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04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共约50万字,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持调研、撰写的第四本电影产业年度研究报告,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参与调研撰稿的专家学者来自高校、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报告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年度总报告、专项研究报告和市场调查报告。其中,总报告由制片生产、制片主体、院线与影院、年度市场分析、投融资分析等章节组成,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创意元素分析一章虽然表面上不属于电影产业链范畴,但电影作为一种“内容型”文化产业,创意元素恰恰对影片的市场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市场信息反馈则直接指向上游的创意元素,因此针对创意元素的调查分析是连接电影产业上游和终端市场的关键环节。在专项研究报告部分,这次推出了“2008-2009年中国电影类型现状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电影类型生产状况和上映影片类型的分布况状,为类型电影的发展及与市场的结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考与建议。市场调查报告部分,主要针对2009暑期档与2009—2010贺岁档上映影片进行了观众观影深度调查分析,从中能够了解到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现状。

    《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的第三本电影艺术年度报告,由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全书共约30万字,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撰写,保持了往年的结构,从体例上明确地划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年度中国电影导演、表演、剧作、摄影、声音、美术、数字技术等电影各个门类进行分项的总结评述,每个单项的评述专家们都以本年度最具特点的影片作为分析案例从而总结出本年度本专业的代表性电影现象与规律。第二部分,以专题形式横向梳理本年度的电影现象。保留了香港、台湾电影以及中国电影海外影响等区域年度综述,以及电影创作年度争鸣、电影年度文化分析、年度电影创作热点透视等章节。在前几年报告的基础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更增加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年度述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年度综述、青年导演年度创作综论,以及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综述,使本年度的电影创作得到了更加全面与深入的剖析。

在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夏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备受各方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和《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品牌项目,是对电影年度创作情况的深度总结。《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经过4年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在体例结构还是内容分析上都日趋成熟,树立了其在电影业界和学术界普遍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首先,在权威性方面。这篇报告凝聚了十多位业内电影专家学者的智慧,数十位专业调研工作者不辞辛苦,上百位电影界各行业操盘手大力配合,数易其稿才得以完成。其次,在学术性方面。这本报告不仅有数据、有资料,更有分析、有观点、有思考、有建议。整篇报告包括了总报告、专项报告和调研报告三大组成部分,囊括了制片、生产、发行、放映、影院、院线、观众、投融资等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全部关键环节。第三,在创新方面。报告在保持三大体例的基础上,每年都根据当年热点推出不同的专项报告,如往年的二级市场、国企调研、动画电影、影院投资等都具有前瞻性和借鉴性。今年推出的中国电影类型现状调研报告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电影类型生产状况和上映影片类型的分布状况,相信会为类型电影的发展及与市场的结合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也已经连续推出3年,这本报告涵盖了一年来中国电影导演、表演、剧作、摄影、声音、美术、数字技术等电影各个门类的内容,这主要得益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艺术报告在往年体例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年度述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年度综述、青年导演年度创作综论,以及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综述,对本年度的电影创作进行了更加全面与深入的剖析。《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和《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以专业性强、立场客观、角度多元、覆盖面广的特点,具有较高研究参考价值,必将为我国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这两份报告的推出,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对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今年1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指导方针和具体政策措施,既明确了工作任务又突出了工作重点。《指导意见》的出台,在电影界反响很大,为电影产业、电影事业,甚至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难得契机和良好条件。相信中国电影家协会一定会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电影界人民团体的优势,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衷心希望中国电影家协会推出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和《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继续发挥特长,引导主流,取得更大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

翔实 准确 客观

康健民(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2009年是一个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欣喜地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我们积极地应对着金融危机,我们坚定地实践着科学发展。这一年也是我们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第七个年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国电影产业正继续实现跨越发展、产业升级和市场放量。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从40亿直接跨进60亿门槛,票房过亿影片达到17部,较上年增加6部,观影人次超过2.1亿,增幅均超过历年水准。在影片产量基本保持平稳且略有增长的前提下,影片质量也有所提高,更令人喜悦的是电影终端建设的持续增量以及观影人次的稳步增长,使我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初步摆脱了“产品投入不足”的第一阶段,从而逐渐过渡到了“扩大收入渠道”的第二阶段。

    2009年是我国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过渡时期,在这一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对振兴文化产业做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部署。随后,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国产影片出口奖励暂行办法》,鼓励我国电影产品积极“走出去”进入海外市场。2010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紧接着又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从这些会议精神和文件里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正持续优化,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从而使我国电影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逆势而上,取得了举世注目的骄人业绩。电影产业已成为整个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甚至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2009年民营影视企业在创业板的成功上市,成功打开资本市场新的融资渠道,成为该年度电影资本运作新的范例;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打造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以172位明星参演作为亮点,为主旋律电影的整合营销又树立了新的标杆;年度新增银幕626块中有500多块均为数字银幕,约占80%,标志着电影终端市场技术标准的结构性变革;而2010年年初《阿凡达》的上映,掀起IMAX、3D影片的观影热潮,使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影院,也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了在影院观影不可替代的审美享受……这些现象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时刻孕育着种种的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这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第四次推出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了。每一年我们都伴随着电影产业发展的脚步,对她进行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梳理、深入的思考。在这部《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凝聚的是十多位电影产业调研专家的智慧、数十位数据调研工作者的辛苦以及上百位电影界各行业操盘手的大力配合和无私帮助。正是他们的努力,这部系统地研究一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成绩、轨迹、问题、思考的专著才得以面世。愿这本厚厚的《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能够为所有热爱电影、关注电影产业发展、奋斗在电影创作生产营销第一线的朋友们提供翔实、准确、客观的年度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和战略思考。当然,我们更期待朋友们能和我们一道,思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让我们真正做到将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研究深度结合,完美体现我们贴近实际、指导实践、服务行业的根本宗旨。

产业化改革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电影大国

喇培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

    从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解放了电影生产力,使电影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影产量逐年增加,从2002年的不足100部上升到2009年的456部,今年截至5月17日,已通过的国产故事影片就已达到了224部,今年的全国故事片产量超过去年已无悬念;制片单位不断增多,形成了踊跃投资的良好局面,制片单位从2002年的几十家发展到2009年的350多家;电影市场从低迷走向活跃,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2.06亿元,今年截至5月中旬全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40亿元人民币,《孔子》《杜拉拉升职记》《叶问2》等8部国产影片的票房超过亿元人民币,其中《叶问2》的票房超过了两亿元人民币;影院建设方兴未艾,全国城市影院从2002年的1400余块银幕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4723块,今年截至4月底新增银幕数382块,全国共计银幕5105块,其中近五分之一的银幕可以放映3D影片。在这里,我高兴地向大家宣布,目前中国大陆的银幕数量已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三。依照目前的增速,中国的银幕数量今年底还有望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列的,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罕见的。

    中国电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政策动力、产业活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成就应当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空前提高、归功于电影产业化政策的大力实施。连续8年的电影产业化改革已把中国打造成世界电影大国。根据2009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观影人次位居全球第二,电影票房收入位居全球第九,银幕数量位居全球第四,数字银幕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这些扎扎实实的数据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作为世界电影大国的地位。但是,中国电影要想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要想从世界电影大国转变成世界电影强国,就必须确保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国产影片创作生产机制;确保实现国产影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确保国产影片在国内市场较高的份额;确保处女作在国产影片的年产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确保国产影片在国际市场上较强的传播力、较大的影响力和一定的市场份额;确保国产影片在优化结构、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确保电影的公共服务;确保各类电影人才的培养、引进、推出和使用。

    从2003年至今,中国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证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巨大动力,同时也为所有电影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巨大平台。希望大家能够牢牢抓住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中国电影大繁荣、大发展,为中国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把脉创作市场现状 论道未来发展趋势

——二○一○《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会侧记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以下分别简称“产业报告”、“艺术报告”)发布会5月27日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喇培康,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刘国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胡子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柳秀文以及报告作者、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媒体记者7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发布会。会议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许柏林主持。夏潮代表中国文联在会上讲话(详见本版)。康健民、喇培康也在会上讲话(详见本版)。两部报告的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代表报告的编撰人员介绍了报告的策划、调研、撰写情况,并就“投融资环境的改变”、“香港电影人北上带来的市场倾斜”等产业报告始终关注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会领导、专家围绕两个报告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电影投融资等问题各抒己见。

    经过三四年的发展,“产业报告”与“艺术报告”无论是体例结构还是具体内容都日臻完善,并且以其“数据来源权威、论述科学深入、专题契合实际”的特点在学术界和业内产生了较为普遍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在发布会上,与会嘉宾对这两部报告的品牌和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将“产业报告”、“艺术报告”与《中国电影市场报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年报》3部影视年度报告作对比,指出“产业报告”和“艺术报告”既有宏观的产业视野,又不乏细腻透彻的艺术分析,为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客观准确的逻辑起点。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产业报告”详实透彻,完整地勾勒出了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中国电影产业全貌。首次参会的北京银行商务中心区管理部主任赵明从银行从业者的角度,对“产业报告”第六章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分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作者从政策市场环境、操作流程、海外经验和现实问题等层面对电影投融资这一前沿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产业报告”的同时,又对中国电影产业年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即电影企业成功上市,打开资本市场这一融资途径;出现了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特点的多元化电影类型;动画电影产量提高,盈利能力渐渐稳固化;影院投资热潮下,单个影院项目竞争程度日趋激烈;整合营销成为电影营销新特点;数字技术成为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力量;档期模式的成熟带动了电影市场的专业化水准。大家一致认为,“产业报告”和“艺术报告”4年来的成功出版标志着从业者产业意识的苏醒以及对产品形态、产业规模、产业格局、产业体制等问题的深层思考。两部报告体现出的专业性强、立场客观、角度多元、覆盖面广等特点使之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必将为我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为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从两部报告延伸开来,与会嘉宾一同回顾了2009年电影产业与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并对2010年电影产业与电影艺术发展态势交流了看法。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中国电影连续多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期,电影人尤其要居安思危,坚守电影作为特殊商品的文化底线。在肯定了现阶段电影商业和电影美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断裂同时,尹鸿指出应从“进一步加快终端建设速度、完善布局”、“扶持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主体”、“提升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注重各环节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推动中国电影更好更快发展。郑洞天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解读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指出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不同,产业化意味着要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他同时指出,资本逐利的天性决定了大量行业外游资的涌入并不利于建设健康的电影产业生态,应该从资本驾驭能力和电影创作水平两方面,提高电影企业的制片水平,同时提高影片的市场能见度,打造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

    保利博纳总裁于冬、橙天嘉禾娱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陈国伟、光线影业总经理张昭则以一线从业者的视角,阐述了各自企业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于冬指出,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冷静地看待香港电影人的北上。一方面,他们的加入提升了内地电影的制作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某些不规范的操作,由香港制作团队引发的制片成本上升问题也日益凸显,2010年贺岁档9部大片1赢1平7负无疑是最好的证明。无独有偶,陈国伟从终端建设的角度指出国内影院项目也存在哄抬租金、成本上涨的问题。他同时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中小影院的盈利能力,但作为连锁服务行业,影院管理还要特别重视其可复制性,其中包括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两方面。此外,跨界营销能力和避免同质化经营也是一线的电影从业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张昭从连接制片和放映的发行环节入手,指出处于产业的起步阶段意味着大部分电影企业应该主动承担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更注重有代表性的个案操作,避免搞不切实际的宏大结构。

    结合2010年3月、4月电影市场淡季不淡的现象,太平洋电影网总经理刘嘉、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蒲剑专门就“淡季电影市场开发”展开了讨论。刘嘉列举档期、影片等多组具体数据证明,淡旺季其实只是多年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并不是市场概念。应该从研究观众需求入手,充分发掘档期的市场价值。蒲剑结合其针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5个城市的电影院进行的1000份问卷调查,勾勒出3月、4月淡季市场的观众构成和观影习惯概况。数据显示,23岁-30岁的观众占观众总数的51%以上,有52%的观众表示会在非节假日观影,这也印证了所谓的淡季并不是观众的消费盲区,主要是影片投放的问题。吴鹤沪结合其多年的一线市场经验指出,所谓的淡季某种程度上对应一定的时间段和低票房,但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有好片子就能创造好档期。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