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9日,北京人艺排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正式公演,连续演出52场,盛况空前。2010年夏天,电视剧《茶馆》登陆央视八套。从中国话剧的里程碑到经原班人马打造的经典电影再到当前的电视荧屏新作,《茶馆》的这次转型可谓压力不小,但从作品本身来看,有不少可取之处,其改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填空题:添肉还是注水?
电视剧《茶馆》问世,所面临的第一个质疑就是,3幕剧变成39集的电视剧,会出现多少“水戏”?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台词共约17000余字,若直接转化为电视剧剧本,只有一集之多。但这17000字蕴含了极大的信息量:掌柜王利发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老裕泰茶馆从盛到衰的沧桑变化,以及戊戌变法到民国晚期半个世纪的风云历史。这些都给了电视剧“抻”的空间。其实,电视剧《茶馆》更像是在完成一道填空题,从原有的信息中找寻线索,在已有的上下文之间进行再创作。
在情节上,电视剧《茶馆》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改编方法,一是将话剧台词中反映出的细节进行直接表现,如常四爷参加义和团、松二爷喜爱黄鸟等,而秦仲义办工厂、二栓子离家等重要内容更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线索。二是根据人物性格和经历增加新情节,如虎子(康大力)在茶馆被刘麻子卖给了庞太监等。这样一来,以话剧第一幕的主要情节起笔,最后一幕落幅,电视剧《茶馆》建构出了一个连贯始终的新时空。
无论从改编角度,还是以作品本身作为出发点审视,这样的处理方式都是合理的。比如加强秦仲义的线索。在电视剧《茶馆》中,秦仲义从开办工厂到彻底失败的全过程得以展现,不仅是对原著的尊重,同时也为新作增添了厚重感。而新增松二爷为了一只黄金蝈蝈卖掉祖坟等戏,也与原著相契合,并且用旗人家道中落的命运,开启了一个新的叙事空间。
在人物上,电视剧《茶馆》采取了三步突破,一是为主要人物“加戏”,如王淑芬从出嫁到意外身亡,形成了完整的人生脉络;二是主要人物的家眷出场,如常四爷的儿子常喜贵、松二爷的妻子松二奶奶、秦仲义的儿子秦利民等;三是增加新人物,如与王利发互生情愫的街坊张秀英。
通过合理地增加情节和人物,电视剧《茶馆》较好地填补了话剧留下的大量空间,增添了新的血肉。
老北京:还原还是新建?
改编,尤其是名著改编,势必会被拿来与原作进行对比,“像不像”几乎成了衡量优劣的首要标准。电视剧《茶馆》从多大程度上保留了老北京的风貌,继承了多少原剧中的艺术精髓?应该说,既有还原再现的“同”,也有借助电视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突破创新的“异”。
首先,对原作的保留细致入微。话剧《茶馆》有3幕,第一幕和第三幕分别对应电视剧的第一集和最后一集,第二幕的内容被拆分出现在20集前后。熟悉原版话剧的观众不难发现,在有据可循的这几场戏中,编剧对台词的改动不大,甚至连一些助词、语气词都有保留。还有一些台词,如康大力说,“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则转化为一场戏:新婚之夜,庞太监拧康顺子的脸。可以说,话剧中的内容,在电视剧中几乎都能找到。另外,部分观众认为电视剧《茶馆》节奏太慢。其实,这中间应该也包含了创作者对原作的尊重。比如,电视剧场景相对集中,并没有把叙事空间无限放大,康梁变法通过慈禧和庞太监的对话道来,观众不需要看到菜市口的恐怖,从台词中即可琢磨出味道。再如,“扳指事件”为王利发增了机智,“火烧裕泰”添了豪气,但归根结底,王利发还是那个“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的王利发,他没有英雄主义,更无力除暴安良,面对张秀英的死,除了大骂一嗓子,别无他法。在作品的大部分篇幅中,没有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也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刻,只有一个掌柜和他的茶馆,只有些不急不躁的对白、零敲碎打的故事。这使电视剧《茶馆》与当今充斥着悬疑谍战、纠结家庭的市场形成了一定反差,但从你来我往的台词中细品,却别有一番滋味。
第二,对原作的修改合乎情理。这里的合乎情理主要是符合电视剧的叙事习惯。以第三幕为例,王淑芬“想儿子想死啦”改为在买粮回家的路上被美国大兵的吉普车撞死,加上老年王利发在等待老伴时的焦虑,整场戏的感染力很强。还有结局,王利发上吊被改为放火烧毁老裕泰茶馆,在动势和视觉效果上都更具有冲击力。
电视剧《茶馆》中没有花哨的特效和夸张的处理,用简单的手法将视听语言的效果最大化。比如在最后一集中,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的对话长达数十分钟,单纯依靠正反打镜头和演员表演,再现话剧《茶馆》的经典片段。之后3人撒纸钱的段落,由一个俯拍镜头开始;王利发扫纸钱,通过角度变换将其与“生意兴隆”的匾额置于同一画面的前后景;划火柴和火柴盒落下的声音被放大,并制造了回音效果;火光中,老裕泰热闹的声音较画面先行进入……这些处理发挥视听语言的优势,开启了《茶馆》电视剧叙事的新层面。
改编剧:尴尬还是惊喜?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老版四大名著、《围城》《四世同堂》等优秀的改编剧目问世。可今年,新《三国》和新版《红楼梦》热播,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论。钱越花越多,观众却不买账,甚至有网友评论是“雷不死人不罢休”。中国电视剧的改编之路走入了一个怪圈,不仅无法制造惊喜,还留下了很多尴尬。
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应该是博采众长的,既有原作的独特魅力,又融入新载体的特殊优势。以这种标准看,电视剧《茶馆》较同时期的改编作品,是有一定优势的。除了前文提到的内容,再以最后一集为例。话剧为了集中,周秀花带花儿逃走时与小刘麻子遭遇,但在电视剧中,这中间有一个间隔,王利发依依不舍地探头张望,此时小刘麻子上场,老人只得转身迎接,为离别又添一分凄凉,而这种情绪正是依托电视的叙事特征展现的。
电视剧《茶馆》虽并不完美,比如康顺子在晚年的扮相和声音就很显稚嫩,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出场略过频繁,但总的来说,作品较好地保全了戏剧原作的韵味,并有效地加入了电视艺术的再创作。
一碗清茶,在舞台上浓缩了50年的岁月,一出《茶馆》,在剧场里绽放了50年的时光。电视剧《茶馆》,再一次将经典推到了全国观众面前,以目前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所幸的是,这种传播是建立在较好的改编和表演基础之上。让经典得以日久弥新,而不仅仅是抢占广告制高点,或是炒作的风口浪尖,这应该是电视剧改编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