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1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把这一指示精神落到实处,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实施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于2006年3月起步试点。针对近年来农民向城市务工人员转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凸显的新问题、新任务,经过深入农村的调查研究和对近300名农村教师和3000名学生实施的试点教学,中国舞蹈家协会深感广大农村基层少儿艺术素质教育巨大需求的迫切性。2007年12月该项工程正式启动,全国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宣布工程启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向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等8个地区的代表赠送了教材,延安等革命老区的百名农村儿童做了教学汇报表演。
工程开展几年来,中国舞蹈家协会一直把“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上的讲话,将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培训学校的舞蹈教师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生活特点,结合农村没有舞蹈教室和教师这一实际情况,专门编排了适合农村少年儿童的舞蹈教材,并选派最优秀的教师前往偏僻的农村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将艺术和美育真正送到基层,送到了农村孩子的身边。目前本项工程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开办了160个教师班,培养农村教师5808人,在3000所农村小学开展了儿童舞蹈美育素质教育,工程惠及千万农村少年儿童,其中也包括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在革命老区延安安塞,在土家族贫困县彭水,在严寒的边境小城同江,在一个又一个的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在一面面迎风飘舞的国旗下,千名小学生齐跳《升国旗仪式舞》的动人场面令人激动,催人奋进,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舞蹈交流活动由此蓬勃开展起来。《刷牙歌》《音乐盒》《对数歌》等《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教材》中的音乐和舞段已普及到许多农村小学校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中,成为农村孩子一项形式新颖的课外活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舞蹈家协会在第一时间组织青年舞蹈家和舞蹈培训学校的骨干教师赶赴灾区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救援。在成都、什邡、蓥华镇,《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教材》中的音乐响彻灾区上空,灾区孩子们和舞蹈家一起跳《升国旗仪式舞》,积极向上的舞蹈让孩子们坚定了战胜灾难的信心,驻足观看的群众也为之精神振奋,起到了很好的艺术心理救助效果。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派出的授课教师的教学、差旅等费用全部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承担。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全部免费获得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的教师培训证书和全套VCD、CD光盘及教学资料。授课教师从不拿地方的一分钱,不收学员的一份礼物。
2009年7月25日,“向祖国汇报——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在北京举办。18个省、市、自治区,近10个民族的300多农村孩子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欢聚在一起,用舞蹈跳出他们心中最美的梦想,为新中国60华诞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工程实施几年来,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教师、家长和孩子们更是由衷感激和热烈欢迎。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广大农村儿童的艺术素质,缩小城乡文化和教育差距,实现素质教育平等将不再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