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于3月1日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届艺术展演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00多名师生参加,其中舞蹈作品有68个。舞蹈展演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专业化,无论创作或学习作品,在编创的手法与表演上都可与专业媲美,如男生表演的群舞《士兵与枪》,其高超的技巧、精湛的表演都让人惊叹不已。女生群舞《长鼓舞》动作整齐划一,队形流畅如水,呼吸与韵味的把握堪称专业……但真正让人感动和值得回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学生舞蹈作品里面小学生的《玩瓜》和中学生的《风筝》与《烛光》。
由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创作表演的舞蹈《玩瓜》,其亮点在于“趣”,以“趣”贯穿作品、结构作品,以“趣”表达城市儿童的心灵世界,整个作品洋溢着童趣。作品以一群疾步奔向郊外田间玩耍的孩子为开始,雀跃、跌倒、飞跑等几个干净利索的动作剪影,让人霎那间置身于儿童世界或追忆起快乐的童年时光。在舞蹈的发展部分,编导以“瓜”为主要的表演元素,编排设计出了新颖的舞蹈语汇,如吃瓜、骑瓜、摇瓜,以及在舞蹈后半部的敲肚、打嗝、醉瓜、睡瓜和舞蹈结尾时用“网”罩人等天真且游戏般的动作组合,这些创意编排无不透出孩子的调皮可爱和奇妙想象,把孩子心里的一切活动率真地表露了出来。此作品的创作者抓住了现实生活中的细节趣味,而小演员们表达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情趣,观众却在笑声中回味或联想着曾经拥有过的童趣生活……因此,这个作品没有成人化的痕迹,是一部真正的儿童舞蹈。
《风筝》由山东省潍坊市幼教特级师范学校创作表演,这部作品的看点在于“巧妙”,从舞蹈题材的选择可以看到,创作者巧用了当地驰名中外的风筝。如果说,潍坊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节是让世人了解潍坊人生活与文化的平台,那舞蹈《风筝》则是让人看到了潍坊人的情感世界。编创者的构思源于风筝与线之间的关系,即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线与地上的人相连,如果这风筝是游子,那线就是思念,创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关系折射着这样的含义:无论游子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却始终忘不了养育自己的故乡与亲人。另外,创作者还巧妙地用音乐来表现这种思乡的情感,如那段回忆故乡童年的舞蹈音乐,既融入现代风格,又加入具有山东特色的经典民歌,好似现代游子在思恋故乡……又如舞蹈结尾处《父老乡亲》的音乐,其色彩、情感与舞蹈的表演水乳相融,精准地刻画出游子的乡愁与乡思,舞蹈中的那句独白“爸妈,你们好吗?”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凸现出国人重孝的品格。另外,这个舞蹈巧妙地营造出校园的人文氛围,因而能增强校园舞蹈文化的生命力。
重庆第一中学创作并表演的群舞《烛光》则以情动人,编导以造型勾勒出红烛,以简单的手臂动作象征着燃烧而摇曳的烛光,又以简洁的情节展现着舞蹈的主题。当一位扮演教师的演员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无私、尽心、尽情地表演着燃烧的动作时,观众席里响起了激动的掌声,观众的心潮与此刻的舞蹈高潮共同舞出、唱出一个心声——感恩。这是作品的艺术震撼,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及警世作用。整个作品没有图解说教的痕迹,它以“贵在真实”的表演、简洁的队型变化演绎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即当今的学生懂得感恩如父母般的老师),这种创作手法符合青春花季的中学生的心理及情感的表达。
舞蹈创作难,针对中小学生的舞蹈创作更难,难在没有成人化,难在创新。我认为以上3个获一等奖的舞蹈作品各有自己的创新亮点,那就是:童趣、巧妙、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