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大师曹禺的经典名作《雷雨》问世70余年来长演不衰,并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黄梅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但与苏州弹词的碰撞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日前,由著名弹词艺术家盛小云领衔的苏州弹词《雷雨》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作品以繁漪、周萍为主角,通过《山雨欲来》《夜雨情探》和《骤雨惊雷》3个回目对原作进行了全新解读与演绎。“《雷雨》的内容丰富宏伟,改编难度相当大,苏州弹词《雷雨》堪称话剧文学与弹词艺术相结合的创新之举。”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和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两全其美”是苏州弹词《雷雨》成功的关键:既忠实原著,又发挥了弹词优势。
对港版电视剧《雷雨》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戏剧评论家王育生就认为,苏州弹词《雷雨》最大的成功就是尊重了原著,“它体现了原著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文学品格和《雷雨》的原初品貌。”忠于原著并非照搬原著,而是保持原著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精神内涵不变。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说,《雷雨》问世以来,不同的时代对作品的精神内涵有不同的解读,今日的改编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内心与情感的挖掘上。“《雷雨》表面写了一个少爷勾引侍女、大家庭乱伦的通俗故事,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就很容易流于庸俗、恶俗。曹禺自己认为《雷雨》写的是发生在初凉的夏夜的一个诡异森然的故事,弹词《雷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原著对人心和灵魂的探掘。”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说。
在保持原作悲剧性的同时,弹词《雷雨》在改编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噱头。这其实恰是苏州弹词艺术特色的体现。“无噱不成书”,“噱是书中宝”。在苏州弹词艺术中,说、噱、弹、唱,“噱”排第二。著名曲艺理论家常祥霖说,苏州弹词流传多年的艺术原则和优良传统都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继承,并未因为改编自话剧名著而丢掉自身特色。现场的专家对苏州弹词《雷雨》中滴水珠的场景无不赞叹,认为这是改编过程中的神来之笔,悲中用噱,以乐写哀,体现了一种浓重的化不开的悲剧效果,这也是民族美学的看家本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认为,弹词《雷雨》的叙述角度极为灵活,换个脸变个腔,张三变李四、男人变女人,演员时而化为剧中人,时而作全知叙述,时而跳离情节做评判,把弹词艺术的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专家认为,包括苏州弹词在内的曲艺艺术近年来舞台创演较少有经典节目出现,缺乏文学基础厚实的曲本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或者改编姊妹艺术的经典脚本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