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长安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它拥有13个王朝的帝都文明,特别是在历经周、秦、汉、唐雄风,又经过“丝绸之路”中西文化荟萃之后,这块关中沃土更加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杨建果从小就受到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艺术熏陶,从而不断激发出他那生命力中旺盛的艺术才华……
诲人不倦 甘为人梯
1954年,已经高中毕业的杨建果,考入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当时,在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的有许多著名教授——曾留学法国的吕斯百,他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同学,先后担任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等职;曾与周恩来总理同在法国学习的方匀女士,她后来又调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留学法国归来的刘文清;中国国内四大美学家之一的洪毅然;著名国画家韩天春;任兼职讲师的著名国画大师黄胄……
杨建果在这样一些高人的指导、教育下成长,加上他天资聪慧,悟性很高,又刻苦好学,因而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1958年,杨建果从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回到长安从事教育工作。他在中学里既教美术,也教语文、历史等课程。后来,他又调到当地教师进修学校、旅游局等部门任职,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也可以说,他是人梯!
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党支部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刘永杰教授就是杨建果一手培养起来的著名国画家。对每一位学生,杨建果都视为自己的儿女,给予无限关爱。刘永杰读中学时,表现出对绘画艺术的独有天赋,杨建果老师就因材施教地启蒙他、帮助他,指导他写生、画人物、画连环画等,并常带他去参加一些展览活动,以开阔他的视野,提高他的审美情趣等。在生活上,刘永杰也得到杨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杨老师既教他学艺,也教他做人。
刘永杰中学毕业时,正值“文革”十年浩劫,已经调离中学的杨建果老师仍然关心着学生们的命运。后在杨老师的努力下,刘永杰被安排到长安县电影院当放映员。杨老师勉励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定要报考大学。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时,刘永杰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可是,眼看开学了,刘永杰所在单位的领导却迟迟不肯放他走。又是杨老师出面,做各个部门领导的工作,经几天几夜的劝说之后,刘永杰终于走进了大学之门。尔后,刘永杰大学毕业,报考研究生,留校工作等,也都有一份杨老师的关爱与支持。
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中,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但也有这样一些学生,由于得到了杨建果老师“及时雨”般的帮助而获得成功:
肖智武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他父亲曾担任过农村小队干部,在那时极左政策中因一些枝节琐事,队里不愿推荐其子女上学。在这种情况下,肖智武去找杨老师求助。那时,杨老师已在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他认为肖智武是个人才,并根据有关政策,急学生所急,和学校领导研究,直接由教师进修学校出具推荐公函,让肖智武上了大学。肖智武后来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美工组长。
王亲娥,原在教师进修学校进修音乐,因声带小结做手术,但她不想放弃这难得的进修机会,想改学绘画。她在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勤学苦练,学业猛进,后经推荐考入到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作化妆师兼服装设计师。
陈世民,因出身地主家庭,多次考学都被有关部门以出身问题挡在门外。杨老师帮助他查阅土改时关于改变成份的有关政策,并找有关部门论理力争,顶着“文革”中的那种巨大压力,把陈世民送入西安美院上学。毕业后,他去了深圳工作,在事业上很有作为。
杨奇,也是在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考入高等学府的。当时,她们母女找到杨老师请求辅导时,杨建果根据她的实际水平坦率地告诉她:按照大学每年招生的成绩看,她3年内很难达到入学水平。他诚恳地建议她改考西安美院附中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考大学,杨奇接受了建议,附中毕业后,同时考上两所高校。杨奇从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现为一家雕塑公司的经理。
苗祥瑞,在杨老师的辅导下考上西安美院附中。当时附中为4年制,而4年中,杨老师不看他的一张画,而是反复强调,要提高全面修养让其抓紧文化课、外语课学习。在杨老师的指导下,苗祥瑞进步很快,考研究生时,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都名列第一。苗祥瑞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师。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就是一位在他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著名艺术家。
在全国知识青年都“上山下乡”时期,已经高中毕业的杨晓阳插队落户到当地一个偏远村庄里劳动。恢复高考制度时,当地政策规定,插队的知识青年要挣够300多个工分之后才能考大学。经过认真思考,杨建果心想如果天天劳动挣工分,虽有机会却没有实际本领;只要学有所成,即使不让考大学,同样对社会有用。于是,他当机立断,让杨晓阳留在家里刻苦学习书法、绘画。翌年秋季招生时,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明确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要挣够工分才让考大学的土政策取消了,杨晓阳顺利地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他又考上研究生,师从著名国画家刘文西。
为了画出一幅史诗般的大画——《丝绸之路》,杨建果又鼓励他去体验生活。于是,杨晓阳与几个同学一起,从西安出发,骑自行车去新疆,历时近5个月,沿途吃尽了戈壁风沙荒凉饥渴之苦,有时在狼嚎的恐怖氛围中露宿于荒漠、山野,有时又受冻于高寒山地。甘南、青海湖、河西走廊、敦煌、戈壁……又翻越天山去库车……体验生活归来,杨晓阳完成了巨作《丝绸之路》。尔后,他又创作出《沸腾的黄土地》《黄河的歌》《终南竞秀》和《黄巢进长安》等长卷……年轻的国画家杨晓阳一跃成为中国画坛颇具影响的领军人物。
可以说,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都倾注着杨建果父亲般的心血——如果说学生们都是鲜花的话,那么,杨建果老师就是这百花园中一位辛勤的园丁。也可以说,他是供学子们攀登寻宝、进而上天去摘星揽月的一座人梯。
潜心钻研 多才多能
杨建果在多种艺术领域都有建树。他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工于绘画,长于诗词,善于书法,对古建筑美术史等都有研究。
作为国画家,杨建果主要画的是山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跨世纪中国美术家艺术成就优选画库”为他出版了《建果国画作品优选》一书。在这本画集中,展现的是他创作的《秦岭秋高》《终南春浓》《高原景色》《旭日御青峰》《壑涧深深岭巍峨》《翠屏初洗烟岚轻》《山泉》等数十幅山水精品。这些画作,立意高远,构图巧妙,笔墨精良,洋溢着浓郁的意象之美,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彰显的是那种具有深刻的人性光辉和震撼生命的人文精神。可以说,他的每一幅山水画作,都是一首韵味十足、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抒情诗,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观,都是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于一体的那种具有文人情趣的艺术展现。读他的画作,能读出一种至淡的禅意。他是在通过艺术与自然对话,实现人与自然的融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他那清新、淡雅、质朴、厚重、隽永的画风,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作为诗人,杨建果出版有《醉结丹青万重缘》等诗文集。他的诗歌作品还散见于许多报刊杂志。这些“诗言志”的作品,同他的绘画作品一样,抒发的是一个文人的博大情怀。作为书法家,杨建果不仅写一手气韵生动、老辣传神的好字,而且还有《抒情的书法和书法的抒情》《雷霆万钧撼书坛》等论文发表于报刊。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杨建果有自己的艺术观点,在《与某法家辩》一诗中,他写道:“张口闭口宗成法,成法之前宗何法?人文初祖有结绳,‘书圣’名家谁宗它?甲骨籀隶渐衍化,成法常为时代法;梁唐晋汉倏忽变,不肖子孙泥古法。法如舟桥渡百家,过岸自当竟风华。牡丹幽兰万般好,严冬须让腊梅花!无法而法乃至法,生死雷池传佳话。境界格新觅真髓,当代人呼当代法!”
作为学者、设计师,最为突出的,是杨建果对于中国建筑彩画的研究。他与杨晓阳一起写出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画源流初探》的学术论文。在这之前,还没有人对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做过系统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建筑彩画史上的空白。这篇论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缜密科学的论证,将建筑彩画有证可查的历史上溯了3000余年。
论文中说:中国建筑装饰,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它赋予建筑以富丽堂皇、庄重威严的美感,因而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整个人类建筑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和珍贵遗产。
这篇论文由3部分组成:一、建筑彩画的产生——原始宗教、图腾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权力的象征,教育感化的需要。二、关于最早出现建筑彩画时代上限的探讨——作者列举大量的史实后指出,建筑彩画的产生和彩陶的出现应基本属于同期,因而应在距今一万年前,起码也应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甘肃大地湾彩陶距今7800年-7350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彩陶实物)。作者的观点与《龙凤文化源流》一书的论点相同,即:远古人类的智慧和活动能力远比今人所知、所想象的要高得多,大得多,甚至在许多方面为今人所不及。中华文明史远不止5000年,8000年前中国已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及其历史,远比我们现在知道的要辉煌和悠久。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三、关于夏商周以及春秋时期的彩画装饰——作者指出: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由形成到发展到分解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精美的玉器、漆器、骨雕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庙宇和宫殿建筑的出现,都为建筑彩画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良好的土壤。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和一系列文献记载,也给我们勾画出了虽显粗略然而却十分肯定的轮廓。
此论文最初于1992年至1993年在《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上连载发表后,引起了中国古建筑学术界的重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杨建果主要从事古建筑美术史研究工作和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由他主笔设计的一些宾馆和大型度假设施“中国保健山庄总体规划”等,受到了有关方面的赞誉。
情系文物 不遗余力
更骄人的业绩和故事,是在杨建果走进法门寺之后。
法门寺座落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帝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建塔为寺,原名阿育王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真身宝塔”因受大雨袭击,塔体部分破裂塌落,剩余的一半塔体也摇摇欲坠,即将倒塌。
1985年9月5日,法门寺开始拆塔重建。这是扶风县政府请示省政府同意继而拨款后的壮举。1987年4月3日,半壁塔体拆除完毕后,扶风县修塔办公室的几位负责人轻轻地刨开土层,发现塔底正中有一块加封的石板,这块石盖的边缘正好裂开一道小小的缝隙。于是,找来手电筒往下一照,大家惊奇地看到井内金碧辉煌,十分耀眼。宝,真的有宝!扶风县委、县政府立即研究部署保卫措施,将情况迅速汇报到了省、市有关部门领导。
法门寺地宫藏有珍宝的信息,引起了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当天就派出考古队赶往现场,进行科学的挖掘,开始揭开地宫神秘的面纱。
经过细致探索,在塔体南边20米处,发现了通向地宫的台阶口。1987年4月8日上午,石门打开了,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宝藏及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唐王朝最后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养曼荼罗世界,以及数千件唐皇室供佛绝代珍宝得以面世。这些奇珍异宝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都是极为罕见的。
面对如此珍贵的众多文物,历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保存它们,又怎样将它们展示给世人?陕西省政府紧急指示:由省旅游局牵头,文物、交通、电力、邮电等厅局配合,迅速组成领导小组,尽快拿出建设总体规划来。于是,他,本文的主人公杨建果,接到通知,以陕西省法门寺文物旅游区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主要执笔的身份,和规划小组成员刘至存、蔡晟、王萍等人一道风尘仆仆地从西安来到了扶风县法门寺。杨建果等人走进的不是一般的庄严肃穆的佛门圣地,而是安奉了1700余年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王朝数千件宫廷供奉佛祖的稀世珍宝的重地。要尽快拿出一个具有世界级文物旅游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来,他们面临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法门寺光涉及到的文化现象就有:法门寺历史文化、法门寺佛教文化、法门寺茶文化、法门寺建筑文化、法门寺旅游文化、法门寺文学艺术、新兴的法门寺学等等。
杨建果和规划小组的成员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他们一方面尽可能详尽地在现场了解出土珍宝的情况,一方面和有关方面商量、研究,首先要将原定的法门镇工业区改为文物旅游区,立即停建工厂等,准备搬迁寺院两边的法门镇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为规划的顺利实施作好准备。同时,他又查阅了自己多年来搞旅游工作中积累的有关佛教和文物方面的大量文献,争取尽快进入规划的具体制定工作。他们日日夜夜地忙碌着、思考着。从文物的归属到宗教政策的准确体现;从文物价值的定位,到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从宗教文化的主体到生态环境的布局;从传统的延续到新材质、新技术的使用;历史的凝重和时代感的体现,以及建筑风格的衔接对比,群体的动、静、高、低等。为早日做出陕西省法门寺文物旅游区总体规划,他们白天外出考察,夜晚挑灯夜战。
这是因为法门寺的建设工程非常紧迫:
1988年是国际旅游年。自1987年4月在法门寺塔下地宫发现4枚保存完好的佛指舍利和大批珍宝后,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许多国家元首都期待着赴法门寺对真身佛骨行瞻礼。为此,中国佛教协会、省佛协、市佛协和扶风县佛协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规模空前的国际性佛事活动——“法门寺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将于1988年(龙年)四月初八佛诞节在扶风县法门寺隆重举行。
声势浩大,时间紧迫。法门寺的建设工程必须提前竣工,才能保证按期开放。而众多工程的设计蓝图,都要等待着杨建果及其规划小组。
短短20多天,规划草案几经修改后,送交陕西省内有关领导和专家组评审;为了加快步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的设计师们同时参加对规划的初审。而在具体建筑草案的初审时,规划小组的成员又成为评审者。短短一个月时间,不分早晚,及时修订。省上专家也感慨地说:“没想到你们几个人工作效率这么高!”
随着总体规划和一份份具体建设蓝图的敲定,在法门寺总体建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展览馆工程、寺院工程和市政工程都热火朝天、追星揽月般地进行着,不到4个月时间,一座座庄重雄伟、新颖别致的建筑物拔地而起。
于是,在龙年四月初八佛诞节这一天,法门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西秦大地上!
法门寺古镇到处洋溢着一派节日气氛。由宝鸡市第一建筑公司重建的法门寺真身宝塔,巍然屹立在新建的法门寺建筑群中;由胜利机械厂献赠的塔铃在八方形的塔身周围叮当作响;金色的塔顶在太阳下熠熠生辉。
在寺庙的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排列着7个建筑:山门、天王殿、真身宝塔、舍利殿、藏经楼、钟楼和鼓楼。寺庙的山门坐北朝南。山门设计为城楼式——参照《扶风县志》所记载的法门寺山门形式,下部为6.7米高的砖台,开有4米宽的拱形门洞。上部为小而巧的3开间门楼,门楼上有古式的守卫瞭望建筑。藏经楼的两面分别设有客堂与寮房。在主殿与舍利殿之间形成以真身宝塔为中心的塔院,周围有回廊。廊内的贴金彩画、龙纹图案、浮雕莲花使游人流连忘返。
法门寺地宫仍保持唐代原貌,以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处理,供游人参观。明代风格的真身宝塔就建筑在唐代地宫基础之上。
舍利殿在8根圆柱的支撑下,更显得别具一格。这是设计者吸取了古今中外的宫殿造型艺术之后而创造出来的为7间3进周围廊庑殿式仿唐大殿。舍利殿珍藏着举世瞩目的佛指舍利。为保存好这佛指舍利,殿内设有高级的地下室。在舍利殿的正中间,有宽敞优雅的活动室,佛教徒们可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
在寺庙宝塔下的西侧,建有法门寺珍宝展览馆。馆区分为前、中、后3院。总面积1817.1平方米。
整个展览馆在造型上具有浓郁的唐代建筑艺术风格。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展览馆大门。踏进大门,迈步中院,就是展览馆的主体建筑——珍宝阁。这里,展出和收藏的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全部文物。为了体现珍宝阁收藏的文物特点,在建筑造型上吸取了这批唐代文物中鎏金式舍利方塔造型特色。珍宝阁的顶层为方型塔尖唐式建筑,阁体采用海棠形平面,凌空俯视,宛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为了防止珍宝被盗,通体建筑全用钢筋水泥浇铸。然而,在外形上却独具匠心,有玲珑奇巧的角楼,装饰美观的廊柱,错落有致的斗拱飞檐。珍宝阁内设有文物库、文物管理室、文物修复室、研究室、走廊、楼梯间、陈列厅等。珍宝阁的位置恰好在寺庙舍利塔与舍利殿之间的中轴线上,在整个法门寺内既不显得体积庞大,又具有轮廊丰富、优美之特点。这样,从前院进入的游人在观赏时,有一定的景深之感。同时,与整个楼阁寺区内3个主体建筑在林木花卉中构成一个和谐、优美而又独特的佛教文明的风景线。
这一切,无不凝聚着所有的规划者、设计者的智慧与心血,也是所有指挥者、建设者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火热的激情,洒下辛勤的汗水之后,获得丰硕回报的结果。
那天,“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如期在法门寺举行。开馆仪式十分隆重。上午10时许,法门寺山门外广场上礼炮轰响。在5万多名群众的列队迎候中,来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地区和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的400多名长老、僧尼、居士和佛学院学生,依次合掌进入山门。这时,高大的香鼎青烟袅袅,两侧巨大的法鼓、铁钟一齐撞响,众僧尼列队在大雄宝殿前的法棚下。法棚内外经幡飘扬,供品环列。法门寺所在的宝鸡市敬献一帧横幅上绣着“释宝耀世,政优黎丰”8个大字。10时30分,钟磬齐鸣之后,在中国佛教协会明旸法师主持下,众僧尼一齐高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诵经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法门寺主持澄观法师分别致辞。
赵朴初说:《妙法莲花经》中说,佛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自安奉在法门寺宝塔地宫,历时1000多年后又出现于世,它象征着佛陀慈悲之光重新升起。随着舍利同时出现的大量唐代文物,展示出亚洲古代文明、智慧的灿烂光辉。愿今天参加法会和未来亲身参加法会的所有佛门弟子,为亚洲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为全人类的进步和幸福作不懈努力,以我们的身心向佛舍利和宝塔作虔诚的供养。
中午11时,赵朴初会长率领众弟子开始进入新修的宝塔地宫,参拜瞻仰存放在里边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法会仪式后,中外佛教徒们又列队步入展览馆,参观陈列在珍宝阁中的石刻、佛经、漆器、大红罗鎏金绣袈裟及金碧辉煌的金银器、秘色瓷器等,更使佛门弟子们赞叹不已。
从此,法门寺走向世界……
然而,在那千年一遇的法门道场中,人们却没有看到这份辉煌蓝图的设计者们的身影!事后我们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就在举世瞩目的法会举行的同时,与法门寺对应的秦岭南坡的山中,一个国内外罕见的溶洞旅游区开发总体规划评审会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而在这一规划的制定者中,人们又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是当时陕西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所(陕西省旅游设计院)的副所长杨建果、工程师刘至存以及蔡晟、王萍。
20年后,当我们和当年重建法门寺的总体规划主要执笔者之一的杨建果老师谈起这件事时,他却只是淡淡地一笑。是的,只是淡淡地一笑。而我们,却从这淡淡地一笑中,体悟到了他精神境界中的另一种辉煌。
杨建果(原名杨建国) 汉族,1935年生,陕西长安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诗词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陕西英才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陕西金石书画院名誉院长,2004年被评为“西安市文明市民”。
在西北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受吕斯百、黄胄等大师教诲、熏陶,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后又研习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创作中注重随境运笔,无意固守成法。有200多幅书画作品被省、市政府部门赠予国际友人,或为文化部门及博物馆收藏。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最佳作品奖、一等奖等;2005年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大展金奖(北京)。在从事美术辅导工作中,他所教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升入西安、上海、北京等地高等美术院校,毕业后成为高等美术院校和文艺单位的骨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旅游景点规划设计和古建筑美术史研究工作。由他主笔制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出土地“陕西省法门寺文物旅游区总体规划”,以及大型度假设施“中国保健山庄总体规划”等,受到陕西省、国务院和有关方面的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