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州)折扇艺术展亮相京城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30     作者:     来源:

清风徐来展苏扇艺术 怀袖雅物传非遗奇葩

——由中国民协、国家大剧院、江苏省文联主办的中国(苏州)折扇艺术展亮相京城

    7月26日,由中国民协、国家大剧院、江苏省文联主办,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市文联、苏州市平江区政府等承办的“清风徐来”中国(苏州)折扇艺术展暨《怀袖雅物》大型艺术画册全球同步首发式在国家大剧院开幕。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赵可铭上将,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七局局长吕虹,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副秘书长吕军,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玲,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叶飚荣,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朱建华,苏州市平江区区长蔡丽新,《怀袖雅物》主编赵羽等出席。开幕式由向云驹主持。罗杨、叶飚荣、朱建华、赵羽致辞。赵可铭、翟惠生、罗杨、叶飚荣为开幕式剪彩。众多专家学者和民间收藏者共聚一堂,共同研究探讨了苏州折扇的保护与传承。本次折扇艺术展将持续至8月2日。

一缕来自远古的清风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在七月流火的夏日,走进苏州折扇艺术展的世界,顿感阵阵清风徐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它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史书中记载:“舜作五明扇。”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宛如一缕清风,不停送来民族艺术的万般柔情。

    扇子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制品,既是身份权力的象征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论凡夫俗子抑或文人墨客,都与扇子有着不解之缘,都与扇子留下了许多传说美谈,都与扇子演绎出一幕幕感人画卷。扇子在诸葛亮的手中是智慧的象征,鹅扇轻摇,计上心头,运筹帷幄;在周瑜那里是英俊的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风生;汉武大帝身后的大扇是皇权礼仪的象征,反映出王室的威严和地位;杨贵妃的贴花扇又为婀娜多姿的美人平添了妩媚风采。扇子的功用极多,古人词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一把扇子不仅可以演绎一番故事,也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传说中的“苏东坡画扇”、“王羲之题扇”无不成为一段段佳话。那出脍炙人口的《桃花扇》也就成了血溅泪染的爱情和南明一代的兴亡史。

    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制扇特色和制扇高手,然而就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言,历史上杭州、苏州和岳州有“三大产地”之称,苏州的檀香扇也是“五大名扇”之一。苏州的折扇有着六百余年的传承,至今仍风靡大江南北。一代代制扇艺人心手相传,不断开启非凡的艺术创意,在各个时期的扇子作品中都凝结着中国人古老的经验和智慧,孕含着祖先的情感与价值,彰显着文化的精神和风骨,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艺术里常说的“文脉”吧。扇子的形制很多,也很美,好的扇子要匠心独运、做工精致,经过能工巧匠的镂、雕、烫、贴等工艺才能从千千万万普通扇子中脱颖而生,特别是一经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再经名人把玩更会使扇子身价百倍,并由此衍生出新的艺术样式。通过这些扇子展品,既可以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心灵沟通,也可以令人体味历史与现时的温度与润泽。

    在现代生活中,扇子的功能已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然而扇子所承载的文化及艺术之美,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超越时空和边界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令人感动和欣赏。当我们在不经意间拿起扇子时,总会带来珍贵的回忆和美好的联想,每次搧动,都会飘来一缕远古的清风,我期待通过这个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扇子,热爱和欣赏扇子,从而使对扇子的把玩和欣赏能够从文人的孤芳自赏走向当代人的共同时尚。

彰显江苏文化个性

叶飚荣(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七月流火,清风徐来。今天中国(苏州)折扇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办,在此,我代表江苏主办方,向出席今天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江苏文化艺术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有着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拥有着绚丽多姿、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江苏共有88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2位传承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两项入榜数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昆曲、苏州评弹、苏绣、扬州玉雕、宜兴紫砂、南京云锦等等,这些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样式,展现了江苏文化的瑰丽灿烂、底蕴的厚重精深。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进程中,为扩大江苏文化的影响力,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仅近几年,江苏在京举办了文化艺术精品展,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展,新金陵画派九人展,2005—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书画、雕塑名家个展,昆曲、苏州评弹晋京展演等等,这些文化艺术活动较好地彰显了江苏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的历史文脉。今天,我们又携江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奇葩苏州折扇,来到国家大剧院展览。苏州是我国折扇的著名产地,苏州折扇艺术是历史文化积淀在这方热土上的瑰宝之一,她历经六百余年的传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至今留下大量的艺术珍品。“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我们相信,这次中国(苏州)折扇艺术展,一定能像历次江苏在京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一样,给大家带来艺术美的享受,留下深刻、难忘、美好的印象。

在新的文化生态中扶持非遗发展

朱建华(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苏州的远古文明可追溯到6000年前,而2520多年前所建的古城虽历经历史变迁至今仍城址未变、格局依旧,保持着河街相邻、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的水城风格。千百年来,先民的创造给苏州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遗存,酿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昆曲艺术和中国古琴艺术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谱写了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文化上的传承保护、弘扬发展与经济上的扩大开放、自主创新使苏州成为一幅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的双面绣,奏响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融合、交相辉映的“和谐乐章”。

    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特别是作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苏做”、“苏工”久负盛名。在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拥有10大类共3000多个品种。折扇就是这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折扇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在1700年的传承中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2006年5月,苏扇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我市采取给予传承人资助、项目扶持等多种手段,保护扶持这一传统美术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探索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相结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方面,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使其自然有机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加大实施生产性保护力度,通过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等环节,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积极加以引导、扶持,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这次展览就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文化创意的一次全新尝试。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苏州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保增长、促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苏州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大力挖掘、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苏州折扇小史

    扇的发明、应用在我国很早,而折扇据古书记载可能魏晋时期就出现过,宋代受日本、高丽的影响,中国开始制作折扇,明清时广泛流行。

    苏州折扇,始于南宋,明代开始有名。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录了马勋、马福、刘永晖、沈少楼、柳玉台、蒋苏台六位制扇名手。在我国画坛上被奉为“明四家”的吴门派画家沈、文、唐、仇均有扇面作品传世,成为国宝。

    到了清代,苏州折扇发展到鼎盛时期,各制扇世家制作出材质多样、面貌丰富多彩的作品,不但行销南北,更是进贡朝廷。

    民国时期,苏州扇业持续发展,扇庄有张多记、陆春和、杨政记、祝金记、吴仁记、李瑞记、王荣记、宗正记等十多家,集中在阊门西街一带。解放后,苏州各家扇庄合并组建成了苏州扇厂,除生产传统折扇外,还开发了广告扇、舞蹈扇等新品种。

    近年来,扇厂转为民营,各制扇世家又开始独立经营折扇作坊,苏扇技艺得以完整保留和传承下来。2006年,苏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扇自明代以来6个世纪的时间里,兴盛不衰,达到如此的艺术高度,与苏州当时发达的经济文化、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原料资源,以及优越的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怀袖雅物》是一部详细记载苏扇的大书,旨在全面展现明清以降折扇在材质、造型、雕刻技艺、扇面艺术的全貌,力图表现苏扇自明代以来6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它的出版在中国折扇工艺史、艺术史、文化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加以汇集、整理和研究,是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苏扇艺术集成。

    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为“通释”,第二卷为“扇骨”,第三卷为“扇刻”,第四卷为“扇面”,第五卷为“苏州竹人录·文钞”。文字本着平实、确凿、简练的文风,对折扇的历史、技法、艺术进行描述和记录;图片本着还原原貌的第一要务,兼备雅致的书卷气息。(陆 开)

专家话苏扇

    赵羽(苏州赵羽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扇的发明应用在我国很早,晋代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有“舜做五明扇,此箑之始也”的记载。折扇据古书记载可能魏晋就出现过,宋代受日本、高丽的影响中国开始制作折扇,明清时广泛流行,大盛于苏杭地区,尤以苏州折扇为折扇史上的佼佼者。

    扇子主要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组成,因此评判其价值就要考虑这两个方面。扇骨考究的制作工艺,体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扇骨上精道的雕刻艺术,体现了雕刻者精细雅致的艺术风格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扇面上气韵丰沛的书画,提升了扇子整体的艺术魅力。

    对长期争论的“书画之于扇面”还是“扇面之于书画”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整体价值观照的理念,也就是扇骨制作、扇骨雕刻、扇面艺术三位一体,绝不厚此薄彼。扇骨造型是材料、工艺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如果缺少了扇骨的精巧绝伦,扇面就失去了载体,跟书画没有区别了。

    扇骨艺术有着自身独立发展的一条脉络。看折扇先看到扇骨,扇骨的优劣,扇骨上有无名人的参与,都是扇骨价值的所在,它绝非等闲之物,而是从组件逐渐转变为供赏玩的独立的艺术品。

    扇面艺术包含了扇面制作和扇面书画。扇面的制作也是非常考究的,苏州方氏艺人精于制扇面,据传大书画家文征明非“方”不书。明中期以后,吴地生产的泥金、洒金和冷金笺扇面,尤其受文人欢迎。

    在扇面上作画,宋代团扇很普遍。而折扇扇面的形制特殊,使得其中的书画创作也非同前人。要在这不足一尺的半圆之内,做到构图章法完美很不容易,要求有独到之处。明中期被称为“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都创作了大量扇面书画精品并流传至今。后来者如“清六家”、民国时期的“三吴一冯”等,都在扇面书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明代以来近6个世纪,苏州折扇兴盛不衰,历久弥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财富。明清时期苏州折扇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与苏州当时发达的经济文化、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原料资源,以及优越的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赵珩(北京市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关于折扇何时在中国出现,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至于从高丽传入说,多因记载高丽使臣进贡折扇的材料而推断。这种由使臣进贡折扇的仪节,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元代时有使者持聚头扇,还为当世讥笑,这也说明在宋元时期折扇并没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的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团扇之属。

    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法书,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尤其是苏扇工艺形成规模之后,吴门画派、画中九友直至四王吴恽等一系列画家无不将折扇作为创作的载体。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作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甚至广及僧道闺阁、商贾市井。纵观明清绘画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视,虽然其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笔写意,皴擦点染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由此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于一把成扇来说,扇面与扇骨是不可分割、珠联璧合的艺术品。自明至清初,一般来说是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直到清中叶以后,艺术家才参与扇骨的绘画、书法与镌刻,于是扇骨身价倍增,甚至成为可以脱离扇面而存在的独立艺术品。扇骨的材质也更为多样化,从一般的方竹到棕竹、湘妃竹、凤眼竹;从一般的红木到黄花梨、紫檀、鸡翅木、楠木、檀香木,直至金漆、螺钿、掐丝等工艺和象牙、玳瑁之类的奇珍之品。其骨数的多寡与样式,乃至扇头的形制也是千变万化。即便说折扇是舶来品,但经过中国文化的浸润,它的魅力才会发挥到极致。

    正是由于折扇特有的艺术魅力,它的收藏与鉴赏自明代以来也一直是文玩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有收藏扇的嗜好。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43种,成扇或扇页多达数百种。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红楼梦》中石呆子收藏古扇被贾赦觊觎并指使贾琏巧取豪夺以致石呆子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广为人知。也由此可见当时折扇的收藏已成为一时好尚。

    自明代中叶以来,折扇的广泛应用,尤其作为艺术载体的形式问世,坊肆之间经营历久不衰,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著名的扇庄如王星记、舒莲记等信誉卓著,产品极受青睐,除了一般档次不同的扇骨、扇面之外,还能定制加工,如扇面的款式及加矾加金,扇骨也可请名人拟画稿刊刻,以区别坊肆间的俗品。

    刘宗汉(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清末,与折扇同时使用的还有团扇,而且比折扇更居于主流地位。我们看看慈禧太后手执团扇的照片,和清代道光、咸丰皇帝都喜欢画团扇,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到了民国以后,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电风扇进入北京中上人家,居家使用的团扇便失去了用场,便于携带的折扇才逐渐上升到主流的地位。

    老北京的折扇有高、中、低档之分。折扇的形制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档次就分在了扇骨材质的美恶和扇面书法、绘画的高下上。

    高档的折扇,扇骨一定要高级,竹则有湘妃竹、棕竹,木则是檀香、乌木;竹骨可以雕刻,若是刻竹名家作品,则价值更高;木骨可以髹饰,又可镶嵌螺钿,并以软螺钿者为贵重。特殊一点的也有用雕漆作两侧外骨者。有一种形制较为特殊一点的折扇,俗称叫做“八根柴”,总共只有八根扇骨,但是必须用高级材质制成。至于象牙骨,则是主要用在女扇上。

    折扇扇面必有书法、绘画,而且书画家名头越大越好,否则显得不够档次。以北京地区而论,清末的翁同龢、民国的郑孝胥,以及后来的潘龄皋,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家。清末北京没有什么特大画家,民国以后的溥心畲、张大千,都誉满京城。一个人若拿一把这样的折扇,其身份便不言自明。

    高档折扇多为上流社会夏日外出应酬时使用,有身份标志的作用,所以有男用、女用之分,因为如果一位贵妇人拿一把男人扇子,就多少有点失身份的感觉。女人用的折扇多比男扇短一些,骨子也密一些,因而折起来也就窄一些。女扇还有用檀香木片镂上花纹,用丝线联缀成扇,下面再缀以穗子的檀香扇。这种扇子因为风量太小,有人说它只能扇鼻子尖,只不过是阔太太们的装饰品而已。据说这类扇子也有用象牙做的,那就更是一种炫富的工具了。

    扇面是可折叠的,即使打开时也是高低不平的,因而写、画都有一定难度,装好的折扇更是如此。因此高档折扇都是先买来扇面,请名家书或画后,再装成成扇。老北京的高档扇面都来自南方,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产的高档扇面,在北京都可以买到。北京的打磨厂一带也有生产扇面的作坊,但书画家更偏爱南方的产品。各色扇骨北京都不出产,都来自南方。不论是高档扇面,还是扇骨,都要从南纸店购买。南纸店不仅出售扇骨、扇面,而且有名的书画家还在大型南纸店挂有笔单(又称润格),顾客可以通过南纸店请书画家书写或绘画扇面。南纸店还可以代客请人雕刻扇骨。书画家写好或画好扇面后,南纸店再给装成成扇,俗称“站扇子”。就是扇子使用日子久了,扇子轴折了,也可以请南纸店修理,重新装上轴,叫做“烫扇子轴”。可见老北京的高档折扇是离不开南纸店的“一条龙”服务的。南纸店门前往往挂一把打开的折扇作市招(北京人管它叫“幌子”)。招牌上也要写上“苏杭雅扇”的字样。

    林锡旦(《苏州市志》副主编):苏州折扇,万分雅韵。一柄没有打开的折扇放在面前,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材质美,造型巧,自然就会博得人们的喜爱。

    如说材质,扇骨则以竹、木为多。即使有紫檀、乌木等较好的材质,甚或象牙、玳瑁之类,但内行还是普遍喜欢竹折扇。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说:“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扇骨中唯以竹为雅,这就是著名的水磨竹折扇骨。其竹色蜡黄而玉润,丝纹纤细而挺秀,清新秀美,本于天然;看似普通的竹材,但其柔韧性和坚硬度却胜过能入扇骨的其它材料。明代制扇名手沈少楼、柳玉台所制扇价至一金,蒋苏台制一柄竟价值三四金,尚且争购不得。折扇本是文人学士的“怀袖雅物”,讲究的是“风雅”两字,所以虽以紫檀木制作的竟被视为“俗气”。这就是淡雅和艳丽之分,素雅与繁华之别。

    若论造型,折扇除了材美,便是工巧了。制扇技艺从扇骨外观造型上就能看出分晓。扇骨的长、短、多、寡、宽、窄及式样组成了扇子的形状,所以扇骨的造型变化甚多,根据不同组合,可获取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扇骨聚头处,即折扇手执的柄部(把手)上,虽然位置末端,也是造型变化多端达百余种。如明代的古方头、排茄头、花鼓圆头、玉兰方头,清代的大圆头、瓶式头、葫芦头、琵琶圆头等,各有风貌特色。而且技艺人员还能对扇骨施行多种艺术装饰,如刻面、嵌贴、漆面等。采用雕刻技艺,或透雕、浅雕、阴刻,或阳文留青竹刻,处处凸显刀功才思。经过艺术装饰的扇骨,附加了文化内涵,提升了艺术价值,如是名家所作,物以人重,成为传世珍品。扇骨长不盈尺,宽仅寸内,经妙思巧构和精技细艺,竟能造就成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

    再配扇面,折扇便可收撒自如了。苏州特产市矾扇面,平整坚牢,着墨不化,又有素画、洒金、瓷青、泥金、发笺等。明文震亨《长物志》中说“姑苏最重书画扇”,咫尺之内,书画家大可一展才艺。或书以醒目大字,犹如一言铭心;或题以诗词,宛若江河奔腾;或绘以山水人物,清流淡雅;或画缀枝条花鸟,生机盎然。郑逸梅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一柄折扇,成为流动的书画展。轻摇取风纳凉,随意观赏品鉴,是何等的闲情逸致,雅兴无穷。虽然现代空调能将室温随意升降,但雅扇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惬意,以及其中的文化意蕴,却是任何现代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工艺技艺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苏州折扇才真正成为“怀袖雅物”。制扇技艺亦因此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