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该随意解读—— 谈电视剧《三国》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25    作者:刘晔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前电视剧《三国》在安徽、江苏、重庆、天津四家卫视同时播出,收视和评论同时再起热潮,争论本身已经成为“娱乐”和“造势”的一个有效的构件,就此来说,《三国》已经成功“上市”,在主创们为其商业增值的兴奋之中,人们也为其“文化”上的某些失落而叹息。

    上世纪80年代拍的《三国演义》以敬畏的情态亦步亦趋地再现了原著,连台词都不离罗贯中原词,虽然也有争论,但仍不失其经典性,尤其是重要情节和人物贴近原著,得到了极大的认同。今天,在各种拍摄手段和技术都有重大进步之后,期望重拍能带来惊喜应当不是奢望。然而看了多集之后,亦不免有失望处,最大的感受就是精彩的武戏追求和文戏编排的诸多失当。

    平心而论,电视剧《三国》的武戏是很精彩的,几个重场戏的马上武打尤为难得,战马的雄健和英雄相映生辉,无论胜与败人马连成一体,是对电视屏幕古代英雄戏的一大突破。此外,打戏的确能体现冷兵器时代英雄的豪气和战争的激烈,这不同于武侠的飘逸和神化,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展现出来的真实与厚重。“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长坂坡”等都不惜篇幅,细致到位,一招一式,动作直接精彩,镜头清楚到位,观众如同亲临搏杀现场,领略短兵相接的豪气和英雄本色。吕布之勇、张飞之猛、关羽之奇、赵云之胆,都是那么惊心动魄。其他大场面如“赤壁鏖兵”等也都气势恢宏,浓墨重彩,为这部英雄戏增分添色,也的确再现了原著的精气神。

    遗憾的是,与武戏的精彩创新相比文戏明显不足。文戏失当的表现莫过于情节剪裁上的随意和人物定位上的走形。此剧尽管标明为“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剧名却刻意回避了《三国演义》,但有一点文化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不是原创剧,无法离开原著的脐带,其号召力也在此,不然就没有“新版”一说。所以此剧虽未标明改编自《三国演义》,却不应该改变人物的基本定位,更不该抛开原著的基本精神。在情节剪裁上,电视剧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硬是把《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放在曹操行刺董卓之前,又拿掉了桃园结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使得原著所体现的忠义精神无所依附,已经背离了经典。又以当代言情剧的套路来改变连环计中王允、貂婵与吕布的关系,来了一段“美女落难、英雄救美”的大俗套,使得见利忘义毫无信义的三姓家奴、好色吕布,成了对貂婵倾心相待有情有义又有救命之恩的英俊情圣,王允和貂婵倒成为玩弄阴谋、背叛爱情的卑劣之人,从而原本富有牺牲精神的诛杀国贼的正义之举和著名智谋,被歪曲成为背叛爱情之举。这实在是化神奇为腐朽、糟改经典的恶俗之举。

    电视剧《三国》文戏的失当还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精髓的背离。除前述吕布之外,智慧化身诸葛亮、忠义化身关羽、仁义化身刘备、枭雄化身曹操都是个性分明各有精髓的。小说《三国演义》能成为经典,主要是传递了智慧和忠勇,虽然对诸葛亮有“近妖”的夸张,但是却极写了英雄群体的妙思和豪迈,那些帐幕中的谋略、战场的布阵、调兵遣将的策略,以及厮杀背后人物的信仰和忠诚,所以才具有超越时光的永久魅力,才成为宏阔壮美的“史诗”。而《三国》人物精神的表现难说上乘。诸葛亮文弱有余而英气全无,眉眼之中全无慧光,看不出他的思考和韬略,更像背书的学生,连调子都绵绵乏力。更吊诡的是在对其智慧之光乱改的同时,对其“妖”性该改却不改,草船借箭一节说是诸葛亮三天前看出天将大雾,虽然没有观天的铺垫尚能对付得过去,在赤壁大战华容道的遣将后,竟然还在说是:“夜观天象,看曹操命不该绝,故令关羽做人情!”这样老套而无根的台词,居然被充满现代意识的主创们一字不动地运用,让原著中的瑕疵再现,也让人哭笑不得。而在其他方面,诸葛亮变得智力平平,只能蒙周瑜,连老实人鲁肃都蒙不来,更别说司马懿了。还有刘备诸葛亮精心谋划而打下的汉中,改为曹操为瓦解孙刘联盟而主动放弃,后面的曹操基本取代了诸葛孔明的地位,无怪有人说新《三国》实为曹操传了,连他的智慧指数也是扶摇直上的。于是,不仅使得脍炙人口的苦肉计和空城计形同闹剧,连刘备一窝都成了曹操的掌中人偶,原本旗鼓相当的三国争雄,变成了一元独大的“过家家”。这种不该改而乱改,明显是随意的自作聪明,不仅败坏了观众的胃口,也消解破坏了原著精髓与完整。

    对人物性格精髓的背离也体现在曹操这个人物的定位上。无论历史上或在演义小说中,曹操都是个枭雄,即集雄才大略与小人狡猾于一身。抛开他那句“宁愿我负天下人”名言不说,单是华容道脱身一节,就体现他熟稔关羽性格,故而显弱势、叙前情以求脱身的智谋与狡猾。但《三国》中,曹操不是在关羽刚一有意放行之时,就与部将一拥而过,而是让部下全都走远,自己一人手捧宝剑跪在关羽面前,他是真不怕关羽改了主意抓了自己!这不仅扭曲了曹操的性格,也破坏了叙事的完整与精彩,使得之前曹操面对惨败的几次大笑所表现的顽强和蔑视对手的枭雄之气、最后无奈亲自出马险中求生的智谋都消解为无形,曹操成了华容道上被关羽双手扶起的囚徒。而他的手下诸将,竟然留下曹操一人任凭其生死,这不仅是对原著的背离,也是对当时所有英雄所共有的忠心为主情操的歪曲,背离了历史真实。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这样的表达,不仅是对曹操个性的背离,也是对关羽刻画的简单化。至于张飞、吕布、关羽等人的造型就更不必说了。

    由电视剧《三国》的得失可见,经典的改编要重在精髓,尊重观众的原版意识和长期形成的共识,既不能逞一时之意,更不可随意解读。经典代表着历史和民族的文化,虽有过时之象,却体现着民族的精神和记忆,因而有着不可颠覆性。从《三国》的剧中我们更体会到,技术的进步是重要的,但民族更需要文化传承。电视剧载文化于有形之中,屏幕的影像具体而生动,充满诱惑,伴随着电视成长的人群不自觉地从屏幕上的戏剧人生确认了经典,选择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颠覆经典和敬畏经典看似无关宏旨,或者说不过是一种消遣娱乐或商业的赔赚,然而就在这种不设防之中,人的心灵受到了浸染,传达忠义、诚信、智慧、勇武、牺牲精神的经典是需要爱护的,不能在所谓当代的随意解读中失去它的丰富内涵和永久价值,这或许应当成为名著改编的一个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