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5日 星期六

10:14:45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卵石的魅力——李留海“石水画”的审美独创性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04    作者:马鸿增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留海 1944年生于河南宝丰,深造于新疆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河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会员、洛阳书画院院长,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传记被收录于《中国美术辞典》、《美术辞林》、《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大型辞书。

    1976年 国画《大快人心》入选全国美展。

    1977年 国画《欢腾的天山》、《家乡速写》入选庆祝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

    1978年 国画《探家》(合作)入选全军战士画展。

    1980年 加入中国美协。

    1982年 国画《常客》,版画《冬晨》、《边陲雪》入选庆祝建军55周年全军美展,《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先后刊发;同年,版画《冬晨》入选西北六省区版画联展。

    1983年 版画《边哨春》入选中国美协、新疆美协联合主办的“新疆好”赴京美展,同年,版画《冬暖》入选西北五市版画联展。

    1987年 国画《毛驴收容队》入选庆祝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解放军报》刊发;同年,国画《牧驴图》被深圳博物馆收藏。

    1989年 国画《绿荫》入选全国丝绸之路大展;同年,《毛驴收容队》获新疆艺术节三等奖。

    1991年 首次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 国画《长河梦》获河南省高校新飞杯美展一等奖,《塔里木人》获佳作奖。

    1994年 国画《绿荫》获河南省第八届美展三等奖。

    1995年 在河南洛阳举办个人画展。

    1996年 《李留海画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4月,作品《泉边牧秋》被中南海收藏;同年5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同年7月,国画《逝者如斯夫》、《无悔》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同年9月,在河南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 国画《乡梦不曾休》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并被收藏。

    1998年 国画《长河梦》、《好花不择处》、《七彩滩》、《往事如烟》、《无怨》由《美术观察》发表。

    1999年 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无怨》被该馆收藏。

    2000年 国画《淡泊》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美展。

    2001年 国画《秋韵》、《好花不择处》由《美术博览》配文发表。

    2002年 国画《长河梦》、《无悔》由《中国书画报》配文发表;同年11月,国画《河洛春秋》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3年 《李留海画选》画石系列(卷一)出版。

    看惯了北方山水画的雄浑博大,南方山水画的秀丽清新,当我面对洛阳画家李留海的山水画时,不禁为之一震。在那一幅幅精心绘制的作品中,主体竟是我从未关注过的河卵石,它们或聚合于辽阔的河滩上,或散落于清澄的溪流中;或与野花落叶为伍,或与飞鸟嘶马相邻……这里,既没有高山峻岭,丘陵起伏;也没有急流飞瀑,舟桥旅人;然而却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它们远离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何以名之?既然每幅主体多是卵石,每幅都有孕育生命的流水,那么,姑且叫做“石水画”吧。

    古人也有爱画石的,那是江南太湖石。宋代文士米芾曾为之总结出“瘦、皱、透、漏”四个审美特征。李留海是一位有过近三十年军旅生涯的河南汉子,他与母亲河——黄河冲刷下的河卵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亿万年历史的黄河,滚滚东流,大浪淘沙,也阅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有她冲刷下的平凡卵石,虽然缺少了棱角,却富于光泽鲜亮、色彩斑驳和圆弧曲线之美。其审美意味迥别于太湖石。

    我想将河卵石的审美特质概括为“古、厚、圆、活”四个字。古,是指卵石的历史久远所包蕴的沧桑感;厚,是指卵石的素朴沉实所引发的厚重感;圆,是指卵石的外形特征和水气弥漫所产生的圆润感;活,是指卵石的色泽纹理和群体组合所闪烁的生命活力感。与其说这四点是我对卵石的直接感受,不如说是我从李留海的“石水画”中所体悟出来的。

    李留海的“石水画”之所以具有如此诱人的艺术力量,是与以下几方面因素分不开的。

    其一,以工笔重彩、超级写实主义画法所构成的视觉冲击力。古代有青绿山水,现代有工笔山水,但从未有像李留海式的逼真和实感。无论是单个的卵石还是群体的石滩,光润晶莹还是斑驳皱迭,水上之石还是水下之石,水涮之石还是风化之石,他都用中西结合的画法,从透视、光影、色彩,到形体的转折变化,给以精确而空灵的表现与再现。尤其是那些大篇幅作品,如宽达3.45米的《逝者如斯夫》、《春水落花不了情》,艺术效果更为强烈,有如二十年前初见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所引起的震撼。显然,正是这种前所未见的崭新的视觉图式,成为画家艺术个性的鲜明标志。

    其二,以卵石为主体,水流为活脉所蕴化的心灵冲击力。如果只有视觉冲击力,只“抢看”而不耐看,仍然算不上佳作。李留海画中的流水和石头的多样组合,或潺缓而来,或逶迤而去,或淙淙跌落,使画面产生动态和声响,焕发出生命活力。而穿插其间的“道具”哪怕是石缝中的小草野花,石面上的苔藓地衣,都有力地烘托着某种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这是画家的惨淡经营、迁想妙得的结果。不用说《无怨》、《无悔》中的群石、流水、落叶、虬枝等交织成岁月无涯、人生苦短的诗境,从而发人警醒;就是《七彩滩》中漠漠沙滩与清清绿水的对比,也会引发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联想。

    其三,诗意的标题所强化的艺术韵味。这是得益于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语言构成。绘画是相对静止的空间艺术,但标题却可以起到扩展时空、引发联想的作用,这与西方绘画的观念大不相同。李留海显然具有较厚的文学素养,他根据不同画面的“造境”,赋予不同的“点精”之题。《长河梦》、《无争》、《逝者如斯夫》等均是发人深思的好标题。试想,如果命名为“石头一号”、“石头二号”,那该是多么索然无味。

    爱之深,期之切。愿李留海的“石水画”在虚实关系处理、构图造境变化方面再作拓展,尤其是笔墨语言的介入,更可深入探索,使独树一格的“石水画”再创新高。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