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最初的图案获得灵感,发现橄榄枝很像世博会的“世”字,于是将一个“世”字拟形为三口之家,同时,这一抽象图形也可以概括为“你、我、他”以至全人类,表达了上海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而且这一图案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书法篆刻“京”字相映相谐。为了这一设计,他前前后后画了1000余幅样图。2004年冬天,一个名叫邵宏庚的年轻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他的设计从9046份竞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
5年过去了,“世”字会徽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张“脸”,已经在上海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5年间,四十不惑的邵宏庚也从家乡盐城走进上海,创立属于自己的设计公司,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他与世博会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日前,记者就参与世博会会徽设计的相关情况,采访了邵宏庚。
记者: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试运营期间和开幕后,您会参与哪些与世博会相关的活动?
邵宏庚:世博会期间,我将在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向市民首次公开我最初创作会徽的1000余幅原创手绘图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整个世博会会徽诞生的过程;同时展示会徽衍生出的原创“世”字紫砂壶,这个壶是制壶史上首次将字与壶结合。为了更好地传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我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创作“城市思考”陶艺作品,通过形象化的符号诠释自然界的和谐,并以此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境、社会、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作的又一作品,它会在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中与大家见面。
记者:在世博会的建设和其他项目设计中,您还参与什么项目?
邵宏庚: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参与世博会,更多的是通过设计及视觉的表现,以世博会为平台,让更多的国人及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比如我设计的《中华孔圣学——仁、孝、中、和、礼、智、信、义》首次将中国儒学文化用图标符号传递其思想内涵,使不同语言与文字背景的人,通过视觉共通语言感悟其意,正所谓观其物而知其意,这样传播儒学思想又多了一个路径。
记者:最初参与世博会会徽设计时,您是如何考虑将世博会的主题与精神融入在设计之中的?
邵宏庚:我首先考虑到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这样的城市,这样的生活,应当使所有人都具有欢快的心情、愉悦的追求。如何体现在会徽的设计中,设计的元素又在哪里?任何一个人内心的世界,都会用行动的方式表现在其生活之中,我要找准这个最能代表人欢快心情的元素是什么。当我的这种理念确定之后,我开始寻找人欢快时的形体语言,比如舞蹈、欢笑都是其表现方式,但转化为世界视觉语言的时候我又该怎么去表现呢?这些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世界性的盛会,也是中国的百年盛会,把中国的文化融入会徽设计中,传播世博理念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我希望做到的。民族文化的汉字书法是世界造型艺术的一朵奇葩,很多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语言,把浓缩性的信息融入图形设计之中,突出我们的民族文化,传递我们民族的情感和世博会的理念。用象形文字的方法描述会徽设计理念,有形的符号,不分国界,大家都看得懂,用形意结合的方法表现会徽是我设计的初衷。汉字“世”表达了“世界”和“世博”的概念。
记者:听说您在设计的过程中画了1000多幅小稿,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次的设计中又有哪些重大变化?
邵宏庚:我的设计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思考阶段。参与会徽设计对于我也是一种挑战,如何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世博,了解世博的理念及精神,我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和传递它。
第二阶段是创作阶段。我在创作期间,虽然有着无数次的灵感迸发,但也经受了无数次痛苦的过程。为什么有了灵感反而痛苦呢?因为要准确地捕捉我们需要的设计理念,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肯定、否定、再肯定,从灵感转换到设计表现和确认,一个图形甚至要经过数百次的变动和修改,这是一个很费脑筋的工作。
第三阶段则是确认方案阶段。初步方案确认后,如何提炼更好的视觉形象表现到成品稿件的确定,此过程中我也承受着非常强大的压力。这一压力来自于如何树立一个大国形象的视觉符号,它代表一个民族,所有国人对这个图案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世界上的人从视觉上、表现上、文化融合程度上能达到一个共鸣,此过程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最终才以一个完整的方案提交给世博局。
记者:您在设计世博会会徽之后,还陆续以世博元素创作了两款紫砂壶。在“手拉手紫砂壶”的设计过程中,您是如何考虑将世博会的形象和中国传统书法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
邵宏庚:“手拉手紫砂壶”的设计考虑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本身内在自我的和谐,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平衡的发展。以人为载体,来表现这个价值的核心设计思想,通过人反映社会、时代特征,“你、我、他”牵手,和谐相处的艺术表现形式。
“你、我、他”手拉手作品是由世博会会徽延伸的二次创作。应用中国汉字象形符号的特点和东巴文特征的表现形式,会徽是“你、我、他”三人相拥,通过中国书法的形意、表达方式传递设计理念。
“手拉手紫砂壶”着重表现的是一种思想——和谐观。创作灵感来源于历史上的“手拉手舞蹈盆”,从设计师的角度,我想做一个尝试,让历史与现代对话,牵手“手拉手舞蹈盆”,意味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延伸与继承。我将人的肢体形象用线条的表达方式,直观、简洁、含蓄地融入到设计内涵中,也是世博理念在器皿中的艺术再现。坚挺有力的线条表现的是我们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力量感,也借此作品,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维护我们社会及生态的平衡发展。
记者:您设计的“世”字会徽由于采用了汉字的元素而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与设计新意。现在的设计界也有一种将中国汉字、剪纸、京剧等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的思潮,您如何看待这种倾向?您认为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邵宏庚:我认为设计师通过我们的国粹文化表现其作品,是一种很好的想法。继承、创新和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国粹文化对我们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有益。
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重的是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创新,但又不能失去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本来意义。比如说现在有些文字的设计,一些作品就没有考虑中国汉字的象形会意性,而是一味地追求美观和创新,导致我们都可能不认识那个字了,既破坏了我们汉字的象形特点,也会错误地引导人们认识汉字。所以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我们更要尊重事实和我们的文化,所有的设计,文化的根源是不能随意去改变的,这才是正确的继承与创新。
记者: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您也在上海开创了自己的事业。除了与上海世博会相关的设计,您最近还有什么方面的设计计划和方案?
邵宏庚:我的公司业务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为企业客户建立品牌形象。另一块业务是开发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让其作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他的设计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传承文化。设计师就是要通过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文化,让更多的人重温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创造“会说话的作品”是我一生的追求。
记者: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您如何理解这一主题?您认为城市生活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邵宏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类需要追求的精神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定这个主题也是众心所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都是通过规划设计的,只有通过规划设计才能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要通过设计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生活态度,也只有通过“设计”,我们的生活才更有品位和规律。
(本报记者 康伟 孟祥宁 云菲 张亚萌 驻上海记者 杨雪华 梁珺霞 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