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三俗”之风系列谈之三:以人为本才是经营之本
http://www.cflac.org.cn     2010-08-24     作者:小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郭德纲力挺打人徒弟一事遭致社会舆论的谴责后,德云社的成员何云伟、李菁即对外宣布退出德云社,随后,德云社宣布停业整顿。郭德纲计划今年在各地的巡演,也因为这件事的影响延缓。德云社的管理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而也说明了一味迎合市场,不仅不能求得发展,反而会将自己引入死胡同。

    一些民营文化团体曾经因为生存的压力,本着“先把饭吃饱”的经营方针,打着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的旗号,使民间文化中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残渣泛起,将我们曾经在戏剧、曲艺等改良工作中剔除的“脏口”又拾了回来。不可否认,这些“三俗”的作品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使这些文化团体获得了生存机会。但这些文化团体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如果不首先改变作品的“三俗”取向,在经营管理上必然会遭遇瓶颈。

    文艺作品以“三俗”为特点,以迎合为惟一取向,看似是创作上的问题,与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无关,实际上,一个文化单位的创作思想决定了它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即产品的服务目标决定了经营管理的方向,也决定了该团体是否能健康发展。文艺作品以“三俗”为指向,就意味着这个文艺团体是以赚钱为自己的惟一目的,而所有的经营管理也意味着同样围绕“钱”这个字,整个团体的创作容易在“三俗”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对自己的低水平不断进行重复,很难保证在观众们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因为,文艺作品与其说是以“市场”为本,不如说是以“人”为本。“三俗”只是人最低层次的本能需求,人们更盼望得到慰藉、共鸣、感动、振奋……给人以精神动力和理想支持的精神产品,“三俗”显然是与之相违的。

    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而不是“钱”,“以人为本”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文化企业、文化事业。作为一名文化单位的决策者,如果在经营管理中,不重视文艺作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不重视单位内部的业务提升和磨炼,不注重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必定留不住优秀人才。物质生活只是人的第一需求,在第一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上升为更高需求。在“三俗”上打转,难以获得真正艺术上的自我价值实现,这种文化团体就会失去吸引优秀人才的优势。失去人才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文化企事业单位靠什么来打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团结文艺精英,打造出具有中国形象的主流文艺作品?走市场不能靠“三俗”,同样,激励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多出力作,也不能以一个“钱”字来概括。中国著名的企业海尔的企业文化核心是“创新”;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提出“自来水哲学”:经营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益,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这是松下成为世界性的知名企业的起步。企业宗旨、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感召、吸引、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将推动企业走向更高更强。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自我丰富,是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提供者精神上的迫切需求。这种自我丰富包括思想、业务等方面,而且企事业单位能为员工提供这一服务,人民团体、行业管理协会、文艺组织也都有责任为文艺工作者提供相关服务。这不是关系到一家企事业单位的荣枯,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荣枯。

    以人为本,反对“三俗”,才能推动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