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19125年4月5日 星期六

 
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锝�棣栥€€椤�锝�瑕併€€闂�锝�鍦般€€鏂�锝�缁存潈琛屽姩锝�鏂囪壓璇勮锝�涔濆窞鍓垔锝�涔︺€€缂�锝�鑹烘湳鏄熸渤锝�鐗瑰埆鍏虫敞锝�鐧惧璁鸿壓锝�鑹烘捣鏄ョ锝�涓栨儏鍐欑湡锝�
锝�閲嶅ぇ鎶ラ亾锝�涓撱€€棰�锝�閽熼紦妤�锝�鑹鸿嫅璧扮瑪锝�鍚嶅璁胯皥锝�璁拌€呬笓鏍�锝�鎶ョぞ鍔ㄦ€�锝�鍒婄櫥骞垮憡锝�璁㈤槄鎶ョ焊锝�鑱旂郴鏂瑰紡锝滄姤绀剧畝浠嬶綔
潘公凯的构想: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04    作者:林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的美术学院往往因为坚持传统的美术教学,而被当代艺术界戏称为“保守派”。严谨扎实的造型训练被一些人认定为限制创造力的牢笼(隐含着对观念这个20世纪后半叶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理念的漠视)。而当5月29日,“错构·转念——穿越杜尚潘公凯观念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亮相时,相信持上述观点的人从此会三缄其口。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这个展览已然需要相当前卫的观念才能做到。

    潘公凯在展览的自序中介绍到,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带有“宇宙飞行器”的装置、大型中国画“水墨荷塘”系列、“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览设计、“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尽管潘公凯一再表示看似不相关的四个部分,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即探讨一个理论问题: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但对于大多数的参观者,包括一些见过“大场面”的美院老师,还是对中央美院的院长潘公凯教授做出这样一个展览表示惊讶。

    如果说20世纪后半叶,生活和艺术边界的模糊是艺术转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的话,与之相关的是大众文化带来的图像时代对视觉艺术的冲击。然而,从这个展览的名字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需要诉说的展览,它与当代流行的图像式创作迥异。笔者认为,除去潘公凯所说的展览关于一个理论问题探讨之外,展览本身是对传统展览模式的一种解构。

    在展览中,展品可以单独存在,但展览中的每一部分都与诉说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话语始终伴随在视觉形式周围。熟悉艺术史的人应该明白,自抽象艺术以来,艺术(图像)开始与阐释(诉说)密切相关。这种诉说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批评家或者参观者,都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而使作品生发新的意义与价值。从这点来说,潘公凯的展览用错构与转念两个“自造词”,巧妙的与展览的四个部分形成呼应,在图像与语言之间完成跨界的转换。无疑,这是一个对传统展览模式相当带有启发性的改造。

    此外,潘公凯在关于本次展览的研讨会上曾表示,他希望这个展览为有志于研究“艺术的边界”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个批评的靶子。有勇气成为靶子,说明艺术家不怕受到质疑,甚至欢迎批评。当当代艺术如洪水般试图冲破学院围墙的时候,围墙里的师生们早已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雕塑、绘画的形式语言开始变得丰富,装置在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那里即已得到实验(据说这个展览构思于17年前)。这种示范作用和思考艺术问题的方式对于美院学生和中国的美术学院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可小看。

    最后笔者还想强调一点,这个展览在学院的美术馆举办是相当合适的,在如此浮躁的一个时代,或许唯有学院还有可能真正回归学术,在那里也许我们还能静下心来,思考艺术的边界是什么。中央美院美术馆如天外来客般的外型与一个具有相当探索性的实验展,从某种程度上,已然不单是显示艺术家的思考深度与开放气质,而是彰显出一所拥有近百年文化积淀的美术院校对所处时代的回应。

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鐗堟潈鎵€鏈� 涓浗鑹烘湳鎶ョぞ
涓浗鑹烘湳鎶ョぞ鍦板潃锛氬寳浜競瑗垮煄鍖哄墠娴峰崡娌�11鍙枫€€閭紪锛�100009銆€鐢佃瘽锛�010-64025528
淇$锛�cflac@126.com銆€銆€浜琁CP澶�0506736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