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青海文艺事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青海省文联工作综述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09    作者:班 果    来源:中国艺术报

    10年来,青海省文联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在中共青海省委的领导下,在中国文联和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开创文艺和文联工作新局面,为促进全省和谐文化建设与文艺事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累累硕果。

    实施精品战略 繁荣文艺事业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从工业经济向文化经济、知识经济的转变,既要充分体现文联的传统职能、任务,又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突出文联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中的地位。西部大开发以来,省文联根据青海实际,借鉴外地经验,确定了“两个桥梁”新的工作定位,并根据文联的工作需要将文联“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又扩展了“组织、指导、管理”六个字,使文联的职能作用更加符合当前文艺工作的实际。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是文联的生命力所在。省文联专门成立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倡导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推动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积极推介和扶持优秀文艺人才,形成了各类文艺作品迭出的喜人局面,使我省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曲艺和民间文艺、《格萨尔》研究等各个文艺门类焕发活力,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省内各艺术门类中百人次的几百件作品获得各类奖项。全省专业和业余作家、艺术家共出版各类图书700多部,其中多部作品已成为全国精品图书,如《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一出版,就获得了全球华人图书出版金奖。多部作品获全国及省“五个一工程”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格萨尔》研究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学术论文多次在国际、全国性研讨会上入选、获奖,在国内外引起一定反响。为使文艺创作有所创新,省文联党组努力寻找文艺创作的突破口,成立了文艺创作与文化交流中心,整合力量,调整创作人员,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上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创作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完成电视电影、电视及动漫画、卡通电视剧本16部,13部拍成电影、电视及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及省内外其它电视台播映,电影文学剧本《阿尼玛卿的呼唤》获浙江省首届文学剧本凤凰奖一等奖,两部作品获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奖。其中《天边的情歌》《看见你的歌声》被评为电影频道优秀影片,小说集《麝香之爱》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图书奖,电影《马复兴》被列入青海省“五个一工程”拍摄选题。散文集《从西向西》荣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格萨尔》研究所完成了国家级重点课题《藏区格萨尔遗迹遗物普查与考证》,创办省内公开、内部发行刊物11种。

    举办多彩活动 创作成果丰硕

    西部大开发以来,省文联通过对文联工作规律、特点的重新把握和探索,认识不断深化,能力不断提升,其发展的空间亦越来越大。十年来,省文联积极组织引导作家、文艺家深入到农村牧区、厂矿企业、军营部队等体验生活,创作了一批艺术思想俱佳、艺术形式多样的好作品。多次主办、承办、参与举办大型重要文艺活动,包括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摄影大赛和“青洽会”摄影展,中国摄影艺术节暨全国金像奖颁奖仪式以及《在光辉的旗帜下》《青海的明天更美好》等大中型摄影展,千余幅摄影作品参加全国各类摄影展,其中300余幅作品获得各种奖项,500多幅作品被推荐到欧洲、亚洲及中国香港、澳门展出。举办全省性各类大展20多次;“万里采风活动”受到中宣部表彰。举办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60周年暨青海解放60周年青海省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青海省书法作品展和西部7省区书法联展、首届青海省青年美术作品展等风格各异画展13次;举办青海湖之夏诗歌节两届、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中国·热贡文化摄影节;多次举办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慰问演出活动;首届青海省藏族民间棋艺表演大赛等大型艺术活动19次,举办音乐、戏剧、舞蹈、民间文艺等大型赛事十余场,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各类奖项。歌曲《妈妈的羊皮袄》《怀念十世班禅大师》分获全国第九、十届精神文明建设和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秦剧《湟水情》获第九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长篇报告文学《青藏大铁路》获青海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藏族女作家梅卓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藏族作家尖·梅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优秀奖;百余人及作品荣获青海省第五届省政府文艺奖、青海省第三届青年文学奖及年度文学奖。大型摄影画册《青海三江源风情录》荣获“第二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艺术节”优秀画册奖;藏族《麒麟舞》获全国大赛金奖;藏族舞蹈《欢腾的西部草原》、土族舞蹈《土乡情》、汉族舞蹈《河湟情》分获“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舞蹈大奖和表演一、二等奖;组织推荐的民族歌舞剧《姜国王子》获第二届长江流域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在全国首届兰亭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羲之杯书法大赛中,18人入选;民间工艺品唐卡在首届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证大杯”三金两银一铜奖;唐卡工艺品分别获得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铜奖和优秀奖;纪录片《大河沿》获全国第九届电视“骏马奖”;《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在香港获全球华人出版金奖。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被国务院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大力培养人才 壮大文艺队伍

    文联党组始终把培养文艺人才,发展文艺人才队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遵循文艺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尤其注意发挥从省、市艺术院团中退下来、年富力强的文艺人才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协会培养人才的平台,开展培训。各协会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少年儿童、中小学生为重点,抓好少儿学生的文艺知识和艺能基础的培训,提高他们学习文艺知识的兴趣,从小、从早培养,提高文艺素养。省音协十多年来坚持音乐考级,范围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从最初的每年几百人到现在的七八千人,使全省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大大提高。近年来,舞蹈、美术等考级工作也都逐步展开。西宁一中的戏剧教育实践活动,开创了全国在中小学开设戏剧课堂的先河。乐团、美术班、舞蹈班、文学班、文学夏令营等文艺教育形式在中小学纷纷出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第二,以各类文艺活动为载体,加强培训。近些年,农村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不断得到重视,有了长足发展,文联和有关协会主动参与,帮助办展览、办晚会,选派专业剧团演员到农村业余剧团进行帮扶,成立农民摄影爱好者协会,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等,促使基层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第三,加强各协会会员和理论研究人员的培训。重点抓了各协会会员和有一定文学艺术基础、有一定创作潜力的文艺骨干的提高培训,各协会和基层文联、宣传文化部门积极配合,举办培训班、辅导班,尽可能争得指标到“鲁迅文学院”等这样的高等文艺院校培训、进修,以壮大文艺骨干队伍。第四,加强对我省离退休人员中文艺爱好者、文艺活动的组织和人才的培训。各协会积极参与各类老年艺术辅导班,协助开展文艺活动。如省音协创办的爱乐合唱团连续多年开展活动,这批中老年人的音乐素养、艺术水平大大提高,多次获得省内外大奖,成为我省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第五,配合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中青年人才库”人选和优秀专家的推荐工作,以及文联和各协会开展的各类文艺奖项的评选、各种文艺人才的选拔,成为激励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全省已有四州三市六县建立了基层文联,覆盖率达70%。协会会员已达万人以上。

    狠抓项目建设 重视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联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西部地区增强文化发展和繁荣提高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从文联发展的整体情况看,主要受制于发展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制约与影响。因此,我们在运行机制和方法上同时进行了大胆创新,先后成立了省音乐艺术传播中心、省舞蹈艺术交流中心、省摄影文化发展交流中心、省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流中心、省文化与艺术开发中心、青海省四方文化传媒公司(与民营企业合股)等经营性实体,带领广大艺术家积极步入市场,四处寻求合作项目。几年来,共同承担完成的项目几十项,运作项目资金达千万元之多。同时生产出了一批画册、图书、图片、音乐光盘、电视专题片、影视剧、书画作品、民间工艺品等文艺产品,并主动进入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动拓展出击 创新文联工作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通过对文联工作规律、特点的把握和探索,认识不断深化,能力不断提升。我们看到,在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学艺术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文联作为承担文艺事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民团体,其社会地位也在逐步确立与提高,文联作用的增强已是必然趋势。发展的快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关键在于文联自身的奋斗与作为。因此,文联及所属各协会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进一步拓展工作新领域,全方位发展,积极发挥优势特长,做大做强,敢于争当全省文艺事业的主导力量,充当“业内龙头”,文联初步摆脱了在过去体制下客观上不受重视,主观上不思进取、不谋发展,逐步被边缘化的被动局面,走出了困境。在具体做法上,文联党组始终坚持“以工作争地位,以活动聚人心,以项目争经费,以精品出人才”的工作理念,整合文联及社会文艺人才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重大节庆,主动承担、积极策划项目,参与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活动,赢得了群众认同,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如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国际摄影节、藏族拉伊大赛、藏族棋艺大赛、各类书法美术展、全省青少年戏剧大舞台、西北戏剧票友大赛、热贡艺术大汇展等,还积极策划组织了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循化县、尖扎县、湟源县、大通县的旅游文化节、艺术节等,先后出版了三州一区十四县的导游词以及20余部旅游摄影画册,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承担地方文化旅游规划工作。省文联还主动承担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服务。这些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和出版物,扩大了文联的社会知名度,也让外界从活动中了解青海、认识青海,有力地配合了青海各项事业的发展。文联工作空间的拓展,赋予了文联新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持改革创新 实现全面发展

    省文联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理念,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文联工作的全面发展。一、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青海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努力实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二、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才工作,以抓好文艺管理人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三、自觉立足于青海文艺事业发展缓慢的现实,破除一切不利于文艺事业科学发展、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其具体做法:一要积极建议省上着手研究制定青海文艺整体发展规划,组织力量研究分析青海文艺的资源和优势,把握今后一段时期的文艺发展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制定青海文艺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安排青海文艺发展的各类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费等。二要重视文联的体制机制问题,理顺文联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进一步明确文联的工作定位和职责,同时在改善工作机制上要作出努力。三要进一步加强文艺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四要进一步加强文艺创作,继续实施精品战略,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五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打造青海文艺品牌。六要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两个发展”。要深刻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积极整合文联及各协会和社会力量,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七要积极探索文联及各协会的社会化管理功能,逐步建立和强化文联和文艺家、文艺工作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职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艺术,真正依法维护广大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班果 青海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