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据新华社讯 “南澳Ⅰ号”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日前重新启动,3个月内将有上万件古瓷器打捞出水。专家认为,“南澳Ⅰ号”的考古价值将不逊于此前出水的“南海Ⅰ号”。
去年“南澳Ⅰ号”的考古发掘工作因为遭受季风、台风的双重影响被迫中断。这次考古活动将利用4、5、6月的水下考古黄金时间,赶在台风来到之前完成对“南澳Ⅰ号”水下探摸和文物打捞工作。按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南澳Ⅰ号”的考古发掘工作选择直接在海底的考古现场对古船进行清理发掘。本次“南澳Ⅰ号”的打捞活动,没有打捞沉船的计划。
根据前期的考古探摸,“南澳Ⅰ号”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由于400多年的海水侵蚀,“南澳Ⅰ号”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木船中部的隔舱裸露在海水中,里头整摞排列的瓷器清晰可见,估计整船将有万件以上瓷器出水。
“南澳Ⅰ号”是继“南海Ⅰ号”出水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又一重要的实物例证。“南澳Ⅰ号”上出水的文物均是民窑瓷器,没有官窑器皿,这些瓷器釉的厚度、胎的厚度,器形、器物,都能透露出中国古代远洋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信息。“南澳Ⅰ号”为明万历年间一艘满载着粤东或闽南及江西一带民窑瓷器的商船,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行至南澳岛附近海域时,遇风暴沉没于南澳岛东南乌屿与半潮礁之间27米深的海底。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2010年“一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