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大庆的轰轰烈烈之后,中芭推出了首届编导工作坊,其青涩而生猛的创造力让人看到了中芭在第二个50年里的希望!为了给团内有编创欲的青年舞者施加正面影响,同时也让这台晚会多些看点,中芭新一代领导人可谓相当周到——他们请来了两位同在德国工作、已经走上编创之路并小有名气的西方青年编导加盟。
整台晚会由7个节目组成,而开头和压轴的3个节目均出自国外的编导。有趣的是,接连两晚观看演出,对有些作品的印象居然相距甚远:有的作品是初看平淡无奇,再看则开始有些味道;有的作品是初看惊心动魄,再看则发现结构比较松散、调度缺乏章法;有的作品是初看就已相当震撼,再看则可渐入佳境。
首先登台亮相的作品,是捷克人伊日·布班尼切克编导的男子三人舞《D大调卡农》。为了捕捉心目中的“幸福与和谐”,他特意在天幕上投射出了达芬奇所画的圣母像,画面上的父母与孩子们亲密依偎,温馨无比,而三位男演员间的动作则亲密无间、整齐划一,让我们很容易地体会到了编导心目中的这种意图。但整个作品的动作设计在流利欢畅的同时,显得平淡无奇,特别是舞者们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上缺乏明显或足够的此起彼伏,去体现“卡农”音乐所提供的动态灵感。
第二个节目叫《夜玫瑰》,由中芭优秀女演员王琪编导并主演,此外还有16位男生作陪伴。舞蹈中,少女用了大量新鲜的身体关系与别致的托举动作,一连同7位男子擦身而过,但都无法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位白马王子,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条件优越的女性在进入青春期后往往会陷入的焦虑和纠结。
《放逐地》是个男女双人舞,第三个上场。从编导的手记中不难看出,中芭的青年男演员王思正不仅是个多梦的青年,更是个“我思故我在”的90后,而给他的舞蹈做现场伴奏的拇指姑娘乐队,则应是与他趣味相投者!两个舞者的雪白“睡衣”裁缝得很是异类,前后襟上长短不一悬挂着的碎布条,无声流露甚至宣泄出对现实不满的叛逆情绪。就在主唱反复吟唱出“我的爱”时,女生却因男生猛勒了她的脖子而发出刺心的尖叫。随后,两人脱去外衣,开始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大路上相互扶持、前赴后继,并在到达目的地后大口喘气,玩命傻笑……
第四个节目叫《天黑请闭眼》,公认是中芭四个演员作品中最具震撼力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青年演员张镇新一点儿也不缺动作素材,为他看家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与神韵时隐时现,随英国大师阿库·汉姆创作演出两年多形成的发力借力新方式随处可见,从美国大师威廉·福赛斯的极品《多少悬在半空中》找到的“把腿脚当胳膊挥”的美学影响深远。作品的灵感来自一个舞者试动作时流露出的“杀”气,编导由此联想到了一个在80后中流行的“杀人游戏”,而主要人物则包括了杀手、警察和平民这三种人……但该作的不足是舞台的结构和调度随意而松散,致使整个作品的编排缺乏缜密有致的织体感和持续不断的冲击力,而群舞的生命力恰好就在这里!
第五个节目叫《童话》,它的编导张翼翔同样毕业于北京舞院的古典舞系,中芭对芭蕾民族化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这是个独舞加群舞的作品,表现了一位女舞者不畏伤残之痛,依然对芭蕾的课堂与舞台梦寐以求。作为整部作品的陪衬与对比,也为了再现当下舞者生活的丰富性,作品中出现了狂歌劲舞的场面。这个作品的题材清晰易懂,主题积极乐观,舞蹈雅俗皆有,尤其是多副耳机从天而降的设计,不仅使得舞台的高空得到了利用,而且它转瞬间营造出的舞厅气氛也颇显编导的聪明。
第六个作品《超越黑暗》,是捷克编导布班尼切克为这台晚会贡献的第二个作品。舞台上,一盏汽灯在前区的右侧不停摆荡,一对男女在这里联袂共舞;后区中,出现了一双跳房子、荡秋千的男女幼童,而这种意识流的手法则向我们交代出了两位舞者青梅竹马的背景……两人在互为圆心、形影不离的双人舞中,表现出不离不弃的爱,以及超越黑暗与死亡的心。这个作品的可贵之处,是为擅长古典芭蕾的中芭舞者设计了大量躯干与地面的动作。
第七个作品的名字很让人回味——《不用急,慢慢来……》是澳大利亚青年编导泰伦斯·科勒专为中芭而作。在7个作品中,这个作品显然更加成熟,原因很简单:编导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创作了两部大型芭蕾舞剧,其中的《安娜·卡列妮娜》曾由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国家剧院芭蕾舞团演出于北京,并以其清新别致的整体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大群舞中,首先是三对双人舞编得很新、很炫,而服装设计也很cool(酷)、很in(潮),重金属音乐中“砸”钢琴的力度,让人想起了那个击石取火的年代;而大块电子表上走走停停的数字时间,则使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人被机器异化了的时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听起来悦耳,却不能信以为真!对任何一个人或团体来说,成长的路都得一步步地往前走,素以身体要求苛刻、技术规范严明而闻名天下的芭蕾便更是如此。中芭要成为世界顶级芭团,中国要成为国际芭蕾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为新生代编导天才的脱颖而出铺路,实为中芭新一代领导人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