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的症结何在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23    作者:达罕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最近,某些地方卫视为了谋取更多商业广告利润,弄虚作假“制造”出所谓的高收视率,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其实这类事件并不新鲜,此前,一些电视台的晚会节目头晚播出,第二天就宣称其收视率达到“新高”,就曾遭到观众的质疑。为何要对收视率弄虚作假?究其根源就是业界片面地将收视率高低作为衡量电视节目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

    毋庸置疑,收视率对于电视业进行广告市场分析、节目评估起到了一定的量化作用。但收视率仅仅是一个表象参数,它无法为节目的个性化程度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等深层状况提供参考。在电视节目实际操作中,每个节目都有特定的收视对象,比如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的观看对象是全国的所有电视观众;《金土地》《聚焦三农》等节目以农民朋友、农村和农业生产研究工作者为预期收视群体;《走遍中国》《纪事》等节目预期收视对象则是纪录片爱好者及相关受众……也就是说在节目推出之前,不同性质的节目就已经以个性需求为标准对观众进行了分割,不同的节目在收视人数的量上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差距。因此,盲目迷信收视率、一味追求收视率甚至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存亡的唯一标准,不仅会影响电视节目个性化的突破,而且还会滞缓国内电视行业探索更加先进的电视经营之路的步伐。

    电视节目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媒体内部管理、频道价值取向、栏目定位、目标观众等等。因此,衡量电视节目好坏的维度是多重的,标准亦是多样的。如果将收视率视作一种硬指标的话,那么还有思想内容的标准、文化的标准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软指标;如果说硬指标衡量的是一种量的因素的话,那软指标衡量的则是一种质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像《咏乐汇》《星光大道》等娱乐性节目,其收视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像《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科教类节目,它们的收视率很难望其项背。但这并不代表后者比前者社会满意度差,更不代表后者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要低于前者。一言以蔽之,仅仅凭借收视率去衡量电视节目的好坏是有失公允的。对此,上海东方电视台的节目质量评价方式值得借鉴,在他们的评价体系中共包含5项指标,即收视率、成本降低率、节目清帐天数、社会评价和广告创收,这其中,收视率虽占50%的权重,但还有一半则需要通过综合分析评定。

    收视率造假现象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声誉和价值,由此也提醒我们,要在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利用收视率这个工具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出更完善、更科学的综合性的评估方式和评价体系,否则,收视率造假现象不可能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