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万年的岁月沧桑,采撷五千载的文明星光,不再面朝黄土背负青苍,新时代的农民豪情万丈。”一首中国农民艺术节会歌《为农民喝彩》,道出了亿万新时代农民的心声。连日来,为庆祝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的到来,农民艺术家们用响亮喧闹的锣鼓、欢快热烈的唢呐、热情奔放的歌唱、婉转柔美的舞蹈,演绎出当代中国农民昂扬奋发的精气神;而他们创作的一件件极具才华与创意的精美艺术品,则是当代中国农民内心情感、理想愿望的真诚流露和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盛夏中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内外,散发着阵阵浓郁的乡土韵、农家情。
是艺术,更是生活
农民艺术大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田间地头,因而他们的作品,是艺术,更是生活。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10余个民族的近50支农民演出队,在为人们奉献上一场场农民歌舞盛宴的同时,也把富足美好的田园生活带到了这里。四川省威远县越溪牛灯舞队表演的牛灯舞《双牛闹春》,就是农民在劳作之余用农具当道具,模仿耕牛动作而创作的舞蹈。“能成为这1000多位农民演员中的一个,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这就是我们耕田休息时自娱自乐跳的,后来演化成舞蹈,表现的是农民最自然的生活。”刚刚结束表演走下场的农民演员们显得非常激动、非常自豪。演出中,同样充盈着劳动情趣的节目,还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表演的喜庆丰收的朝鲜族舞蹈《农乐舞》,以及江西省进贤县民间艺术团带来的寓意风调雨顺的音乐情景剧《上梁歌》等,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些演出且歌且舞,农民艺术家们的演出太精彩了!东南西北中,每个地方的节目都很独特,原汁原味,很有意思。”一位观众如是说。
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农民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也从未离开过他们的耕作,中国农民画精品展和中国民间剪纸精品展上的诸多作品,就描绘了乡村生产习俗、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活动和情节,插秧、割麦子、灌溉施肥……别样的题材抒发出农民们别样的情怀。由王小俊创作的农民画《二十四节气》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位地道的河北农民说:“每个节气怎么过、干什么,我就都画了出来,画面上的情景反映的是我们农民最普通的日子。”拿着剪刀在一张红纸间游走的宁夏海原回乡著名剪纸艺术家伏兆娥说,农民艺术无论朴拙浑厚还是清新秀丽,都有一份乡土味道蕴含其中,比如这些剪纸作品,不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人是肯定剪不出来的。
上演农民艺术绝活秀
这一边围拢的观众目不转睛地观看广东香云纱染织技艺,那一边表演的则是河北无极剪叶技艺;刚看过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又来到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展台前,还有江苏金坛刻纸技艺、四川阿坝羌绣技艺……天南海北的农民艺术绝活儿秀在这里一一上演。
“这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我们能用老纺车手工织出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不信,你来看看。”来自河北省威县的陈爱国、郭笑英一直忙着表演土布织造技艺,一寸寸布料慢慢从一架造型古朴的织布机中“流”了出来,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同样从父辈手中传承下来的,还有陕西凤翔泥塑制作技艺。据了解,凤翔泥塑的原料由当地特有的黑油土和上等棉花、糯米等6种天然材料配制而成,手工制作时包括创作毛稿、制模、翻坯、成型、阴干、装色、上光等10多道严密工序。“虽然是空心的,但绝对摔不烂,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正在认真进行现场雕塑的凤翔泥塑表演者还不忘向观众介绍自家绝活儿的特色。当走进广西展厅,很多观众会受到热情欢迎。“把从各山寨搜罗来的古揉捻机、古压茶机等传统制茶工具带到会场是想让大家参观一下,六堡茶大家也可以品尝品尝。”说话人是六堡茶传承人陈伯昌,此次他们在现场为观众表演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在偌大的展厅中,一件皮衣也吸引了很多人注意,大家用手边摸边琢磨:“这是用什么做的?”其实,这是一件从黑龙江运来的用40多条大马哈鱼的鱼皮手工缝制两个月做成的鱼皮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民可以用大马哈鱼的鱼皮制作帽子、衣服、鞋等生活用品,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也千百年来传承至今,此次展示让诸多观众大开眼界。
据悉,此次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展演展出了印染、织绣、饮食、塑刻、杂项共5类38个项目,每个项目都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而且突出生产过程的技艺展示,展现完整的生产和制作流程,出人意料的创意、耐人寻味的技巧、准确娴熟的操作,吸引了大量观众频频称奇叫绝。而这些极具民间民俗特色的农民艺术绝活儿,还引发了很多参观者的家乡情节。“看到苗族蜡染制作,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时的情景,好多年没回去了,家乡的技艺真亲切呀!”籍贯贵州的李先生兴奋地说。
因艺术走上致富路
中国结《孔雀》喜迎宾朋,麦秸画《五牛图》栩栩如生,还有黄豆制作的憨态可掬的孩童,泥土揉捏而成的活灵活现的猴子……布匹丝线、秸草麦秆、五谷杂粮、金属石块、泥巴面团、树皮兽骨,深受肥沃土地和秀美田野养育、滋养的农民艺术家们,凭借慧心巧手将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魔术般地一一幻化成精美的艺术品,让观众赞叹不已,更加爱不释手。每个村落的人文、地理、文化、资源各有不同,由此生活其间的农民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稀缺性和实用性,于是就有了汇聚全国29个省区市和两个特邀单位的140多个项目的全国农民文化艺术“一村一品”展。“他们就地取材,将田间万物赋予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和创意设想,可谓化腐朽为神奇。”观众的一席话,道出了这些农民艺术品的迷人魅力。
展厅内,每个乡村因地制宜所开发创造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商机不断,几天来产业化、市场化的示范、推广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次展会上,青海展厅中的唐卡、刺绣还有艺术画也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和追捧。展厅工作人员说,镶丝唐卡卖出了20幅,热贡艺术大师娘本创作的一幅唐卡更是以120万元售出,“很多特色产品销售情况非常好,还有的进行了洽谈合作,这次收获1500万元没问题”。青海省农民马德功此次也带着自己用黄河石制作的粘贴画来到了北京,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多种题材的黄河石画都已销售一空了。“我觉得这幅很好看,没想到是用石头做的,真是新奇典雅,我已经订了好几幅。”一位老者一边欣赏以梅兰竹菊为内容的黄河石画,一边向记者说道。
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因技艺精湛、工艺独特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产业链,人称“葫芦牛”的牛成果就是农民中的能工巧匠和致富带头人。他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结合勾、皴、擦、染等国画画法,在葫芦上烙出了花鸟、人物、文字等各种图案,使葫芦烙画这一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展厅中摆放的一个大葫芦作品,就成为人们争相合影的对象。据说,牛成果已注册了商标,还忙着引进、种植葫芦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正带领乡亲们共谋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