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二胡事业奉献一生——追思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安如砺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20     作者:董大汗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18日晚,一场不同凡响的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隆重上演。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二胡艺术家齐聚一堂只为一个愿望,那就是向他们共同的老师——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安如砺教授致敬。作为继刘天华、蒋风之之后的中国第三代二胡教育家,安如砺在二胡演奏上博采众家之长,以其讲究而多变的手法将乐曲处理得细腻、深刻,音色浑厚、优美感人;在教学上,近50年的教学生涯培养出了宋飞、姜建华、曹德维、梁聆聆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二胡演奏家。音乐会上,安如砺拖着病体为观众奉献了一次难忘的演出,而这场饱含师生真情的演出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谁也没有想到音乐会后仅10多天,对二胡事业满怀热忱的安如砺默默地离开了人世,当日音乐会上的演奏,竟成为他的“绝唱”。7月13日,为了深切悼念安如砺教授,总结他在二胡演奏和教学上的经验和成就,“追思安如砺二胡教学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研讨会上,安如砺的学生、同事及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从各自角度深情回忆了与安如砺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位为二胡事业奉献一生的演奏家、一位可亲可敬的教师、一位总是为对方着想的朋友……在大家的叙述中一 一呈现出来。

    音乐学家乔建中与安如砺有着几十年深交,回忆起老朋友,乔建中不禁感慨:“真可谓世事弄人,仿佛昨日还在与安兄一起喝茶闲谈,如今却是天人永隔,此刻想来仍有一种难以接受之感。”乔建中说,“安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人随和低调,但对工作却是斗志昂扬;对待自己的生活总是马马虎虎,但对待朋友却总是关怀备至。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升华是他的永恒追求,就拿他对待《汉宫秋月》这首曲子来说,多年来他反复锤炼,不断给出新的诠释,就在告别人世之前的演奏时,他还在思索和超越,他的这种精神境界是我一直以来最为敬重的。”

    宋飞说,每次与安老师在一起,总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犹如兰花般的优雅与淡定的气韵。对于钟爱的二胡事业,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和念想,即便是在他病重说话非常吃力的情况下,还把学生们叫到身边,为他们分析二胡乐曲的音乐风格,讲解如何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等问题。宋飞深情回忆道:“虽然安老师的声音不像以前那般有力,但从他的眼中我们依旧清楚地感觉到他对二胡事业的那份殷切希望。我们知道,那一刻安老师想和我们说的还有很多很多,但凶狠的病魔让他没有足够的力气和精力去支撑,看到病床前的我们一个个泣不成声,安老师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安慰我们不要难过,他说:‘我会在另一个世界静静地观望你们在二胡事业上所取得的一次次突破,虽然我要先离你们而去,但我忠诚于二胡事业的那颗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5月18日的音乐会上,我从安老师的音乐声中听出了他对生活的淡定和对生命的超脱。”安如砺曾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12年,在宋飞看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良好的师资队伍、扎实的教学基础以及优秀的学生乐团都离不开安如砺当年的贡献。

    安如砺身兼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之职,他带领着这个团队,始终以和谐、团结的状态去取得共进,以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致力于二胡学会的工作。宋飞谈到,记得安老师担任会长后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我看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就好奇地问他是做什么用的,安老师很认真地告诉我说:“这几天我就二胡学会的发展问题思考了很多,这里面记录的是我对于二胡学会今后发展的一些规划。”我打开他的本子一看,果不其然,一条条详实的规划显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内心那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宋飞说,“安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理念是重传统、宽学养。记得我上大学一年级时,安老师就建议我去学古琴,为此,他专门去别的学校找来老师为我教授古琴。他建议我要以更宽的视野去学习多种胡琴的演奏,见我不解,就非常耐心地告诉我:‘这对你以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你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越宽泛,将来的艺术修养就会越高。’”

    回忆起与恩师多年的相处,曹德维感言:“安老师在事业上和生活上给予我的,我受用无穷、享用不尽。与安老师这么多年的相处可以用几个阶段的角色转换来概括:最初是一种严格的师生关系,之后慢慢转换成一种师徒关系,工作后进一步转换成亲如父子般的关系。”曹德维曾无数次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说,在他心目中,安老师就好比是他的父亲。

    现任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秘书长的余惠生曾与安如砺共事几年,她心目中的安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淡定从容的会长。她谈到,在第八届二胡师资培训班快要结束的时候,个别外地学员对培训班所给予的等级不太满意。安如砺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结果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学到了真东西,学会了改变过去,不要太在意证书上的那个级别,它并不代表今后。”说完后,他逐个地听学员拉琴,给他们作详细点评,使他们茅塞顿开,笑容满面。安如砺以他独特的方式,用平静而深刻的话语打开了学员们的心。余惠生说,“与安老师共事3年多,除了感受到安老师的淡定从容、低调内敛之外,我还深感他待人亲切温暖。他在中国音协二胡学会所表现出来的超强的亲和力也时常令我感叹不已。每当开会的间隙,安会长都会和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说说轶闻趣事,大家很开心。安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把生命中最后的心曲留给了我们,那是他用心血铸成的。”

    安如砺生前培养出来的第一位二胡硕士研究生梁聆聆谈起与老师20多年的交往历程,不禁热泪满面。她说,从表面上看,先生有一种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感觉,但接触起来却非常善良、随和。在求学过程中,安如砺从来没对她发过火,不管她的演奏出现了什么问题,先生总是能以一种令人乐意接受的方式提出来并且帮助解决。“我对先生有种很强的依赖感,上学的时候,总是盼着上专业课,将业务上的症结让先生指正、生活中的想法和先生交流、思想上的困惑向先生倾诉。很多在我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先生三言两语谈笑之间就把我说得云开雾散、柳暗花明。在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先生面前,我的思想是完全敞开的,在我心中,先生不仅仅是教了我7年的恩师,他更是我的长者、我的亲人、我的父亲。”梁聆聆回忆到,“记得1996年,我考上研究生,是学院的第一位二胡硕士,先生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刚入学,先生就给我制定出民间音乐学习计划,其中包括陕西秦腔、广东音乐、江南丝竹。这些学习并不仅仅是听听录音、学习一两首作品,而是要去当地找专家进行深入细致、阶段性的学习。当时的我对于先生的教学计划没有太多的反应与想法,只是照先生的安排去做,一到假期,我就背着琴、扛着包出发了。事实证明,这些集中强化学习为我日后演奏风格的拓宽、成熟,教研工作的启发、积累,民间音乐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且受用终生。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教学计划,蕴含了先生的深思熟虑和对于民族器乐的发展方向、生命动力与前景未来的远见卓识。一如先生的音乐,一招一式,蕴含深刻,需要用一生去品味。”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