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园地的耕耘者犹如沙漠里的骆驼,既坚忍,又要储存足够的能量,这样才能捱到出现绿洲的那一刻。否则,茫茫沙海,何处是边?不想半途而废,须耐得住寂寞和困苦,不厌其烦地一步步丈量沙海,在几近绝望的时刻终于见到绿洲——那片充满生的希望的土地,那片属于耕耘者的乐园。”中国书协副秘书长、著名书法家白煦先生在总结了自己30多年书法创作的曲折经历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他选择了书法艺术这条寂寞艰辛的道路,一趟就是30年。在书法艺术上,他是一位执着的、真诚的艺术家,追求书法意境是他毕生的目标。为给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成功的范例和启迪,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白煦先生。
记者:您是中国书协副秘书长,长期担任展览评审工作,又是著名书法家,有丰富的学书经历和创作经验,请您谈谈如何继承传统搞好创作?
白煦:我认为,书法创作仿佛是在诉说自己的一种感受,一种追索,一种对书写的体验、对笔墨的认识、对所书内容的表达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书法创作是比较艰苦的事情,创作讲究继承传统,临摹碑帖,训练书写的技法。书法很玄妙、很抽象,越是抽象的东西就越难掌控,熟练掌握了结字的普遍规律以后就要出新。比如写“王”字,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能把这四个笔画和别人写得不一样,又能经得起推敲,让人承认是书法作品?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文字笔画有多有少,组成文字的点画也非常简单,但用书法形式表现出来、又不落俗套,是很复杂、很深奥的。
书法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核心,古代优秀的墨迹、碑帖中蕴含的东西很多,表现出黑白、方圆、大小、刚柔、润燥、浓淡、险正、疏密、收放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无不需要书写者以智慧来掌控。比如表现刚与柔,就涉及到用笔的力度;方笔的线条比较险峻、雄强、刚劲,写成圆笔就圆润、柔弱、含蓄,其中蕴含了一些哲理。在章法上,特别是草书,疏密、大小的变化尤为重要。比如,第一行写得空旷,第二行就要写得密一点;上面浓的、黑的东西多了,下面就多一点白的、枯的东西,互相关照、互相对比,通篇的变化、行与行的变化、字与字的变化,不断制造矛盾,又随即解决矛盾,让人琢磨不定、出人意料,让人感觉到美的变化和奥妙无穷。
记者:您在创作上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力作,请您谈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经验。
白煦:我们永远不能对自己太满足,要不断发现不足、纠正自己,因为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体验在逐渐深化和提高。过一段时间我就把留存的作品拿出来翻检一遍,以前认为不错的作品,现在一看,觉得看不下去的,就赶紧销毁。你可能在一个时期写了很多作品,最终只能挑出几件认为满意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批判地看待自己的作品,创作上要保持特立独行,不受时人影响,坚持自己探索的方向。
艺术创作真正的好东西很少,名家的作品也不是每件都是惊世之作,有些也经不起推敲。有这样的名家,用现在的作品换回几十年前自己流传出去的东西,认为过去的作品是不行的,有勇气直面自己,否定过去。
记者: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请您谈谈对中国书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白煦:从当前中国书法创作状态来看,比起20年前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跟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的书法创作是走在前列的。从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以来,从不成熟的恢复期,到现在的繁荣发展时期,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创作队伍,这是很可喜的。中国书协通过举办“国展”、“兰亭奖”、“老年展”、“青年展”、“新人展”、“西部展”等各种类型的展览,给广大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不断地发现人才、推出人才、培养人才。
比如举办 “西部展”,因为西部地区的书法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书法人才、书法环境和内地发达的书法大省有差距。中国书协主席团和领导班子发现这个问题,通过减免场租、减免主办管理费和评审费等办法支持办展,下大力气扶持西部书法发展。又如,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举办“老年展”势在必行,因为很多退下来的老同志、老干部、老将军有闲暇时间和精力去搞书法,老年人书法队伍很大,为他们提供空间和舞台,也是我们不应忽视的。中国书协针对不同的人群举办展览,目的是让更多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脱颖而出,毕竟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是中青年作者,入展或获奖机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有现实意义。
书法面临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似乎是很尴尬的。现在是电脑时代,大家写东西都敲键盘,不要说拿毛笔,就连拿硬笔都很少。又有多少年轻人能投入到书法创作当中?如今拿毛笔不是为了记录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好在去年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对于书法家来说仍然是有限的。中国书协的“书法进万家”活动,命名中国书法之城、中国书法之乡活动,走进基层与各地合作发展书法事业的意义是深远的,但仅靠书协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媒体也要重视,现在我们有一个中央数字书画频道,传播的空间和范围还很有限,大部分媒体将演艺、娱乐当成宣传方向,不断“造星”,难道书法艺术不是艺术,不需要媒体的推介吗?艺术的繁荣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共同努力。
记者:当今书法创作百花齐放、流派纷呈,请您谈谈中国书协如何因势利导、把关定向,突显传统经典和时代主旋律?
白煦:目前,中国书法正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时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态势,中国书协在展览评审上坚持继承传统、风格多样、鼓励创新的原则。评委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评审原则,注重的是作品的本体水平,任何一个流派都不是一枝独秀,谁也不能说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与总结,中国书协领导和评委们不断分析、研究、改进评审规则,特设评委“复议权”。一旦发现评委有争议的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可以提出复议,所有评委再次投票决定取舍。这个制度保证了评审质量,保证了评审候选获奖作品是经得起书法同仁、社会舆论、媒体等的检验,实现了获奖作品“零投诉”。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中国书协通过展览评审推出大批的优秀人才,已经有了一支自成规模、实力雄厚的创作队伍。如果说引领时代书风,那通过他们的作品就完全可以反映出来,展现出当前好的态势和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记者:书法家如何才能练好字外功,提高艺术修养和境界,使人品、书品相得益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白煦:对于书法家来说,我认为书法艺术不是单一的、封闭的,与绘画、音乐、舞蹈相比,书法更具有文化含量和人文品格。对书法的追求,书法家的艺术修养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从其他艺术门类吸收营养、开阔眼界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古代的艺术品、青铜器、陶器、瓷器,各种材质的雕塑,优秀的古今文学作品,优秀的影视作品等等都代表着一种艺术成果,都是文化的积累和展现,都给我们以美的欣赏和有益的滋养。书法追求纯真、高雅的境界,需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民族的气节,脱俗的气质,反对庸俗、媚俗、恶俗。创作真正好的书法作品,敏锐的眼光和正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做到不迎合时风,坚持自己的艺术品格和主张,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名利,一心一意地搞艺术,从中得到乐趣,陶冶性灵。写出一件满意的作品感觉挺快乐,这就足够了。至于投入了有没有回报,有多少回报,那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你努力去做,持之以恒。人磨墨,墨也磨人,磨来磨去,时光流逝,但也磨成毕生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