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中的《孔乙己》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19    作者:吴司祺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些年来,以表现历史人物或小说人物为题材的舞蹈作品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一些年轻舞蹈编导们的新宠。由此,引发了一批像《苏武》、《秋海棠》、《家·梅表姐》、《屈原》等优秀作品的问世。此类作品以史料或文学文本为依托,充分运用“重复”、“对比”、“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段,着重刻画人物的形象、性格、情感经历和心理活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孔乙己》无疑是这其中的上乘之作。

    破衣、乱发、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穷困潦倒却死要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人物的一出场便运用大量诙谐幽默的舞蹈语言,夸张的面部表情充分交待了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其中最能体现此意义的是开场动作:弯腰驼背,双膝弯曲,手握书卷,步法轻快而猥琐。笔者认为,“轻快”是面对他无法改变的命运而显现出的阿Q精神。“猥琐”则是他心里隐藏着的对病态、腐朽封建社会的无意识。舞蹈中,遍尝冷漠的孔乙己对他人嘲笑的漠然,拿着“书卷”摇头晃脑,在酒的麻醉中寻求平衡,都是孔乙己被社会边缘化而不自知的写照。他在这种不自知中的“自得其乐”贯穿着第一段的始终。

    舞蹈的第二段是由第一段结尾时一个漂亮的旋转所引发出来,主要表现的是孔乙己去员外家偷书及挨打的整个过程。这个旋转是舞蹈情节转变的符号,通过这个转变,舞蹈动作比第一段少了些诙谐幽默,却多了分张力和空间的流动。随着语汇的逐渐“成熟”,舞蹈也趋近高潮。编导利用高、中、低空之间的转换,舞台方位的灵活调度充分表现出了逃跑、挨打与追赶之间的关系。

    漫天飞舞的雪花引领舞蹈进入了第三段。在凄凉的语境中孔乙己拖着被打残的双腿,于泥土里埋没了尊严,一个读书人的尊严,在颓唐的仰面里丧失殆尽。至此,一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被层层递进的舞蹈段式、逐渐深刻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填充得更加丰满、立体。“断腿的痛苦”与第一段“麻木不仁的诙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童谣声中,孔乙己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执着,更加突显了一个社会的悲凉,一个时代的没落,一个旧制度的腐朽!

    《孔乙己》这个古典舞如果以一言以蔽之,便是“新颖”。以往的古典舞语汇多是“郑重其事”且“考究”的肢体语言,讲求动作的优美和观赏性。《孔乙己》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唯美”的僵局,他利用轻松诙谐的语言,自然流畅的肢体动作,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完成舞蹈的编排,构思不可谓不妙。而面对当下舞蹈发展的技术技巧化,《孔乙己》也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古典舞不是戏曲也不是杂技,它的发展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技巧的高难度与创新,而忽视舞蹈本身传情达意的最直接、最质朴的表现。另外,在寻求语汇风格的突破上,《孔乙己》做得很好。作品根据情景和情感的需要,选择舞蹈中最贴切的元素,在韵律节奏上寻求新的动作连接关系,以及舞姿变化的新搭配。它打破了只改变作品内容不改变语汇载体动律的做法,突破了传统动作形式对创作的制约,更自由地运用语汇使整个作品更加个性化,使舞蹈的语汇更加多彩,涵盖力更加广阔。

    若论不足之处,大概就在于对人物状态的把握上有些“过当”。孔乙己是一个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人”。然而,过于夸张的表演,确实掩盖了一些他作为“文化人”的味道。但这并不妨碍《孔乙己》的优秀。总体上说,《孔乙己》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它是一个集古典舞蹈与文本创作观念于一身,更优秀、更进步、更值得推敲的舞蹈。它既有传统舞蹈的语汇,又有创新的现代手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开了一条中国古典舞创编的新思路。

    (作者为云南艺术学院08级舞蹈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