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交响乐峰会在杭州落幕,如何实现交响乐团的真正职业化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中国的交响乐团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厦门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西藏爱乐乐团等一大批或国有或民营的交响乐团使得中国交响乐团呈现出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乐团数量的逐渐增多,也给原本形势不够乐观的中国交响乐团的职业化进程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将加快交响乐团的职业化进程单纯依赖于市场,甚至等同于市场化等。所谓职业化,就必须要求乐团具备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自主化等特征。“科学合理地加快中国交响乐团职业化进程需要的是立足我国交响乐团整体发展现状以及各乐团自身情况,多管齐下。”这是多位交响乐界人士针对上述情况发出的共同呼声。
“加快中国交响乐团的职业化进程,首先要尽快解决乐团成员整体观念缺失的问题。”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指出,现在我国各音乐院校中培养出的年轻演奏员多半都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可以说在乐团演奏技术难点上没有问题,但若论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则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随着这些年轻演奏员大量地进入到各个交响乐团,他们往往在演奏中过多地表现出个人的意识——“冲”得多、“融”得少,这种整体协和观念的缺失,对加快乐团职业化进程尤为不利。著名音乐评论人景作人对此表示,乐团面貌在演出过程中尤为重要,除了指挥家,演奏者本人不应抱有“个人出彩”的想法,而应在演奏时尽量地“靠”和“融”,尤其是在演奏和弦时,一定要互相倾听,彼此调整气息,靠拢音色,从而确定各声部正确的音律走向,以此达到“融”的效果,这是一个交响乐团成功走向职业化的基本前提。
“一个年轻的乐团要保持旺盛的精力,快速成长为一个职业化的乐团,最需要一个好的指挥来磨炼。然而,从当前诸多乐团的客观情况来看,一些新成立的乐团为了提高其影响力,不惜重金聘请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指挥家作为乐团的艺术总监或首席指挥,但实际效果却与期望值大有出入。原因就在于这些功成名就的指挥家大多事务繁忙,身兼数职,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乐团。”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表示,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经营交响乐团,只会让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充斥乐坛,从而严重干扰中国交响乐团职业化进程向健康稳步方向发展。对一个乐团来说,真正能够称得上好的指挥应当是既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又要有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乐团的排练并与乐团进行系统和整体磨合的常任指挥。
还有一些专家指出,交响乐的进步也离不开作曲家的创作,交响乐团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少不了原创作品的积累。著名作曲家杨立青指出,中国交响乐发展的硬件在慢慢强起来,但软件依然薄弱,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交响乐原创作品的积累、演出停留在低水平,这也是延缓中国交响乐团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没有自己交响乐标志性作品的国家,一个只能演奏外国经典作品的国家,恐怕很难被称为交响乐强国,一个乐团同样如此。加快中国交响乐团职业化进程需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中国交响乐团原创作品积累,而且两手都要硬。
在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指挥家谭利华看来,中国交响乐团的职业化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从时间上说需要几代音乐人不间断的努力,交响乐的发展需要乐手资源、听众资源等各方面的长期积淀,才可能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从个人素质上,要求每一个音乐人,要有敬业精神和忧患意识,为音乐事业付出切实的努力。一蹴而就不可能,急功近利不可取。国外乐团的职业化进程往往已有百年甚至二三百年的历史,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对于一个交响乐团来说,观众是基础,资金是专业运作的保障,这里的资金除了来自乐团的市场收入外,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地方财政的支持。从目前我国很多交响乐团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缺席或长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之下,很多乐团连承受自负盈亏的市场压力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加快其职业化进程又从何谈起呢?“因此,广开思路、多管齐下无疑是中国交响乐团职业化进程稳步、快速的根本保证。”谭利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