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萨尔》工作十年回眸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09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传承千年的《格萨尔》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范本,又是多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是为多民族共同享有而不可多得的一部“口头传统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美学欣赏价值和原生态的文化价值。

    早在1776年国外学者就开始涉足研究《格萨尔》。现在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它。从18世纪70年代以来的200多年当中,国外已用英文等10多种文字出版《格萨尔》的部本150多种,发表《格萨尔》的研究论著300多部(篇),涌现出帕拉斯等一批著名的研究专家。国内对《格萨尔》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早在400多年前,以觉囊达拉那塔、第六世班禅华旦益喜、章嘉若必多杰等为代表的藏族学者开启了《格萨尔》研究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格萨尔》的抢救、挖掘、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和保护等工作十分关怀,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搜集和研究等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连续3次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格萨尔》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加大了民族民间文学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格萨尔》工作的支持力度,使我省的《格萨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在全省《格萨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撰写出版《〈格萨尔〉文化散论》等6部研究专著,编纂出版几千万字的大型资料书籍《格萨尔学集成》(1-5卷),在省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格萨尔》的研究论文60多篇;先后整理出版艺人说唱本和民间搜集的各种部本48部,收集藏文原始资料93条(本),其中各种手抄本75部,木刻本8部;已汉译原始资料42部,共70多本。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格萨尔》精选本(40卷)中的《霍岭大战》(上下册)等9部8本史诗,约400多万字,该项目已顺利通过中国社科院的终审,并全部出版发行。发现说唱艺人200多名,并优中选萃,为88位艺人建立了艺术档案;已普查、记录、考证400多个《格萨尔》遗迹点、80多种《格萨尔》遗物、100多种音乐曲调;刊印内部资料本10多部、内部刊物10多本。为整合资源,发挥特色专业优势,2005年,青海民族学院和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进行了教学科研上的合作,从2006年起,招收了《格萨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同开展了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2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格萨尔》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蒙古共和国等国及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兄弟省区的专家学者120多位参加了会议。2007年7月,举办了首届全国《格萨尔》艺人演唱会暨学术研讨会。总之,通过全省《格萨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格萨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5年5月,国务院将《格萨尔》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国家命名了我省著名艺人才让旺堆、达哇扎巴为《格萨尔》杰出传承人。2009年9月,《格萨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保护、研究、宣传、推介、开发利用《格萨尔》史诗,已成为各级政府、国内外研究者、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和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这也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政府坚持文化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