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春拍大幕徐徐开启,各拍卖行摩拳擦掌,期待在“亿元时代”再创辉煌。近期的“齐白石热”,以及自去年秋拍中的古书画连创天价一枝独秀,走出一波快速上扬行情,成为市场关注的最大亮点。去年由于一批精品古书画投放市场,大大增加了买家的购买热情,在2009秋拍中,明吴彬《十八应真图》、宋曾巩《局事帖》、《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分别拍出1.69亿元、1.08亿元和1.008亿元的创纪录天价。在经过两年的沉寂后,古书画再度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与追捧。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展望2010春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去年秋拍以来古书画的急剧升温,这种升温是否有其合理的成分?“亿元时代”是名符其实还是一个噱头?古书画收藏应防范哪些风险?
急剧升温因素多
我认为眼下古书画升温主要有六大原因。首先,前两年的市场热门板块“当代艺术”在金融危机后步入调整期,一些买家转而进入传统书画板块以求“避险”;其二,本土文化认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画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三,个别名头较大的古书画作品上拍,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买家的购买欲望;其四,前几年古书画一直存在明显的价值低估,无论是升值还是炒作空间都较大;其五,市场缺乏热点,只能寻找新的热点,于是古书画被人拿来“树旗”;其六,大量投资性新资金进场扫货,为古书画飙升推波助澜。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国内艺术品市场不难发现,“热点板块轮转”是一大特点。2003年“非典”后,油画开始大涨,中国书画一直处于“跟涨阶段”。现在油画行情大幅滑坡没戏可唱了,于是古书画自然就走上前台领衔扮演“主角”。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眼下进场玩古书画的都是超级实力买家,如刘益谦拥有资产数十亿,买一幅画动辄上千万、上亿元,根本“不差钱”,短短一年就将赵佶《写生珍禽图》(6171.2万元)和吴彬《十八应真图》(1.69亿元)纳入囊中,可以说凭一己之力推高了国内古书画行情的飙升。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板块启动升温后,至少有两三年的周期,所以我认为短期内古书画还将维持较高热度,亿元拍品仍会涌现,一方面自身积累泡沫和风险,另一方面等待市场出现一个新的领涨板块来将其替换。
“亿元时代”理性看
在古书画接连出现几幅亿元拍品后,“亿元时代”瞬间成为媒体猛烈追逐的热词。先后有一些媒体和拍卖公司就“亿元时代”策划了高峰论坛活动,各方高论不少,有“分水岭说”、“与国际接轨说”、也有“文明古国说”、“古书画委屈说”等。
“分水岭说”认为——以前的时代叫“检漏”时代,艺术品老是不能实现它高贵的价值,但是有了亿元拍品后,艺术品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亿元就是“分水岭”。“国际接轨说”表示,中国正在国际化,从国际角度讲,上世纪80年代的梵高作品价值就已经过亿了,而且是以美金计,中国发展到今天,出现过亿元的书画,是很正常的事情。持“文明古国说”慷慨陈词:“毕竟中国是最大的文明古国,一直到今天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艺术,就该有这个价格定位!”“古书画委屈说”不平道:“当代艺术‘四大天王’卖到几千万元,大家回头看看,中国书画不是委屈了吗?比价效应也该起作用了。”
笔者以为,“亿元时代”本身是很简单的市场行为,是书画进入“资本时代”的产物。以前的收藏家只是纯粹的收藏而已,他们的资金实力有限,同当今的资本大鳄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的市场是收藏主体单一的“小市场”,而眼下的买家很多元,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许多抱投资保值增值目的大买家进入市场,个别艺术基金也睽睽而视,水涨船高,最终造就了“亿元时代”的产生。再好的精品,没有资金流入,所谓“分水岭”、“接轨”、“古国”、“比价”都无从谈起。所以,对“亿元时代”掺杂或赋予更多的承载,都稍显多余。
动辄“宋元”需谨慎
古书画升温虽令人可喜,但一些拍卖公司为了吸引买家的眼球或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片面追求名头,动辄“宋元”或“明四家”,拿假画充数,实在令人担忧。如今“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画作在拍场屡见不绝,清“扬州八怪”的拍品更比比皆是,然而相当比例都是赝品。要知道“宋元”书画是非常稀罕之物,北京故宫也不超过400件,拍场能接二连三上拍,本身就是个笑话。
2009年国内拍场尤属“吴彬”最炙手可热。春拍一件《临李公麟画罗汉》拍出4480万元的高价,秋拍《十八应真图》1.69亿元再创新高。真不知今后还会有几件上拍?其实论名气和画技,明代的吴彬只能算二流画家,眼下拍场却将其人为推高成“一流大师”,这里面既有市场的因素,买家眼光不高也是一大原因。近一年,国内拍场上仇英、文征明、唐伯虎、八大山人、郑板桥的作品最炙手可热,成为“名星大牌”,大家蜂拥而起追逐名头,于是不少粗制滥造的古书画拍品纷纷涌上拍场,买家要高度警惕。
古代书画门槛高
古书画收藏的门槛非同一般,远高于近现代书画和当代书画,它需要买家有较高的鉴赏力,并不是光靠“砸钱”就能买到真迹。在短时间内可以速成一个近现代书画的大藏家,但却不可能摇身变成古书画的大藏家,因为收藏古书画还需要买家能鉴会赏,对中国书画史有较深的了解。特别是要有鉴别真伪的能力,否则在鱼龙混杂的拍场只能上当受骗。看一看近代的古书画收藏大家张伯驹、王季迁,无一不是大鉴赏家。
一件古书画作品的真伪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真伪进行比较,寻找二者差异的过程。欲辨伪必先识真,识真是辨伪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从未目古书画真迹的藏家,会对作品的真伪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欲投资古代书画的藏家,应想方设法观览真迹。由于古代书画的真品名迹大多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到博物馆去目睹它们的庐山真面,恐怕是提高辨伪水平与能力最有效可行的办法。对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不同朝代的时代差别及每个名家的风格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再回到艺术品市场后,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一些困惑也将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未对真迹亲眼目睹,进行一番细致的研究与了解,仅听拍卖公司的片面宣传或拍卖图录上专家的鼓吹文章,而冒然在真假混杂的拍卖市场出手,必将是盲人摸象,为制假者所害。正由于古书画的门槛很高,所以将其简单的视为投资并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