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文联文艺理论工作研讨会发言摘登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28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解放思想,整合资源,切实推进文联文艺理论评论建设

——第二届全国文联文艺理论工作研讨会发言摘登

    5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江西省文联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文联文艺理论工作研讨会在江西省井冈山市成功举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专门发来贺信。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出席并讲话。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郜海镭,中宣部文艺局赵海虹和政策研究室符雷,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副局长刘晓明和全国文联系统各团体单位分管文艺理论工作的领导和研究室负责人,20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文艺刊物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评论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记者近130人出席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刘国强主持。许明、陈传席、袁禾、徐利明4位特约专家先后作主题发言。中国剧协、中国书协、北京市文联、天津市文联、江西省文联、湖南省文联、安徽省文联7家单位分别进行了大会交流。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当前文化思潮和文化领域的热点现象,文艺理论工作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文联在文艺理论工作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版摘登了大会发言的主要观点,期望能引起相关人士与机构对当前文艺理论评论现状的关注与思考。——编者

在第二届全国文联文艺理论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二○一○年五月十九日)

夏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8周年之际,我们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召开全国文联文艺理论工作研讨会,意义很大。这是文艺界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繁荣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

    对于这次研讨会,中国文联党组非常重视,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同志专门发来贺信。中宣部也非常重视,分别委派文艺局和政研室各一名同志出席会议。在座的都是文联系统分管和从事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同志以及社会各领域从事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专家学者。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增强做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文艺队伍的构成、艺术创作方式和生存方式也更加复杂多样;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欣赏艺术的渠道更加多样,方式更加便捷,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艺术情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情况,只有大力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辨析思想、激浊扬清、去伪存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文艺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改变当前文艺理论评论相对落后的局面

    目前文艺理论评论工作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同志对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艺理论评论界对新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敏感度低;文艺理论评论阵地萎缩、队伍流失现象严重,普遍存在着文艺理论评论报刊经费不足、稿酬偏低等问题;缺乏优秀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和作品的表彰激励机制,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评论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缺乏文艺理论评论阵地和人才的资金保障机制等。上述问题,制约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三、要重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艺理论评论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的基础性工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要注重挖掘培养。努力发现和培养一批思想素养好、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大的文艺理论评论家,并尽可能覆盖各个文艺门类。二要建立优秀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库。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都应建立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库,把那些优秀的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吸引和团结到文联组织的周围。三要成立文艺理论评论家组织。我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团体会员成立文艺理论评论家协会,希望这些协会为本地区文艺理论评论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华发挥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四、要加强报刊等出版物和网站建设,积极拓展文艺理论评论阵地

    文艺理论评论阵地是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一是搞好我们现有报刊的改版。要保证在已有理论评论栏目不削弱、不减少的基础上,搞好策划,开辟新栏目、新版面。二是打造品牌,扩大影响。要深入挖掘潜力,努力提高报刊和图书的质量水准,争取组织更多思想内容深刻的稿件,打造知名栏目品牌,培养有影响的专栏作家。三是重视网站建设。要在网站上开设文艺理论评论栏目、设立文艺论坛,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理论评论研讨活动。四是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要争取在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站等社会媒体多刊发文艺理论评论文章,让主流文艺理论评论占领大众媒体。

    五、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是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倡导:建立健全文艺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最新文艺动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机制,加强对文艺思潮、热点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判;建立健全支持资助机制,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研读观摩、深入生活、研究写作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研究成果推介机制,为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平台;建立健全表彰奖励机制,鼓励优秀文艺理论评论人才的工作热情。特别要建立健全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联动机制,各级文联和各级文艺家协会上下之间要注意沟通协调、互相配合;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媒体之间要加强彼此了解、开展互动;文联、文艺家协会与社会各领域的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之间要建立广泛联系、互助共进。

    六、必须牢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愈加频繁和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明显增强的新形势下,用什么样的思想去引领文艺创作至关重要。一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坚持民族的科学的文艺审美体系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力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腐朽和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崇高的学术追求有机统一。三是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艺学养,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高尚的思想情操、真诚的艺术态度和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人民尊重。

    七、必须面向人民、关注社会

    文艺理论评论与文艺创作一样必须直面现实,关注人民、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投身社会、深入生活作为终生的课题,双脚站在土地上,走到文艺创作者中间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和文艺创作者的深厚感情,积极主动地融入人民群众和文艺家的精神世界,把丰富的艺术感受能力与犀利的理论辨析能力融为一体。要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向,不断研究文艺创作的新特点新动向,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收和补充营养,从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实践中探寻规律。

    八、必须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

    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内在要求。要尊重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内在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切实保障创作自由和评论自由,鼓励不同风格、样式、流派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要提倡实事求是的文艺理论评论,客观公正地评判文化思潮、文艺热点和文艺作品。对作家艺术家的大胆探索和创造,要积极支持,热情鼓励,防止因循守旧,盲目否定新生事物;对于错误的文艺观点和创作倾向要秉笔直书,敢于批评,反对不讲原则,言过其实的阿谀逢迎、庸俗吹捧。要积极倡导和谐理念,提倡文人共勉,反对文人相轻。老中青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前贤奖掖后进,新人尊重前辈,同仁相互切磋,携手并肩共同攀登学术高峰。

用新的理念思考当前主流文艺发展

许明(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主流文艺已取得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但多讲讲问题也许更有好处。这是因为,目前的文化意识形态全局态势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考验,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下,只有提高主流文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艺一直被“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困绕。重大题材的作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创作,真正能留下来的、能起标杆作用的,少之又少。文艺理论界也曾对这一现象进行多次研讨,但始终收效甚微。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民族文艺,难道无法就新的人文理想创造出震撼性的大作来吗?

    如果主流创作不积极地、高强度地张扬人性中的真善美,相反地一味鼓吹极端的消费主义、物欲主义,为“拆解本质”、“消解英雄”造势,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宗教性的精神危机,突破底线的道德失落正在向我们逼近,如果当前我们还要以“文化GDP”之名在根本性问题上忽视道德理想的贯注,我们将犯下历史性的错误。

    在市场经济发展3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要用新的理念思考当前的文艺发展,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给文艺的社会作用重新定位,要对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重新认识。历史证明,文化与政治有关,但不仅仅是政治的附属物;文化与社会主义、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不仅仅是为它们服务的从属的工具。文化是有自主性和生命力的独立的社会存在。

    主流文艺的发展经历了“工具论”和“服务论”两个阶段。前者实现了革命战争时代的历史性要求,无可非议地具有正当性,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二为”方向在原则上开拓了主流文艺的历史视野,解放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世界,有效地繁荣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创作和评论,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文艺的“服务论”阶段。

    但是,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文艺在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使命已经完成,新的时代需要文艺回归到它的本来位置:即文艺是人的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经济、社会一样,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一个方面。这样讲并没有否认文艺的政治功能,但它还有审美功能、市场功能,后者在“工具论”、“服务论”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认知的。

    我把上述思考定位为“文艺的本位论”。“文艺的本位论”可以让文艺家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文艺的社会作用并按照文艺自身的规律来从事创作、批评和交流。

    确立正确的新的理念就是要我们的领导、创作者、批评家、经营者学会按“文艺的本位论”的规律办事。思考文化发展,现在是方兴未艾的历史阶段。只要确立这个方向,我们完全可能在主流文艺创作中用人性的美和对社会公正的期待,重振我们这个庞大的主流创作队伍的雄风。    

呼唤中国艺术理论的新体系

袁禾(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

    面对当今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和日益加深的来自世界的尊敬与仰慕,中国文艺该进行怎样的自我建设?我认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重建中国艺术理论的体系。

    19世纪末,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中国学人开始从明治维新后近乎全盘西化的日本引入康德、叔本华、尼采的文艺思想,其后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又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引进继往开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对诸如接受美学、符号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等西方艺术理论更表现出超常的热情。1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西化”不仅使整个20世纪中国的艺术理论成为西方艺术理论的翻版,而且使西方艺术理论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

    当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引进西方文艺思想和艺术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建构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中国的文艺思想和艺术理论也不可能在与异域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新的积淀。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西方知识谱系的强势并不能消解或取代中国的经、史、子、集系统和兵、医、农、工等知识体系。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的文化自信心开始恢复,国学重新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成为教育所关注的内容,中国的文化现实急切地呼唤着中国艺术理论新体系的建立。

    中国艺术理论的新体系应该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中西合璧系统,一个是中国本土系统。其原因在于:西方艺术理论逻辑严密,科学性强,其明晰的概念、缜密的范畴,在用于艺术观照的理性分析时,能发挥其认知辨析的优长。而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重感悟、重比兴,缺乏西方故有的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量化特征,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和独特情感。

    这就决定了中国艺术的两个向度:一是借助自然万象的具体形态书写宇宙之美,一是追求宇宙的生命精神。所以中国人习惯借用自然物象类比审美对象,唤起人们对对象的外表形态和内在性质的感性把握,形成审美体验。故“流风回雪”、“鸾惊凤翔”这样的词常常被用来描写舞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艺术理论的本质差别,也决定了中国文艺绝不能单纯在西方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而应该依据中国文艺的现实,以中西合璧的艺术理论和中国本土的意象理论为双翼,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新体系。

    中国本土理论系统方面,意象理论早在古代就十分完备,今天需要做的就是将其发扬光大。较困难的是建立中西合璧的理论系统,因为中西方艺术理论中一些貌似相同的范畴、概念,实则具有民族体系上的质的区别,诸如中国文学之“质”并非西方“内容”的代名词;而中国的“文”、“华”、“采”之内蕴也绝非西方的“形式美”可以取代。要把中国传统感悟型理论与西方分析型理论相融合,沟通两者的范畴、概念,无疑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程,但中国学人必须做出自己的努力。

艺术家进入史册的标准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艺术家(书法家、画家等)能不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当然有一个标准。这标准不是官位,也不是众弟子和朋友的吹捧,更不是获奖的多寡。

    其一是功力(西方艺术一般不用功力去品评,而用技术,中国书画也要技术,但技术必须升华为功力,否则便是匠人的水平),这是最重要的。有很高的功力,随便写写、画画,都是好的;没有功力,无论你怎样认真,也出不了很高的艺术。

    其二是独创性,稍次一点是具有鲜明的特色。独创性可以包括后者,但后者不能涵盖前者。

    其三是具有很强的审美性。中国书画审美的主要成分是文化内涵和传统,没有文化内涵和传统的审美是不高的。

    其四是社会影响,作品本身的质量(优劣)和社会影响并不一定成正比,但很差的作品肯定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非常优秀的作品一般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即有很高功力、很强的独创性和审美性的作品必然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有时非常突出的作品,独创性很强,一时得不到社会承认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不会太久。梵高的画,生前只卖出一张,价也不高,他是贫困而死的,但他死后不久,作品就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但并非十分优秀的作品,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凡是这类作品,虽非十分杰出,但不会太差,比如清代绘画史上“四王”的作品,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总之,“四王”的作品并非十分杰出,“四僧”的画远远超过他们,但“四王”的作品在清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几乎整个清代主流绘画都是传承他们的,称之为“正统”、“主流”。所以,绘画史必须记载他们,而且地位不会太低。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某些书画家及其作品,经商业或官方炒作,以至家喻户晓,卖价也十分高,甚至颇畅销。但这只是商业价值和影响,而非艺术影响。我这里说的社会影响指的是艺术作品,广被艺术界人士称道、临摹、欣赏、学习和研究,以其艺术价值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这和商业效应迥异,也和官方因私人关系或政治目的而提倡有异。

    这四条完全符合并皆十分突出,当然必进入艺术史,而且会有很高的地位,但四条全备,并非容易。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那么,如果只具备其中三条,另一条也并不太差;或其中两条较突出,另两条也不太差;或其中一条十分突出(注意是十分),另三条也不太差,艺术史上也会留名。    

文艺创作应引导当代人文修养走向雅化

徐利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在如今中国社会经历重大变革、实施高速建设的历史时期,社会上人心浮躁,不安定因素颇多,民族自信、传统文化及高雅审美、道德规范等有待重建。文艺创作中出现的种种低俗现象,既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问题的反映,同时又在客观上给国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以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予以正视。

    近几年依托“春晚”舞台迅速红火起来的小品艺术的不良倾向尤为突出。如有著名小品演员在艺术语言与肢体表演上热衷“逗乐”,或装傻装疯,或以生理缺陷搞笑,或以谐音、意会的手段寄寓庸俗下流的内涵。又以宗派利益至上,推出传人,致使这种低级趣味愈演愈烈,将民间说唱表演艺术的糟粕加以发挥,将矫揉造作当创新,将低级趣味的恶作剧当诙谐幽默,误导大众审美走向低俗。这一套低级趣味的表演手法带动了诸多小品演员的盲目效仿,形成当前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创作与审美的低俗现象,还扩展到电视剧中,甚至影响到某位卓有成就的著名电影导演。

    这种低俗现象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也有表现。如绘画上简单模仿西方现代派绘画与中国民间绘画,在表现当代中国的人与事时,却以“丑化”为创新,将不适当的夸张变形当作“现代”。这类作品的人物形象如小儿麻痹症患者、痴呆儿、残疾人、有心理缺陷者等,与民间美术中人物形象的天真拙朴绝不同类。在书法创作中也有所谓“丑书”现象存在。这类创作简单理解民间书法的拙朴趣味,将笔法消解为涂抹,将结体的天真拙朴曲解为支离怪异,实则远离民间书法率真淳朴的天趣,同时又破坏了传统书法的基本形式规则与法度。再看赵之谦、弘一法师、于右任等人取法北朝民间碑志书法,并未从表象上模仿其天真拙朴,而是使其文人化,使之既具适度的质朴表现,又饱含浓郁的文人气息。

    艺术语言的“通俗”值得称颂,而审美趣味上的低俗则不可取,应从本质上加以严格区分。真正艺术中的幽默,老一辈相声演员侯宝林、马三立等给后人树立了典范。他们的相声艺术以“俗”为表、以“雅”为里,语言通俗幽默,发人灵性智慧,这一优良传统在今天的小品艺术、相声艺术中应发扬光大,对其他艺术形式也不无启迪。

    从表面上看,这些低俗现象反映了现时期文艺创作及艺术审美的新潮流即平民化倾向;从本质上看,却是直接折射出当代国人人文修养的败落,尤其是青少年的热衷让人格外担忧。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当倡扬生活中高雅优良的东西,摒弃生活中低级拙劣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俗提雅,不应迁就更不应提倡低级趣味。文艺创作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还应从思想境界、高尚情操、高雅审美诸方面引导大众的人文修养走向雅化而不是俗化。

用理论评论引领戏剧工作

中国戏剧家协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等老一代戏剧家在组织戏剧活动和学术理论建设上都颇有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十五贯》等剧目研讨会、新歌剧创作座谈会以及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等,在扭转当时思潮中显露出专业指导的力度。中国剧协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通过所属三刊一社和理论研究室,依靠广大的戏剧理论评论专家和学者,对戏剧界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在戏剧界产生较好影响。

    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中国剧协确定了将评论作为评奖基础的思路,着力改变文艺赛事中重评奖、轻评论的倾向,真正发挥评论工作对戏剧创作的指导作用;中国剧协依据所属《中国戏剧》等刊物在全国引发热点大讨论,如1983年的“话剧如何争取观众”大讨论,2003年的“当代中国戏剧命运”大讨论,这几年又开展了“重建中国戏剧”、“基层剧团现状”等专题讨论,及时探讨现实问题;通过举办中国话剧百年学术研讨会、全球化格局中的戏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梅兰芳、周信芳、焦菊隐等著名戏剧家的研讨纪念活动,让理论评论发出健康的、有价值的声音。近年来,中国剧协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先后完成“在京体制外戏剧从业者现状”、“剧本创作现状”、“基层院团的生存状态”、“校园戏剧情况”、“当前戏曲剧种现状和全国戏曲研究机构现状”等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体现了理论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理论评论奖是促进戏剧评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剧协创立理论评论奖已有10多年,从最初的“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评论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到“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尽管经历了全国文艺评奖的调整,但促进当前戏剧评论健康发展的初衷没有变。目前,中国剧协正积极筹备成立理论评论委员会,致力于戏剧理论评论的建设和评论人才的培育。

    加强戏剧理论评论工作意义重大,但也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戏剧理论评论人才和从业者队伍急剧萎缩,青年人才更是青黄不接;其次,严肃的戏剧批评声音较弱,针对当下的理论缺位和评论的世俗化是降低戏剧理论威信的主因;再次,限于人力、物力特别是经费缺乏,很难及时就一些现实性的问题、现象进行研究。    

书学研究方兴未艾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备受人民群众喜爱,并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当代的展览机制下,人们为追求展厅效应、视觉效果,不断在形式上刻意经营、竞新出奇,以致取代了对书法本体内涵和诗意品格的精心打磨,削减了书法艺术应有的高度。如何发挥学术力量以丰富当代书法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代书法人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

    五次书代会之后,中国书协分党组和主席团根据书法发展的新形势,将学术活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立了展览评奖、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成立了由书学研究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会同中国书协研究部具体负责学术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为落实“三位一体”工作思路,中国书协将展览重点由展厅效应转移到文化内涵上来。第九届国展首次特设论坛,在全国范围内征稿,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并举行了现场交流和答辩。实践证明,展览与学术的结合加深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起到促进创作,同时展览也为学术增添了活力,学术与创作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展览的一种主要模式。

    近年来,中国书协围绕当前书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结合书法史上的具体个案,开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书学讨论会、明清书法与当代书法关系研讨会、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首届罗振玉书学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对活跃书坛氛围、推出研究人才、促进理论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书学研究起步很晚,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书学研究由于见效慢、回馈少也影响了作者的积极性。为扭转这种局面,中国书协参考文化部、教育部等有关学术课题项目的实施管理办法,科学管理,对评选出的4个重点项目,每项资助经费8万元,9个年度项目,每项资助经费为3万元至4万元。2008年还启动了学术课题研究项目,为书学研究提供切实支持。有了学术的引领,才能有效缓解书法艺术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流失。

“北京文艺论坛”的启示

北京市文联

    自2005年至今,秉承“整合12个艺术门类的文艺资源,搭建理论交流的平台,借助强势媒体打造文联品牌,强化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宗旨,“北京文艺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得到了首都文艺家和评论家的热情支持。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只有敏锐观察文艺现实,才能形成文联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每届论坛的选题都经过文联与各门类专家的反复讨论和研究,紧密贴近文艺界的热点话题,例如:2006年论坛主题为“传媒与文艺”,是考虑到传媒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文艺传播途径、内容和品质产生的从未有过的深刻影响;2008年论坛的主题确定为“传统与文艺”,是希望对当代“国学热”进行重新思考;2009年论坛的主题是“现实与文艺”,力求探讨艺术创作该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捕捉现实生活,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二)凝聚理论评论队伍,提升文联理论评论水平。除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论坛”先后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及《文艺报》《文艺研究》等参与主办,通过与知名高校和报刊的合作增强了论坛的学术性和影响力。历届论坛的参与者,既有谢冕、黄会林、童庆炳、曾庆瑞等北京地区知名高校的著名学者,还有近年来比较活跃的中青年专家如孟繁华、陈晓明、尹鸿、傅谨、李敬泽、郜元宝、朱大可等。同时,论坛还积极邀请兄弟省市文联的同志参与。

    (三)发挥文联优势,构建评论家与艺术家对话的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文艺创作和评论之间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基于此,“北京文艺论坛”特别致力于创作与批评之间生态环境的创建,邀请各门类的艺术家与评论家对话,如著名作家莫言、刘庆邦、阎连科、刘索拉,戏剧导演任鸣、孟京辉,电影导演翟俊杰、郑洞天,音乐教育家金铁霖,舞蹈编导陈维亚,画家王明明等,形成“批评”与“反批评”的生动图景。这样一个“公共空间”的搭建,既发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又发出了文艺家与评论家的真实声音。

五项举措助推文艺理论工作

天津市文联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下,文艺理论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变化,我们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突出重点,五项举措助推文艺理论工作取得很好成效。

    一是抓好文艺理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组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会负责人分工落实的三级机制,成立了天津市文艺理论学会和各协会、各区县文联文艺理论研究会,适时提出工作任务和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先后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1世纪书法·天津论坛”、“话剧百年纪念研讨会”等30多次文艺理论研讨会,出版文艺理论刊物文集等40多部。

    二是抓好导向性示范性活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决策部署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发起主办“滨海新区特色文化高端论坛”。每年为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和取得优异成就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举办文艺理论研讨会,如著名艺术家马三立、骆玉笙、王学仲等的理论研讨活动,取得很好效果。

    三、抓好品牌活动。10多年来,每年都要在反复论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年要完成的八件实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文联特点,先后策划举办“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等,把活动融入文艺理论工作,为活动定好位。

    四、抓好阵地建设。始终秉承“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敢于讲真话,不为诱惑所动,坚持创刊原则,搭建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交流平台,把《文学自由谈》打造成我国文学领域文艺评论的一面旗帜。20多年来,先后刊发500多篇具有深刻思想见解的学术文章、文艺评论、文学批评,推动我国文学领域在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等方面的正确研判。

    五、抓好基础性工作。对文艺理论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和专项经费支持,把文艺理论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各部门、各协会和各区县、产业文联的文艺理论工作考核机制。紧密联系实际开展文艺理论工作,对深化文联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进行专题调研。

理论评论也需“请进来”和“走出去”

江西省文联

    江西有着良好的文艺理论评论传统,2001年,江西省文联在全国较早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经过10年的发展,逐步集中了全省高校、社科部门、文联系统等专业领域的优秀理论人才。10年来,省评协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文艺理论活动,如江西网络文学座谈会、江西宜春职场小说创作群体研讨会、江西散文现象研讨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作品研讨会、座谈会和文艺笔会。我们还利用节庆时机,多次定期举办大型文艺采风活动,并邀请理论家置身江西文艺发展现场,让理论评论家唱主角、演大戏。

    一方面,我们采取“请进来”的策略,广泛邀请全国文艺家来赣讲学,如廖奔、仲呈祥、张海、刘大为、徐沛东、詹建俊、邵大箴、张千一、白淑湘等,连续举办“江西文艺·名家讲坛”,把前沿文艺理论话题传输给江西的文艺工作者,让江西文艺工作者与当代文艺名家进行思想碰撞和对话交流,推动江西文艺作品水平的提高。现在这一活动成了江西文艺工作的一个品牌,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普遍赞誉。同时,我们也一改过去轻视宣传、羞于展示的习惯,加强了与媒体的联系,每有重大活动,必定做到事前有方案,事中有实施,事后有总结,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如对省文联组织创作的巨幅油画《坚忍卓绝——2008·五月记忆》,从创作到展览实施全程宣传。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江西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等多个专题的调查研究,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涉及文艺的各个门类,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下一步还将围绕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本土名人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专题展开调查研究,为江西再一次掀起红色经典题材创作高潮、弘扬本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文化支持和智力准备,把江西特色文化推向全国。

坚守理论评论的精神高度

安徽省文联

    文艺作品表现主体是人,表现对象也是人和人创造的生活。文艺理论评论作为文艺创作的孪生兄弟关注的对象同样是人。文艺理论评论有利于文艺创作,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对文艺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作家、艺术家提高作品的质量,扩大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文艺理论评论本身也是人类社会文化行为的体现。优秀的文艺理论评论著作不仅记载着文艺作品中所摹写的人类心灵史,同时也蕴含着评论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愿望。优秀的文艺理论评论著作客观地体现着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也标志着当代社会文化行为的精神高度。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评论活动相伴相生,相互促进,一起建筑着我们人类社会美好的精神家园。做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对促进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这些年来,安徽小说、戏剧、影视、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曲艺等所取得的成果与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良好开展密不可分。但是,仔细审视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在表现对象、表达方式上还存在较大局限性。虽然这些作品确实关注到了人,走入了人的心灵世界,但同时传统思维模式仍然在约束着作家、艺术家的创造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开掘新的创作资源,但首先是自己必须能敏锐捕捉时代变化信息。当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引发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污染、生态、能源、资源、疾病、自然灾害等。这些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现象与问题不应排斥在文艺视野之外,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必须引领文艺创作关注这些关乎人类未来的大事,使之成为现实的表现对象。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兴起,新的业态不断出现,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敏锐感受社会变革信息,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入体验火热生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时代进步中探索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的新的契合。

    文艺理论评论是纯粹而又复杂的脑力劳动,创作成果多在报刊杂志或个人专著上呈现,其社会效益显而易见,但经济效益相对于其他文艺行当却十分低下。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广大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如何保持文艺理论评论的精神高度,还需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支持,建立“安徽省文艺理论评论事业发展基金”,确保文艺理论评论工作顺利开展。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湖南省文联

    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也是文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理论工作的好坏是文联工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文艺理论工作的缺失或滞后必将影响文联形象,从而影响文联联络、协调、服务等职能的实施。

    为发挥文艺理论评论的作用,湖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与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坚持每年策划一个选题,召开一次重要的文艺理论研讨活动。2005年在湖南常德举行“农村现实题材文学创作暨长篇小说《黄土朝天》研讨会”,2009年针对当前官场小说创作的繁荣在湘潭大学举办了“政治文化与当前小说创作研讨会”,等等。此外,湖南省文联积极创新文艺理论工作方式,邀请国内知名文艺家和学者来湘讲学,如仲呈祥、冯骥才、傅庚辰、徐沛东、姜昆、冯双白、李前光、吴长江、于丹、金兆钧等。这些活动的举办既促进了理论研究与创作的良性发展,又激发了文艺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热情,提升了湖南文艺理论研究水平。

    文艺理论要发展,平台不可缺少。湖南省文联最重要的理论工作平台是《理论与创作》杂志。一批理论大家、知名作家,如荒煤、康濯、冯牧、程光炜、孙绍振、叶君健、沙汀、公木、叶延滨、王岳川等先后在该刊发表过理论文章。该刊“坚守批评精神、营造思想空间、追求湖湘气派、兼容百家风格”,坚持关注前沿文艺理论情况和当前文艺创作实际,自觉关注当下文艺思潮和创作中的热点问题,针对红色经典、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官场小说等焦点话题开设专栏。除此之外,湖南省文联还大力支持《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充分利用《文坛艺苑》等媒介努力扩展文艺理论研究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文艺理论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文联自身的理论研究力量与高校、社科院等相比还比较薄弱,有待加强;文艺理论工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收益不明显;文艺理论研究正在被日益边缘化、世俗化、商业化等等。文艺理论工作是一个枯燥而寂寞的事业,身处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坚守信念、抵制诱惑,始终把理论工作的社会效应放在首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理论评论的现实问题与建议

——第一组讨论情况汇报

    在召集人王郑生的带领下,第一组的成员围绕胡振民同志的贺信和夏潮同志的讲话以及专家的主题发言,结合两年来本单位本部门的文艺理论工作实际先后谈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和观点。

    大家认为,文艺理论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解放军艺术学院边国立提出,在当前文艺现象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研究思想性、艺术性、导向性强的文艺理论观点广泛传播的途径尤其重要。中国摄协王郑生说,文艺消费方式正发生着巨大改变,文艺理论家如何适应这种局面、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充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中宣部政研室符雷说,在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都给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带来新挑战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创新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发出主流文化的鲜明声音。大家还表示,要把文艺理论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搭建交流平台。海南文联王艳梅介绍了邀请各领域文艺评论人才组成海南文艺批评与理论委员会,开展各种理论评论活动的经验。福建文联陈美者说,由于地处东南沿海,福建文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紧紧围绕闽台文化交流,连续举办海峡两岸文艺理论研讨活动。宁夏文联庾君说,宁夏文联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小省区也要办大文化”的号召,组建理论平台,积极筹办《文艺家报》,为今后的文艺理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会人员还深入讨论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一,呼吁多年的文艺理论建设缺少经费、人才、阵地、媒介的局面没有改变。文艺评论内容吹捧多、批评少的现象没有改变。大家对“红包评论”、“人情文章”等不良倾向进行了分析,认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实事求是,用良心说话,不能在“红包”和“人情”面前迷失方向。第二,建议提高文艺理论的实用性,加大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力度,加深领会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解,特别要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文化艺术产生经济效能、社会效能方面的研究课题。第三,建议结合当前文艺发展形势,提出文艺属性、文艺与娱乐、创作雷同现象、理论建设薄弱、文艺评论权威性等研究课题。第四,建议切实加强文艺理论组织建设,重点是要培养文艺理论领军人物和建立理论评论组织,有的同志还希望尽快建立中国文艺理论家协会。

反思当下文艺批评

——第二组讨论情况汇报

    在召集人巴特尔、张旭光的带领下,第二组的成员结合两天来参加会议的感受以及自己从事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进行了热烈讨论,对当前文艺理论评论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批评缺乏真诚和职业道德,归纳起来有这样几条:一是假大空,废话、套话、官话连篇;二是面孔老,新人少,批评的“与时俱进”比较难,建议在培养年轻人上下功夫;三是人情分多,基本上是说好话,面对很糟糕的作品说很美丽的话,纯粹睁眼说瞎话,很不负责任;四是“红包评论”现象严重。对此,摄影评论家鲍昆认为,批评应保持其独立品格,形成一股独立而强大的力量,以至无论说好话与否都不能被批评对象所忽视,这需要整个社会形成自由批评的大气候。也有代表建议说,应该认可评论家的劳动价值,由有关部门给予资助。《国话研究》主编颜榴则表示,批评家要坚守自己的追求,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不能为金钱所左右,只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发表文章的平台和表达的技巧。

    网络这个最现代化的阵地是与会代表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大家都知道网络很重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都强调占领这块阵地,但目前社会网站红红火火,官方网站冷冷清清。原因何在?大家认为,就是怕批评。谁都知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做不到,其根源就是自私、不自信。无私者无畏,自信者自安。怎么占领现代化网络阵地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既需要自信,也需要智慧,更需要宽容,网络批评的尖锐、迅捷是无法阻挡的。

    有的代表说,面对新形势新发展,理论工作有了一些成绩,但对当下时代的理论与批评的把握还很不够。文艺理论年年喊加强,但连续积累上不够,最后成了形式。这一点需要理论界认真反思,建议文联的培训班保持住连续性。

多层次开展理论评论工作

——第三组讨论情况汇报

    在召集人廖曙辉、马有义的带领下,第三组成员对当前的文艺理论工作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思考,既有地方文联工作经验交流,也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文联领导就文艺创作与理论的关系、文艺理论建设的迫切性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大家认为胡振民同志的贺信和夏潮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阐明了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需要把握的若干要点,对地方文联开展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很富指导性。各地文联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各有差异,总的来说,对文艺理论评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文艺理论评论相对落后于文艺创作。基于此,地方文联领导认为,今后要加大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力度,善于发现理论人才和理论成果,着眼于文艺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重视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重视网络等平台的作用,立体化、多层次地开展文艺理论评论工作。

    其次,专家学者代表针对大会交流发言的情况和当前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存在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北大教授李道新认为,当前的文艺理论呈现出无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恰好是我们重新建构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良好契机。当前文艺理论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跨界性,以跨时空、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等特征存在着。对此,我们应以一种宽容、和谐、共存的姿态去面对。李道新还认为,当下真正的批评处在被各种力量消解的境遇中,一方面,学术需要在媒体、产业、政策之间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保持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的自律,另一方面,要不断警惕精英话语权威的形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沈小风也强调应将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批评置于多元视域之内,反对非白即黑的二元论批评模式。中国民协抢救办副主任王锦强提出,诸多文化均是价值观和信仰的反映,而当下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尊重这一民间文艺的特性,应从精神上沉潜到民间,深入下去,挖掘文艺真实的面貌。

    再次,地方文联理论研究工作者畅谈了在文艺理论评论工作中的诸多探索和经验。比如,海南省文联长期以来以《天涯》和海南文艺网为平台,以活泼自由的建言方式,对文艺理论评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立足文艺创作和理论前沿,在理论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重庆市文联积极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以创作为依托开展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既有研究机构,又有理论研究基地,更有一系列理论工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文艺理论发展。

    文艺批评的独立品格以及网络批评的社会功能等问题也引起了部分与会代表的关注。他们认为,当下的文艺批评多为歌功颂德,缺乏独立的思想和品格,如何坚持真正有见地的文艺批评,并保持文艺批评的精神品格和审美价值,是当下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他们还建议文联系统利用网络来推动文艺的创作与批评,与受众展开最直接的交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