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刻造型中的历史年轮
宋梅梅
受上海书协邀请,由黑龙江省文联、牡丹江市文联主办,牡丹江师范学院承办的“刻古铭今”——黑龙江当代书刻造型艺术展将于7月3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幕,与全国第八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和上海国际首届现代刻字艺术展共同展出。届时将展出黑龙江牡丹江“刻古铭今”书刻创作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创作与实践完成的共计23组325件作品。
此次艺术展参展作品独辟蹊径地把书刻与造型艺术结合,书刻内容与国学结合,作品内容寓意与造型形式结合,把原有的二维平面的展示方式,创新为立体、寓意的站立式多维呈现的艺术形式,创立了书刻原生态的艺术造型。展现在大众面前的这一系列作品是20多年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晶,是岁月年轮的烙印,是对国学的顶礼膜拜,从书刻内容到造型均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次展出将通过上海这一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集成、阐释和光大。
“刻古铭今”展出的23组325件书刻作品,得到了中国书协,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牡丹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牡丹江师院党委书记付军龙、院长张金学对师院承办此次展览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付军龙说,牡丹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唐朝渤海国时期这里曾被誉为“海东盛国”,这里的文化一直有一个清晰的传承过程,萨满文化研究特色多、亮点多。其中书刻艺术古已有之,近年来特色亮点越发突出,从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角度研发书刻,可以充分地展示牡丹江鲜明独特的文化现象,着力挖掘刻字这一艺术瑰宝。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对学院的专业发展、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在百年一遇的世博会期间举办一个城市的刻字展更是机会难得,一定全力抓好。张金学多次倾听汇报,观摩作品创作,协调解决问题。他在视察了书刻创作基地,观看了同学们的创作后说,在世博的舞台上承办好这次展览,对宣传牡丹江意义重大,对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更大。我市要把现代书刻打造成知名品牌,一要在书刻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二要在产业开发上深入研究,书刻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会真正把书刻做大做强。
普通的没有加工的木头称为“朴”,而刻字艺术就是在朴素的物质形式上,展现人们对世界对自然的深刻体验,实现物质与精神、自然与文化、天真与雕琢、用心与无意的有机融合。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对古典文化的深切热爱,文字或取自《论语》,或取自《老子》,或是表现禅家精神的“闲坐悟道”,或是兵家思想的拔剑长啸,或是反映鬼谷子精神的“智慧之门”。创作团队显然并不是简单地要继承,也不是简单地表达思古之幽情。透过这些作品能很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家们鲜明的创新意识。作者们追求的是让源自于大山深处的木材,表达人们的艺术情趣,反映现代人的心灵体验,让古老的刻字艺术焕发现代艺术精神。将木材雕塑成古老的编钟样式,编钟上刻满了经典文献的文字,仿佛轻轻一叩,就能奏响礼乐文化的悠扬旋律。鱼已经成为化石,但是作者还是让它承载着历史文化意蕴,一句“游来已久”的文字,立意新巧,刹那间鱼化石仿佛就成了一只游动在历史长河里的鱼,缓缓向我们游来,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意味。
牡丹江师范学院书刻创作团队以传统文化和国学做底色,提炼儒学传统精华,依托北大荒古往今来的历史和生活场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艺术与精神的统一,依循着这条脉络,创作者们在艺术这个表象的王国里,在刻字这个意象的天堂间,忘情地像一个圣徒似的朝拜着。
这些书刻作品是情境的艺术,是环境的艺术。它是记忆,是历史的苏醒,它在呼唤着今天,“刻古铭今”是对真相的还原,是对昨天的追溯,是对文明的祭拜。
艺术家简介
李文宝 1963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现任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牡丹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牡丹江市政协委员。
宋梅梅 1971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07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现任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全香春 197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修油画,现任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殷玉静 1995年至1999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999年至今任教于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系,2000年至今设计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刘静霞 1975年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 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主修油画。现任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