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晨 1951年生,江苏沛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委员。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展览,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等均收藏其力作。出版论著、画集《画猴技法述要》、《怎样画猴》、《徐培晨画集》、《徐培晨国画猿猴集》、《徐培晨梅兰竹菊百图》、《徐培晨国画猿猴大观》、《徐培晨国画猿猴近作选》、《徐培晨百扇集锦》等30余部。艺术成就被载入《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美术家名录》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对其艺术成就推出诸多专题报道。
2000年至2004年,“万水千山总是情·徐培晨国画猿猴全国巡回展”在全国33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展出,200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作专题报道,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2008年元旦,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在马鞍山朱然文化公园为其成立了徐培晨艺术馆,是继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之后的又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序言
南京—马鞍山,一衣带水,同属六朝文化圈,自古人文相融。徐培晨艺术馆是我市继诗仙李白纪念馆、当代草圣林散之艺术馆之后又一文化工程。
徐培晨,1951年生于一代帝王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沛县。197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山水、人物、花鸟画俱佳,尤精丹青猿猴,为世人誉为“使画笔的齐天大圣”、“当代‘易元吉’”,前喻其从传统中突破与创新,画笔神奇,变化无穷;后则寓其书画俱佳,艺术成就超越宋代以画猴而入青史的易元吉。其艺术卓尔不群,丹青猿猴实现三个突破:一是拓宽猿猴形象表现领域,二是把猿猴与山水结合起来,拓宽了绘画题材,三是注入笔下猿猴以人之情感。其作品曾多次荣获金奖、科研创作奖和艺术成就奖。2000年至2004年“万水千山总是情·徐培晨国画猿猴全国巡回展”在全国33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实属当今画坛一次创举,为海内外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等收藏其力作。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专题片《东方之子——徐培晨》。
本馆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然墓园一侧的以三国文化为内涵的朱然公园内陈列。艺术品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最高精神产品,本馆展品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学术价值。展馆分五个部分:一、徐培晨教授书画作品陈列,展出作者不同时期代表作291幅,既有工笔之精致,亦不乏写意之宏幅;二、徐培晨收藏古今名家书画作品268幅及113枚汉印;三、汉画像石陈列,展出其倾力征集被称为“汉代三绝”之一的汉画像石106块;四、秦汉画像砖陈列,展出其收藏的162块图饰精美古砖;五、馆藏汉陶俑精品31件,唐陶俑精品24件。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2008年1月1日
无私奉献 德艺双馨
孙克
徐培晨是当代画猴名家,这已为中国画坛所公认。这些年来,他的画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举行,受到普遍欢迎,影响巨大,在中国画界内也得到专家的首肯与赞赏,画家徐培晨的声望就此确立,他的画艺更随着岁月的增添而日趋成熟,精神内涵更为深厚,境界情趣更见邃远,笔墨语言更加老到精美。古人讲“庾信文章老更成”,就是指那些根基扎实,学养全面,人生积累丰富从而大器晚成者。徐培晨应可当之。
徐培晨以画猴知名于世,其实他的艺术疆界十分的宽广,他的专业学养基础相当的深厚。徐培晨自幼喜画,1974年考入高等美术学府,师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徐悲鸿执掌的中大美术系是其前身)各位名师。一心向学勤奋刻苦,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上世纪80年代初更继续研进,加深功力精研技法,人物、花鸟、山水、走兽,诸科兼能,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无所不通。只是由于他对于猿猴别有一种喜爱,于是这种灵长类动物就成了画家笔下最常见的画材,积以时日,年复一年,朝斯夕斯,观察、写生,从山林到案头,反复地探索,以寻求最恰当最适合表达自己胸中的意象。徐培晨画猴,人赠以“猴王”美誉,其实他的画路很广,人物画、山水画创作成绩斐然,参加重大画展,多次获奖。画史上多能而专精者比比皆是,近世如悲鸿画马、黄胄画驴,就是显例。不过,徐培晨选定猿猴为自己作画主题显然出于他对于动物的喜爱。我行文至此,回忆起幼年在街头看民间艺人耍猴子,以及后来在动物园看猴子腾跃嬉戏时内心惊喜不愿离去的情形,足见人们喜爱猴子是有多种原因的,但是徐培晨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爱心去画猴子,画出这种灵长类小动物种种可爱可笑的百态,就是很难得了。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徐培晨则更深一步去观察和表现猿猴群体的生态,它们的生聚、嬉游、栖息,饱食后的折腾,雪天里互相依偎,有猴子首领的霸道,更有被欺压者的不平,还有母子的亲情以及情侣间的妒忌争夺。看到徐培晨的百猴图,我们就看到一幅猴子社会大观,看来,画家的观察和思考有其更为深刻的寄托。徐培晨画猴多年,的确画出了艺术的自我,他的画造型生动,结构准确,画猴子不仅得其形似,更能得其神似。多年的锤炼令他的笔墨达到十分娴熟的高度,简练概括,意到笔随,笔法松活,赋色淡雅,难得的是把动物、山水、花鸟等画法糅合在一起,形成散淡灵逸、笔简意深的风格,观之具有一气呵成、神完气足的感觉,这是他的一大优长所在。
我与徐培晨交往有年,对于他在艺术追求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求索的精神,有所了解也深为佩服。我感到更为可贵的是画家的品德修养高尚,值得推崇和宣扬。徐培晨为人简朴,谦逊和蔼,做人低调,不事张扬。在当下美术界存在的喧嚣浮躁、自我膨胀、追逐名利不择手段的不正之风日盛之际,徐培晨始终保持平凡素朴的风格,不善言辞,毫无夸饰。更不讲究穿戴,一袭布衣,黧面长髯,面带微笑,完全没有大画家的架子。这是一位热爱艺术、追求艺术而不求虚荣、不图享受的艺术家。我也到过他在南京的寓所,除了画室比较宽敞,装修布置十分简单,更谈不上豪华,不但不如许多画家的家居讲究,就是比起许多白领阶层也差很多。总之,作为很有成就的画家,在生活方面,用古人的说法就叫做“自奉甚俭”。但是,徐培晨在资助公益方面,在支持家乡父老方面,捐资助学,捐资修路,却是慷慨解囊,毫无吝啬。我也听朋友讲,徐培晨为自己的美术启蒙老师出资买房使其安度晚年,这样一种不忘旧恩,涌泉相报的作为,更是中华民族自古的道德精神传统。对于自己所教的历届学生的学习用品,也是不吝给与帮助。他对于金钱财富看得较淡,看得很透。前年,“徐培晨艺术馆”在安徽马鞍山市落成开馆,我有幸和来自各地的美术界的朋友们一起躬临盛会。令我感到震动的是,展厅里不仅陈列着徐培晨的大量精品巨制,使人们得以充分领略其艺术的精彩动人之妙,在展厅里还有他多年来苦心搜集的许多古今书画名品,其中郑板桥的《竹石图》更是极为珍贵的真精之品,价值难测。而当代名家之作,更是精品连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徐培晨多年收集的几十件出土秦汉古铜鈢印,堪称无价。此外,徐培晨还捐出了数十块汉画像石,体积很大,当时尚未来得及安排展厅,就摆放在公园露天的草地上。这些画像石具有重大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十分珍贵,我想有关部门一定会妥善保管陈列的。马鞍山的市民们应该庆幸得到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食粮。
徐培晨来自人民,他的艺术源自民族文化的高天厚土,可贵的是他不但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了人民,还把自己的心血所得、备加珍爱的艺术藏品,悉数奉献给了人民。这在当下社会的许多地方弥漫着拜金空气之际,更彰显出画家徐培晨无私奉献、德艺双馨的高尚精神和高大形象。
(作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