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醉八仙、56个民族、水浒108将、133位历史文化名人、《红楼梦》人物、海宝……走进张宝琳的家,一个个栩栩如生、玲珑剔透的面塑作品便赫然出现在记者眼前,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意味,着实令人惊叹。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张宝琳自小就和参加庙会的民间艺人接触甚多,而在众多民间技艺中,最令张宝琳感兴趣的就是当时京城最有名的“面人郎”的面塑。一有空闲,张宝琳就去“面人郎”的店铺,一边观看“面人郎”制作面人,一边跟着效仿。张宝琳说,他学习面塑完全是在这样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工作之余,张宝琳阅读了素描基础、透视、色彩、仿生学、肌肉骨骼学、解剖学等方面的书籍,弥补了他未曾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不足。
张宝琳的面塑作品主要以人物为主,尤其擅长文化名人系列面塑。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张宝琳创作了一套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作品,他选取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133位进行面塑,远至春秋时期的老子,近至清朝戊戌变法六君子等。为了这件作品,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用心揣摩不同朝代的服饰特点,仔细斟酌历史人物所处社会地位,大胆构思人物神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组合搭配等细节问题。2001年该作品在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国际博览会上获“山花奖”。谈及如何想到以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其主要创作题材时,张宝琳回忆到:“有一次我去颐和园玩,发现园内长廊上有很多的古代人物形象,看完印象甚是深刻,后来就多次到此将这些图像在纸上描摹下来,然后回家一 一比照进行面塑。”除了这些色彩丰富的人物作品外,张宝琳的面塑作品还涉及仿翡翠颜色的《千手千眼佛》、仿象牙颜色的《八仙》、仿珊瑚石颜色的《六臂佛锁蛟龙》之类的纯色作品。张宝琳捏面人非常讲究色彩和仿生学,所以张宝琳的面塑人物个个挺拔俊秀,姿态百千。
善于思考的张宝琳深知,要想让自己的面塑创作之路走得更远,就必须在面人制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为此,他大胆运用富有时代感的新元素,合理借鉴西方雕塑中的一些技巧。在张宝琳眼里,面塑不仅仅是手艺人用各种颜色不同的面捏成的造型各异、插在竹签上的玩具,而是要将其当作一个艺术作品看待。面塑最大的难关是如何使作品长久保存下来。这一点张宝琳从一开始踏入这一行就非常清楚,为了攻破这一难题,张宝琳将每次面团的蒸制过程都记录下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面塑作品的保存问题上,张宝琳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如今,张宝琳制成的面塑作品保存期之长在业界堪称数一数二,一般的作品都能保存五六十年。
前不久,张宝琳还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北京周活动。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他在宝钢大舞台中国元素区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绝活。此外,张宝琳还创作了一组关于海宝形象的面塑作品。“参加世博会虽然每天很辛苦,但因为能够让面塑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在世博的平台上向国内外观众展示,我的心情异常激动,相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重视,面塑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