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的时钟停留在23时57分,老师吴冠中静悄悄地离开了我们。老师先前住院我是早知道的,但一直相信性格坚强的他能挺过去,可是没有想到……
真性情、讲真话是老师的标签。一生视鲁迅为自己偶像的老师,常常毫不避讳地直述观点,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坚守信念,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他发自内心的呐喊常常令美术界振聋发聩,也招来一些争议。老师常常语出惊人并非追求什么效果,也不是期待得到什么反馈,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真性情品格的延续。老师并不是要质疑别人,而是凭借传统文化的熏陶、阅历的积累和经验的释放,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已。那一句句真挚话语,来自老师对艺术的信仰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无论是出席展览会,还是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的老师,总给人严肃、睿智的感觉,炯炯有神的目光背后似乎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艺术追求上他是铁骨铮铮,然而在生活中,他对家人、朋友和学生却充满了柔情。
老师融合中西,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拍场上,老师的作品也屡创天价。不了解老师的人,可能会以为老师住着豪宅,出入豪车,生活富有。去过老师位于北京方庄家里的人,没有谁不为这位“富有的”当代大家的生活状况感到震惊:八九十平方米的房子,布置简朴而整洁,墙壁上挂着老师最喜欢的几张画,他和师母朱碧琴的合影摆在显要位置,其中他的画室只有10余平方米。有人曾问老师为什么不画大画,对于这个问题,看过老师的画室定会明白。老师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埋首艺术,深居简出。我曾劝过他换个大地方,可老师依然坚持。在生活上老师一向简朴,要求很低。对他来说,每天8点半到9点半,可到家对面的公园里去遛弯,享受阳光,冬天暖气很暖和,这些就够了。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要捐出一张张天价作品给各个美术机构。他是真正的生活中的苦行僧,艺术上的殉道者。
师母身体不好,但老师基本不请保姆,始终自己照顾。他曾戏称自己是老伴的保姆。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师,一人照顾老伴的吃喝、洗澡、就寝等日常生活十余载。
有一次去老师家,快到饭点,老师非要留我吃饭。说是朱先生(老师喜欢让学生称呼师母为朱先生)做了好吃的鸡汤面,让我享受一下美味。吃饭之余,老师说有一些毛线用不着,让我带给妻子织件毛衣。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生活的简朴,怎能不让人动容……
老师始终是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创新者,他的去世不仅仅是我们失去了良师,更是对整个美术界的一大损失。像他这样在创作上成熟,拥有全面艺术修养和卓越时代见解的艺术家难再寻觅,更重要的是,他的去世似乎会使业界失去“经常呐喊的声音”。
“他走了,留下了脚印。他走了,没有留下脚印。”老师曾这样写道。早已看透生死的老人,如今,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但围绕在这个拥有天真烂漫之心而又倔强坚韧的老者周围的故事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