝倾覆前的历史一刻,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与冲撞中,引发出可悲可喜的一段故事。

    “虽从话剧脱胎而来,但此次改编突显了新意,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冲撞、融合中,引出新生和希望,全剧的最后一句是‘日落夕阳尽,天明曙色新’。”何冀平说。话剧改京剧,最忌变成“话剧加唱”,所以首先要从结构铺排改起。将剧情最终落题在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上,这在话剧版中是没有的。同时,删掉原剧开篇的两段垫场戏,将妹妹容龄与德龄的角色合二为一,荣禄和慈禧的感情戏也修改得更加含蓄……一切都为贴合京剧的美学追求。此外,生平头回写唱词的何冀平,能写出直白易懂而又有文采的唱词,显然下了很多功夫。

    把国事写成家事的轻巧叙事、夹杂着英文与现代名词的调侃戏谑、欢快活泼的程派花旦、大嗓话白的叶派小生,以及展现爱情戏的老旦和花脸……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曙色紫禁城》作为一部新编剧目的“革新”味儿。但此剧在令青年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令老戏迷们欣然接纳。现场演出时,很多老戏迷都热情地随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我们特意设计了很传统的唱腔和配器,希望能令老观众听起来就像见了老朋友。”该剧导演毛俊辉说。

    谈起《曙色紫禁城》的创作,体会最深的还是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袁慧琴。2008年,香港话剧团携《德龄与慈禧》赴京参加“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袁慧琴观看了演出。“直觉这部戏改成京剧一定会很出彩,它用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清末的宫廷生活,舞台呈现也很清新,尤其是剧中的慈禧——何冀平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慈禧,作为老旦演员,我迫切渴望能够亲身塑造这个角色。”袁慧琴说。于是,她很快与何冀平取得联系,表达了邀请她改编此剧的愿望。袁慧琴对艺术的执着最终打动了何冀平。

    “改编我是认真想过的。”何冀平说,“《德龄与慈禧》具备改编成戏曲的潜质,可以一试。”从未写过戏曲剧本的何冀平不仅决定大胆突破自己,更大胆向国家京剧院推荐了香港著名戏剧导演毛俊辉。

    毛俊辉有着学贯中西的戏剧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更重要的是,自小从上海移民到香港的他一直深爱并曾真正学习过京剧。“毛俊辉与何冀平有成功合作的先例,导演与编剧的和谐关系对戏的成功很重要。毛俊辉带着对京剧的尊重而来,作为国家院团,我们也有这样的气度接纳新的创作方式。”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说。

    毛俊辉执导的《曙色紫禁城》不仅没有损伤京剧本体,更以打破行当规范的演绎带出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和精神,不仅赢得了京剧老观众迎头喝彩,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戏剧的时代性指的是一部戏剧作品的情感关切及其背后的思考是否代表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关切与思考,以及这种思考的深度,是否达到这个时代的前沿水平。”傅谨评论道,“京剧《曙色紫禁城》正是这样一部有时代性的作品。”

    宋官林说,“《曙色紫禁城》可能成为京剧新编历史剧的一朵奇葩,但不会是唯一的。不断拓宽京剧表现的疆土,丰富艺术手段,是国家京剧院始终努力的方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