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赞颂巍巍昆仑——“圣殿般的雪山”交响音乐会侧记
http://www.cflac.org.cn    2010-08-20    作者:余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圣殿般的雪山,在可可西里的暮色上,燃烧着金色的火焰……”随着刚劲、雄浑的乐声响起,随着身着五六个民族盛装的昆仑合唱团团员天籁般的演绎,8月16日,“圣殿般的雪山——献给东方最伟大的山脉昆仑山交响音乐会”在海拔4300米的昆仑山玉珠峰西大滩奏响,这是世界演奏地点最高的音乐会,这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创举。

    当天的西大滩细雨迷蒙,音乐家们倾心演绎,用音乐的语言和昆仑山的诸神“对话”,探寻着这里辉煌的历史,阐释着这里厚重的文化。不远处,玉珠雪峰云雾缭绕,宛若蒙着面纱的仙子冰清玉洁,侧耳倾听着美妙的乐声和人类对她的赞美。

    “圣殿般的雪山”交响音乐会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如痴如醉。在音符的跃动中,人们在心灵深处感受着东方文明的辉煌灿烂。说起“圣殿般的雪山———献给东方最伟大的山脉昆仑山交响音乐会”的举办起因,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我们满怀对文明的敬仰,以重塑神话、领悟历史、展示文化为目的,策划并组织了这台献给东方最伟大山脉的交响音乐会。音乐会致力于一种文化的解构和阐释,通过传神的音乐语言,唤起文化根源的认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赞颂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也正是由于对昆仑文化的无限热爱,吉狄马加站在大文化的高度,创作出了诗歌《圣殿般的雪山》,对昆仑文化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解读,彰显了昆仑山神性的魅力。也正是有了这深沉广博意境的诗歌杰作的出现,才有了《圣殿般的雪山》这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著名曲作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文景谈起音乐创作时说,吉狄马加创作的诗歌,以其厚重的文化阐释,深远的哲学思维,给他的创作以极大的启发,使他产生了不少的灵感。在创作《圣殿般的雪山》这部作品时,郭文景说自己是超越了一种个人表达的创作,是满怀着对中华文化和昆仑山的崇敬之情在谱写。在作品中,他追求着一种庄严神圣的音乐风格,表达着一种近似宗教式的情结。

    面对着体现敬重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诗篇,面对着辉煌灿烂、积淀深厚的昆仑文化宏大主题,应该用一种怎样的音乐语言去诠释?郭文景说,自己是怀着憧憬和深情进行创作的。《圣殿般的雪山》合唱交响音乐分为5个乐章,他特意用3类藏族音乐加以演绎,一是藏族朗玛音乐,使用这种元素音乐听起来有种与天对话的感觉。二是辽阔的牧歌音乐,这种音乐元素更能彰显青海地域之辽阔、气势之雄伟。第三则融入了藏族舞蹈音乐的元素,用强劲、雄浑、粗犷的节奏来体现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活力与性格。郭文景在乐曲第三乐章中别出心裁地融入了原生态的藏语演唱,希望以最纯朴的音乐之声与玉珠峰的群山、雪峰、冰川交相辉映,他强调,这绝对不是点缀、猎奇,而完全是作为整部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

    虽然演出地点海拔高,但是“圣殿般的雪山”交响音乐会演出非常成功。作为整个乐队的灵魂人物,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他是第一次来到海拔4300米的地方指挥交响音乐会。虽然有着比较强烈的高原反应,但一走到指挥台上,他就立刻激情四射。在他指挥棒的引领下,乐声飘扬,人们在美妙的乐声中和昆仑山进行着“对话”。演出后,吸着氧气的谭利华说,演出非常成功,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创举。此次音乐会很好地诠释了昆仑文化,向世界传达了和谐、环保和对全人类文明的态度,同时也通过传神的音乐语言唤起了文化根源的认同,赞颂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