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醒 一种自觉——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21     作者:唐坤     来源:中国艺术报

    21世纪是传承、发展、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勃兴时代。舞蹈界已开始逐步把民族民间舞蹈(以下简称为“民舞”)视作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去营造相宜的学术氛围,并把它当做一个舞蹈艺术工作者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反映民族当下气质的责任与使命。5月10日至13日,在老舞蹈家陈翘等人的力促下,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和广东省文联主办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在广东著名侨乡江门隆重召开。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中国舞协副秘书长李甲芹和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副市长李崴等出席会议。论坛开幕式由中国舞协研究部主任林力平主持。应邀前来的舞蹈界专家、编导、表演者都怀着一腔对民舞的热爱和更多的理性思辨,讲真话说实事,让我们看到了民舞工作者应有的自觉自醒,其中有坚持、有质疑、有反思、有呼吁……

    民舞是根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首先播放了北京奥运会仪式前以及《复兴之路》中的部分民舞视频,对中国民舞田野及舞台的现况进行比较,指出经过几代人从广场到课堂再到舞台的努力,民舞在国家大典里充分展示了中国气派、民族形象,这是民舞人的骄傲。经过历史的检验,来自于人民、来自于民俗民间的民舞具备“民族典范”要素,是真正一脉相承的中国舞。他建议在今后的民舞论坛中可加入教学工作坊或传习所,集思广义保护民舞,同时紧抓创作。冯双白坦言,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几经沉浮,终归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是由于它讲究地域风格、人文特征,而非单单凭借技巧,所以应该明确一种认识:民族民间舞蹈才是中国舞蹈的根,是当代中国舞蹈的真正土壤,应该让56个民族形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大花园。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主任高度从个人经历谈起,引出了对当下舞台民舞只重技术性、不重文化性的思考。他赞同民舞应采取“分进合击”战略,即原生形态部分进行规范性保护和传承,学院派部分进行创造性发展。舞院现在已经开始着手于此,一方面以视频或文字进行口述史拍摄,记录老一辈民舞家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将民舞传统组合重新整理纳入课堂,以“知识在心头、功夫在身上”为标尺来培养职业民舞人。高度还抛出了两点思考:其一,依吴晓邦之感慨,若当年民舞建设之初未采用苏联专家的模式,中国民舞的现状会是什么样?其二,在崇尚创造、追逐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地“回头看”,看看你究竟丢失了什么?

    广东舞协名誉主席陈翘对当下一些忽视民族属性的创作流弊进行了严厉批评,反对为一次性晚会服务的快餐编舞法,再三强调民族属性才是民舞的灵魂,进而指出中国民舞需要纯粹的传承,但是现实中却有诸多消极因素阻碍着民舞的发展,因此必须得到包括政府、新闻界的广泛支持,而真正具有鲜明民族属性的民舞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就一定能放射出灿烂光芒。

    创新是生命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团长王佳敏认为民舞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并以其代表作《彩云彩》创作体验为例,就民舞的继承发展谈了三点启示:其一,生活是继承发展民舞的奠基石,了解该民族的民俗民风等才能准确把握特质。其二,掌握民舞神韵是创作的灵魂,对传统舞蹈元素的发展可以从动作、心态上加以挖掘。其三,创新是职责,前提依旧是了解该民族,这是创造者责任感与文化自觉的体现。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郭磊分管舞院教学,他着重强调了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民族风格的把握,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民舞的相关文化形态,把握其内在文化属性。其次,民舞传承保护应提高认识,适当运用高科技手段。另外,应具备创新意识,既要符合当下的审美欣赏习惯,又要尊重民族属性。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朴永光则将创新锁定在民舞创作的多样化问题上,从“为什么需要多样化、为什么能多样化、怎样才能多样化”分别加以阐述,认为在尊重民舞特质的情况下,通过对民族习俗、心理等要素的把握,在体裁、形式等诸多方面应该允许编导有相对自由,满足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四川歌舞剧院一级编导马琳以“融合与创新在编舞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为题,强调艺术生命在于创作求新,一成不变只会导致灭亡,但创新并不意味着讨巧,占领舞台需要原则,需要独立思考、发现和表述。广东舞协《舞蹈研究》主编杨子达对流行于广东一带田间地头的排瑶大长鼓舞和英歌舞作了翔实介绍,对如何利用开发岭南民舞提出了设想。四川舞协名誉主席冷茂弘强调民族舞蹈探索之路始终要结合民舞的情、韵、根,走发展创新之路。

    走出去是路

    中国东方歌舞团艺术总监陈维亚将中国民舞纳入世界坐标之下,在世界大融合、文化软实力竞争的语境下探讨民舞的发展。在多次赴外文化交流中,他深感中国民舞的厚重和吸引力,提议中国舞蹈界来一次集结,推动民舞走向世界,只有走出去才有比较,才能立得住。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强调,一个民族如果放弃对精神的崇高追求是没有希望的,曾经游历工作海外的他痛感国外华人表示中国大陆民舞已经不复当初万人空巷的盛况,“浮夸、庸俗、轻飘”成为当下主流,江东进而指出中国民舞所反映的人文精神不仅对全球华人造成影响,也会形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根”对于民舞的重要性值得所有人反思。《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以《大河之舞》和杨丽萍模式为例,倡议民舞推向世界,首先是民舞普及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则从学科建设上谈民舞今后的发展。他指出,目前国家正讨论将艺术学上升为一级学科门类,而民舞作为分支学科的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为此建议其理论建设应立足于民舞的理论基础和未来理论走向,对多舞种构成的民舞更强调和而不同的“谐”,中国民舞的世界行将会走得更远、更稳。

    此外,广东高校舞蹈教师以及地方舞协同志等也对岭南民舞的现状和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与会人员还集中对中国民舞凝聚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及前景进行了专题讨论,专家们纷纷为江门舞蹈建言献策并指出,在民族民间专业舞蹈创作中,华侨题材一直是个空白,发展空间很大。除了舞蹈创作要与侨乡江门的当地题材相结合,中国民舞如何与海外华侨相结合则是一个更广义的发展问题。很多华侨很爱国,他们希望接触和继承中华文化,舞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海外市场非常大,江门侨乡既是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奠基人之一戴爱莲的故乡,又拥有广泛的海外资源,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