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艺节上观看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话剧《春雪润之》,剧场里一片静谧,舞台上正在讲述一个特殊的故事,王筱頔导演以她那细腻的女性手法为我们演绎着这个故事。
毛泽东,这个名字和伟人、领袖联系在一起,和曾经回荡于中国大地与空中的《东方红》乐曲联系在一起,和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建立新中国联系在一起。但是看了话剧《春雪润之》,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一代观众,还是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一代,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个名字还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的诗人之心联系在一起,和一个父亲的慈爱联系在一起,和我们每一个寻常人等都具有的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春雪润之》展现给我们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甚而可爱的舞台形象。
《春雪润之》全剧只有7个演员,然而它却充溢着一种宏大的震慑力。这种力量不是说教式的大道理和豪言壮语能够形成的,它生发于剧情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剧中人物的每一句台词和由这一切交织而成的一个“情”字。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之情,毛岸英和刘思齐之间的夫妻之情,毛泽东和关文清之间的老同乡、老同学、老朋友之情,和王秘书、警卫员杨春雨以及小杨的父亲——那个浑身充满乡土气息的老农民之间,也都存在着一种淳朴透明的情谊。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全剧最主要的情感脉络。我们可以说自己从中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但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毕竟是一位开国领袖,在剧中提供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他所面对的中华大地是刚刚从千疮百孔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的新国家、新政权,有数不清的大事在等着他去决断。导演独具匠心地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种舞台呈现: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在毛泽东的书房中发生、发展,而整个书房的一面墙是可以移动的,当它是书柜时,观众看到的是在毛泽东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丰富书籍,几乎可用“书海”来形容;当它移动时,又成为巨大的中国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事情展现在毛泽东眼前,也展现在每一个观众眼前。毛泽东的“情”,往往不属于他个人,他是那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当儿子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噩耗传来时,他却不能够放声痛哭一场,去宣泄自己内心的悲痛,去释放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的压力,因为他是毛泽东,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用说身边亲密的人们都在看着他,牵挂着他,围绕着他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着自己的心情。戏到此处,我亲眼看到有观众潸然泪下,这是最真实、最自然的眼泪。此一刻,它只为这样一个父亲而流。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王筱頔驾驭话剧艺术的能力却又不仅仅是在对语言的把握上,她的戏非常“稳”,能够压得住,总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剧情,和剧中人一起去想、去做,一起高兴或者悲伤。使观众在看到一个个故事的同时,还能够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欣赏到话剧艺术自身的魅力。
应当说,《春雪润之》的演员和导演一样出色。对每一个人物的诠释都非常准确。毛泽东形神兼备,关文清通身文人气质,毛岸英几乎就是那一代年轻人热情忠诚、对祖国和未来充满理想的化身,刘思齐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又能强忍悲痛去安慰父亲,王秘书、杨春雨和老杨头既有对领袖的热爱与敬畏,又有各自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个形象鲜活饱满、生动可信。
我相信今天的青年若看了《春雪润之》,定会被蕴含其间的温润之气所浸染,从而爱上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