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群众成为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人——写在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成立10周年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2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让基层群众成为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人——写在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成立10周年

    10年前的5月,本着“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对基层群众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努力创作有利于群众性文艺活动蓬勃开展的优秀作品”的宗旨,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应运而生,成为了全国文联系统中成立的第一个文艺团体。成立10年来,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坚持走进社区,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在为专业文艺工作者撷取鲜活素材和丰富灵感、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提高社区群众艺术素养、陶冶社区群众审美情操、挖掘社区优秀文艺人才、培养社区文艺新人新苗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艺术团的辉煌10年成就了自我,也有效地提升了上海市文联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发挥优势 广泛开展惠民活动

    2000年5月25日,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龚学平将“上海市文联艺术团”的大旗授予了上海市文联的代表,正式宣告了艺术团的成立。从此以后,艺术团便在上海市文联党组的领导下,积极贯彻上海市委提出的“充分发挥知名艺术家作用及充分发挥跨行业、跨部门、跨院团、跨艺术门类的综合优势”的号召,组织广大艺术家,立足基层,深入社区、工厂、农村、部队、院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了一支活跃在上海文艺界的大力传播先进文化的有生力量。

    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成立后,充分利用上海市文联专业艺术人才云集的资源优势,积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组织多种类型的文艺演出。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告诉记者,10年来,艺术团的足迹遍布上海18个区县的各个社区乡镇,先后组织了500余场专业演出,受益的群众覆盖社会各个阶层,累计达到45万余人次。其中,“上海市文艺家社区百场巡演”、“和谐心声·情暖家园——上海演艺工作者慰问外来务工人员巡演”、“情暖家园——著名艺术家赴社区(镇)演讲”等系列文化活动还形成了品牌效应,连续多年为基层社区带去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专业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使基层群众近距离地欣赏到了艺术家的风采,也使基层群众感受到了上海市文联“送戏下乡”文化工程的温暖,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欢迎。

    寓教于乐 创作辅导双管齐下

    随着社区实力的发展壮大,社区文化的开展也愈加红火。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敏锐地捕捉到了社区百姓随着赏析能力不断提高而跃跃欲试地参与社区文化的发展趋势。在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何麟看来,艺术团应该利用深厚扎实的群众基础,将艺术作品的创作深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中去,这样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其创造能力和艺术品质,又有利于解决文艺作品脱离生活的问题,进而打造艺术团品牌。

    基于这样的初衷,艺术团在上海市文联惠民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大胆创新,启动社区业余爱好者辅导工作。“上海市文艺家赴社区辅导”等大众文化活动就此蓬勃开展起来。艺术团常年聘请100多位著名艺术家作为“社区文化辅导员”,深入基层为社区开展了多种艺术门类的辅导和培训工作,拉近了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社区群众的距离,受益人数达到了6万余人次。

    几年时间里,艺术团主动出击,相继通过与社区联手或自筹资金等多种渠道,接连创排了大型原创沪剧《滨江情缘》、话剧《阳光驿站》、大型现代沪剧《情归中秋》、都市文明生活情景剧《社区的一天》等优秀作品,受到相关社区领导和基层老百姓的欢迎。

    马陆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综艺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和上钢社区大型原生态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就是众多作品中比较好的例证。作为马陆群众文化建设提档升级的一项重大举措,综艺剧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创新和突破。剧中汇聚了常年活跃在马陆的众多“群文”团队300余位群众演员,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陆社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为主线,见证了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情讴歌了新中国伟大的建设成就。在历时2年策划和创作的《家园·印象上钢》中参加演出的300多位群众演员和志愿服务人员,同样全部来自社区,上钢社区江畔馨风钢鼓打击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健身队、拳操队、戏曲队、剧社等多支“群文”团队都在剧中拥有表演的一席之地。这些老居民、老工人、老劳模及老功臣们,经过5个多月的刻苦排练和不懈努力,终于站在了昔日家园的舞台上,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梦,也为艺术团的10周年大庆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在看了《家园·印象上钢》的演出后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和演员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他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包括文艺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充分发挥了文艺在推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值得提倡。

    健全机制 不断把艺术团做实做强

    10年来,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在管理和运营机制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不断做实做强,员工队伍不断得到锻炼,员工素质也不断得到加强,荣获了2001年、2007年上海市群众文化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艺术团经过10年的优化整合,不断规范项目合同、预算,尝试了责任明确到人的方式以保障运转的畅通。为此,艺术团制定了各类管理制度和规范,抓好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树立了全新的服务理念。现在,在这支成熟的团队中,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具备了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员工们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建言献策,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发挥各自的专长,高水平、全方位地保障艺术团的正常运转。

    2009年,上海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基层社区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艺术团立足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积极探索,以此扩大文联在基层社区和群众中的影响力。在公益演出方面,艺术团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在为很多社区送去文艺演出的同时,得到基层社区和群众的信任及肯定;而在经营方面,艺术团也不甘落后,从最初的被动执行到现在的主动出击,艺术团尝到了甜头,实现了整合后全体员工收入有较大提升的基本目标。

    牢记使命 共谱十年辉煌成就

    10年来,艺术团凭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每年,艺术团都会承接大量基层单位的演出任务。艺术团每次都凭借着高效、优质和周到的策划,获得基层单位的高度满意。仅2009年,艺术团所承办的“走进希望的春天——纪念汶川抗震救灾一周年专场音乐会”、“如梦如歌——红色经典歌曲·梦鸽演唱会”、“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展演”、“中海油运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2009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国际门球邀请赛颁奖文艺焰火晚会”、“上海政法学院建校25周年庆祝大会文艺演出”、“2009马陆中外企业颁奖联谊晚会”等多项大型演出都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了上海市及相关单位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欢迎,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上海政法学院及上钢新村街道相继以表扬信或锦旗的形式对上海市文联表示了感谢。

    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常务副团长顾坚核告诉记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的发展方向也必须始终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因为群众不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服务的主体,更是文化产品的裁判。艺术家只有深入社会,才能服务社会。而艺术团就应该成为这样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艺术团组织发起的“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文艺创作基地”便应运而生。创作基地顺应了上海市文联的新规划,秉承“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生活又引领生活”的文化理念,在坚持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延伸文化服务手臂,发挥文化主导作用,成为了根植于基层的群众性文化互动平台。“文联就是个桥梁。桥的这一头是文艺家们创作作品的需求,桥的那一头是老百姓文艺生活的需求。”杨益萍表示,“文艺创作基地是对如何把文化惠民做大做强的一个探索。它给了艺术家们施展十八般武艺的新天地,艺术家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各类讲座的讲台,还找到了演出的舞台以及作品展示的展台。上海市文联目前有13000多位文艺家,这是文联得天独厚的专家优势。今后文联将继续进一步发挥这种优势,做好文化惠民活动。”对此,上钢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敏之也深有感触,“上钢社区的面貌发生变化,社区居民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化追求,离不开文联艺术团和艺术家们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梁波罗等在内的艺术家在社区当文化指导员,给居民上课,更重要的是居民与艺术家有了互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建立起了结合点,艺术家们的兴趣也被激发了,愿意在社区扎根下来。”

    10年来,上海市文联艺术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们并没有满足,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了继续向前。顾坚核表示,10年对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个10年,在上海市文联党组的领导下,艺术团将始终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持把文化惠民与促进社区文化结合起来,深入实践、求真务实、热情服务,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机制、创新的举措,拓展艺术团工作,为广大社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惟其如此,文联艺术团才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孟祥宁 张伟)

为老百姓演出是我最大的幸福

梁波罗(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欣闻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已然走过10年,我想我当是艺术团的见证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在这10年里,我记不清到底参加了多少次演出,举办了多少次讲座,更不记得和多少社区群众进行过面对面的热切交流。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每次参加艺术团的活动,我都全情投入,精心准备,一丝不苟。有人说,你算是上海市文联艺术团的“铁杆”了,只要他们有活动,总少不了你的身影。对于这个评价,我很愿意接受,因为文联艺术团举办的活动都是深入社区,走进基层,为老百姓们服务的,这样的活动我愿意参加,这样的“铁杆”我愿意当。

    在文联艺术团里,我担任过主持人,朗诵过诗歌,偶尔唱几段戏曲,在话剧中扮演过角色,还经常以文化指导员的身份到街道乡镇为社区群众进行文化指导。每一次受到邀约,我总是欣然允诺,对我来说,再没有比为基层老百姓演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更高兴的事情了,因为我深知广大基层老百姓对艺术的渴求。而且为基层群众演出,为他们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005年,我参加了由上海市文联艺术团排演的话剧《阳光驿站》。刚开始听说让我去演一个身患癌症后依然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彭,我有些抵触,因为前些年我生过一场大病,演这个角色,唯恐会勾起我病危时的记忆。然而,听完《阳光驿站》原型的真实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角色。我觉得我能够理解老彭。因为大病之后,人会有所顿悟。我要把这些人生感悟写进戏里去。于是,我让老彭写下日记,用画外音的方式、用十四行诗般的语言给角色沉闷的心灵开启了一扇天窗。《阳光驿站》在上海连演21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我演得十分投入。老百姓也都非常喜欢这个戏,基层群众的快乐成了我幸福的最大源头。

    我已年逾七旬,演出是一个体力活,说不累是假的。但一旦面对观众,再苦再累都不觉得了,老百姓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没有他们的倾心支持,艺术也就没有了阵地。上海市文联艺术团组织艺术家深入到社区基层,为老百姓服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投身基层百姓汲取艺术营养的好机会,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沉入百姓中间,真诚地向生活学习,才能永远保持创作的激情和艺术的青春。

    上海市文联艺术团近年来在一些社区成立了文艺创作基地,我应邀担任文化指导员,为大家上表演及朗诵课,进行文艺辅导。5月初,为了庆祝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艺术团精心创排一出由社区群众担任主角的大型原生态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在园区内宝钢大舞台上隆重上演,引起热烈关注。其中很多演员我都辅导过,他们原先确实没有任何表演基础,但学得认真、练得刻苦。看到他们在剧中的精彩表现,我由衷地替他们喝彩,更为文联艺术团为老百姓提供了这么一个演出平台而感到高兴。

期待和文联艺术团有更精彩的合作

周新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办事处)

    我与上海市文联艺术团的结缘,源于8年前尝试创排的沪剧《滨江情缘》。2002年,梅园新村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亟需再上一个新台阶,因而有了创排一出能反映社区居民真人真事和幸福生活的沪剧的想法。沪剧作为上海的地方戏,专业剧团众多,但我们最终选定与上海市文联艺术团联手打造,就不得不说说个中缘由了。

    记得是当年的5月初,应朋友之邀去上海静安体育馆观看了一个汇集了上海本土流行歌手的大型演唱会。当时我就感叹于主办者的魄力,上海是个文化重地,这样一场几乎没有一线大腕歌手压阵的演出想要突围而出,谈何容易。但演出现场非常火爆,这完全得益于制作方上海市文联艺术团的完美策划和精心组织,他们用浓浓的乡情和热闹的气氛牢牢抓住了上海观众的心。这样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和策划实力、对本土文化倾力支持的制作团队,完全可以排出创新的沪剧。因而,我通过朋友和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建立联系,也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合作。

    果不其然,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出手不凡,在《滨江情缘》中不仅把舞台剧新颖炫目的舞美制作导入了剧中,更是尝试将专业与“群文”相结合,创新性地把梅园新村街道的“群文”演员也融入了戏中,整个表演因此而显得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滨江情缘》连演了40多场,并且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优秀组织奖等多个全国性和市级的奖项,作为一个街道层面的原创剧目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是很成功的,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功不可没。

    自此,我们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艺术团始终尽心尽力,除了为我们的文艺团队聘请了众多知名艺术家担任社区文化辅导员进行培训和辅导,每年还组织大量笔会、讲座、演出和主题活动深入街道辖区,为社区百姓带来了极为丰盛的精神食粮和艺术大餐。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我们也更放心地和艺术团合作。在上海市文联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和艺术团联手创排的话剧《阳光驿站》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至今还记得首演成功时大家情不自禁欢呼的场面,那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激动,因为我们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力量。

    不知不觉中,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即将迎来10周年的大庆。我一直认为,艺术团无私付出,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拉近了我们和艺术家之间的距离,也增强了我们街道“群文”团队的实力和自信。在表示祝贺的同时,期待能有更精彩的合作,共同当好传播先进文化的排头兵。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