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3:40:09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乔十光:历史性的开拓与贡献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02    作者:范迪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漆文化在中国已有7000多年辉煌的历史,古代漆艺蕴含着独特的造器观念与修饰技巧,形成了广义上的漆画传统。20世纪上半叶以来,沈福文、李芝卿、雷圭元等前辈艺术家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手法,使中国漆艺出现了现代漆画的端倪。但是,漆画作为现代形态绘画领域的确立,还有许多课题未曾解决,正是在时代召唤着漆画从传统漆艺脱胎的历史节点上,漆画家乔十光做出了历史性的担当,将中国传统的漆艺技法与现代绘画结合起来,几十年如一日,探索漆画概念的生成和漆画技巧的完善,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重要开拓者。从1961年立志研究漆画开始,他的漆艺人生至今已达半个世纪,他的创作历程经历了时代的风雨,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特色,更汇成一个丰满的漆画世界。

    乔十光走上漆画的研究与创作之途,首先得益于传统漆艺的熏染。他的早期作品体现了打破工艺与绘画界限的创作方向,更注重把漆的工艺转化为绘画的语言。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他一方面对传统漆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作了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把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当时的主题创作氛围结合起来,首创性地用漆画的手法来表现一些重要的主题,从而使漆画成为整个时代美术的新的种类和有机部分。《草原新兵》、《红色娘子军》以及1977年专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创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都成为用漆画表现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这个时期,乔十光在不断试验漆艺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在铝箔粉上罩漆再进行研磨的新技法,这极大地丰富了漆画的表现力和绘画性。“文革”结束后,中国艺术的发展由单调、封闭、僵化转向多元、开放、丰富,乔十光也重振起他漆画生涯的风帆。为了在漆画中注入更多的生活感受,也为了将自己绘画的才能与漆艺表现形成更有机的结合,他开始了长年的采风之旅。从旖旎的云贵高原到壮阔的青藏地区,从长江的源头到秀美的江南,无不留下他的身影。他与当地人民一同生活劳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画出了数以千计的速写和素描稿,为漆艺创作积累了生动丰富的素材。这一阶段是乔十光在漆画艺术创作上充分展开激情和才能的时期。他在描绘真实物象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提炼升华,在漆艺传统中发掘技艺潜能,加快了漆画作为独立画种的进程。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如“西双版纳”系列、“青藏高原”系列、“苗家儿女”系列、“南海渔女”系列,这些作品构思巧妙,非常好地处理好了题材内容与漆画技艺之间的关系,注重漆画的工艺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得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其中的《泼水节》和《青藏高原》最负盛名,是绘画性和工艺性完美结合的代表作。

    江南水乡是乔十光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这一题材体现了他独特的感受力,是一种来自生活的感动。这类作品装饰性强,形式感重,充满恬静、明朗的田园生活意趣。早在1963年,乔十光就创作了一幅《苏州风景》,第一次用白蛋壳表现江南建筑的清水白墙,利用黑漆表现屋顶黛瓦,用银色表现苍穹和水面,他这样调动漆语言的结果是打破了漆画常规的“漆黑”局面,形成了令人视觉为之一新的漆画语言,也形成了表现江南水乡的“乔式”特色。自此之后,乔十光在这一题材上可谓灵感泉涌,推演纷呈,将现代艺术的理念引进了漆画世界,将漆画带进了现代审美领域。

    乔十光晚年的作品更多地注重中国文化的抽象性与艺术表达之间的融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他在内心和情怀上深植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但也开放地接受西方艺术的熏陶,在创作中善于融汇贯通,把中西艺术的元素融于漆画笔墨之中,更加放怀追求艺术的形式美感,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转化为作品的形式组合,将漆艺的材料和特性发挥到极致,作品中点、线、面、体充满了音乐般的旋律,大漆的质地如生命般绽放出奇幻的华彩,充满了生活的雅兴和逸趣,给人温暖和煦的感觉。乔十光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世界,是一位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人。在漆的艺术上他有着永远的梦想,他的艺术追求源自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振兴中国漆艺的追求。他的生命属于漆艺,他的漆艺因此散发着生命的光华。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