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勇 祖籍山东齐河,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自幼酷爱书画,幼年在著名国画家黑伯龙门下学习山水,又拜李可染、黄润华为师专攻国画山水,兼攻人物。并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进修班和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研班,后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修班学习日本画。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国际书画大展并获奖,应邀到澳洲、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画展及讲学,其作品被首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画家张孝勇为人真诚坦率,乐于助人,有着艺术家的风度与豪情。
其人其画
张孝勇在创作过程当中,很好地将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同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合进行了把握。从色彩角度上讲,他的作品色彩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纯净,又有西方印象派绘画的丰富;观张孝勇的画如沐清风,令人陶醉,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精髓,张孝勇在其画中用笔肆意,既求润泽,更求沧涩。在对象之中与之外都散发出难得的精神活力与视觉张力。画中用线概括中见逸气,形的张力赋予了画面以生气,对象造型高度概括,几分夸张恰到好处,既不生硬死板,也不张狂无法。在画面元素构成的处理上,与线的力度结合得天衣无缝,努力追求以书入画过程中的成果,人物造型用中锋逸笔体现丰富的内涵和笔墨的现代性,并把线的功能与美感从形式结构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品格。
张孝勇受恩师李可染影响,长于山水,其山水画更多表达的是对美的感受,一种清远安静的意象,笔下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现代形式美感与传统笔墨的高度有机结合,符号化的造型与画面大面积强烈对比,构成了全新的视觉感受,疏密相间,起伏跌宕,雄阔浩淼,使人感到一种音乐般的旋律,将观赏者引入磅礴坦荡的意境。
构图迥异,突破前人藩篱,表现手法灵活。在其画面中出现天体是画家本人对自然的关爱和对宇宙的思索。在使用传统工具,遵守传统美学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意识,使画面有了全新的感受,始终透着一种清雅之气,这与画家本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守拙抱朴、处厚居实的品质,博学以致精深的严谨态度,使其书画作品相得益彰。
张孝勇的书法作品以己意出之,行笔放纵,时掺以侧势破锋,力求质朴野逸,又意趣群生,豪迈奇宕,气势恢弘。在他的行书作品中掺揉着篆隶笔意。目睹张孝勇作书,在每幅书作的创作过程中,都会别开生面,更有甚者,写完这一笔下一笔落在哪儿,你都无法预想,可谓妙趣横生。每一线条的变化都能灵敏地反映出他的情性变化的轨迹。欣赏他的书法就如同看画一般清雅脱俗,有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心源之美。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纵观其作,淡雅舒放,浸萦着人性之本的质朴和恬静,使人舒怀。
山东根,山东魂
虽说身居香港,张孝勇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张孝勇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齐河县,他的艺术生涯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我自幼酷爱画画。”张孝勇说。自六七岁开始比着街上看到的宣传画来画,到了十三四岁,其父见他喜欢画画,便带他到省城济南寻访名师,拜在著名国画家黑伯龙门下学山水。“后来恢复高考,我考入山东德州学院艺术系,开始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
出身虽不是艺术世家,上学亦不是名校,但对艺术的热爱却可以冲破一切地域和家庭的阻绊。在读大学的日子里,对张孝勇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国画大师李可染。“1983年我到北京拜李可染为师,几经周折,最后认识李可染的大弟子黄润华,再经他介绍认识李可染。”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张孝勇,几年来不断“进京”,拿自己的画请李可染指导。
在山东的这段时光为张孝勇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随后的四处漂泊中,山东人的朴实执著以及大师们的教诲,时时刻刻伴随着他。
如今,张孝勇虽居香港,但心中依然放不下山东,每年都回来,而且还在山东筹划投资项目,为家乡做贡献。
1990年,张孝勇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进修班,199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姚有多教授高研班,同时经姚有多教授推荐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修班学习日本画。
张孝勇一心想通过到日本留学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但到了日本以后,才发现情况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我是学国画的,日本画的前身,就是浮世绘、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画三者的结合,去学他们的画,也学不到什么……在日本待了不到一年,但如果那时候回国……大家都知道你出国了,当时也没脸再回来,1994年就去了加拿大。”张孝勇讲得很实在。
在加拿大,张孝勇的发展同样不顺利,只能整日为生存奔波。张孝勇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总有说不完的感慨。
1998年,张孝勇辗转来到香港发展。“香港回归后,与内地和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只要你画得好,再注意推广,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或许这就是香港的一个优势。”同时,张孝勇还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东南亚对中国画的内涵的理解还是很浅的,当时香港刚刚结束了百年殖民地的历史,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刚刚退出主导地位,东方文化又要占领这个市场,但香港没有刻意去宣传国画,这对于画家而言,反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张孝勇决心要在这个地方扎下根来。
艺术家,市场路
与很多整日埋首于画室的艺术家不同,张孝勇很早就具有了市场意识。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就感觉学画那么久,好像就是填不饱肚子。画的画可以,但没有人愿意出钱买。而后来在北京、日本、加拿大、香港的漂泊,也迫使他在执著于艺术追求的同时,更关注生存问题。在加拿大3年,张孝勇基本以卖画为生。1998年来到香港,也是由于看好了香港在艺术市场方面的巨大空间。
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和主动适应也影响到了张孝勇的艺术创作。刚到香港时,张孝勇的作品还是以纯水墨为主,但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当有画商向其建议多使用色彩时,马上提醒了张孝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虑,张孝勇发现地域对画风是有很大影响的,中国北方冬季寒冷,草木枯萎,黑白灰的东西比较多,适宜于用水墨表现;而江南不一样,四季常青,色彩丰富,人们也更愿意在国画中看到丰厚的色彩。张孝勇开始在水墨中加入了较多的颜色,甚至采用了泼彩等手法。有了这个转变以后,他的画才开始渐渐在香港立足。
张孝勇最后表示,“我除了想把画画好,还想把画以理想的价格推销出去,以便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进一步研究和丰富自己作品的内涵。”他也坦承,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对中国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