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2008年6月赴蒙古国舞蹈教学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学校和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学习访问。除学习蒙古国各部落的传统民间舞蹈,对两校教材编制方面也有了一定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材编制过程中需考虑的社会环境、学科素材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要素中,我国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材与蒙古国的两所学校的学科素材基本相同,但受社会文化环境、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的影响,又表现出各自的特征,以下便是笔者几点粗浅的观察比较,或可进一步认识教材编制的内在规律。
蒙古国音乐舞蹈学校教材 相当一个时期,蒙古国作为“华约”成员国,几乎在社会、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苏联影响的痕迹。蒙古国为了全面发展舞蹈艺术,从苏联邀请了芭蕾舞蹈专家库兹尼乔瓦组建国家舞蹈队,进行教学和剧目创作,蒙古舞蹈发展就此打上了前苏联特别是芭蕾舞蹈文化的烙印。
1937年蒙古国国家剧院抽调一批优秀舞蹈人才,组建成立蒙古国音乐舞蹈学校。据该校最早期的学生南吉德教授介绍:当时学校没有严谨规范的蒙古舞蹈教材,主要课程只有苏联舞蹈教师教授的芭蕾舞蹈课程,及从各部落邀请的民间艺人以传统的方式传授部落民间舞蹈的蒙古舞蹈课程。因此,学校后期将舞蹈系逐渐分为两个学科方向,一是芭蕾舞蹈,一个是蒙古舞蹈。至于蒙古舞蹈教材的建立,有两位教授功不可没。首先是南吉德教授受命为学校建立蒙古舞蹈教材,并于1973年撰写成书出版发行;随后由道力格尔苏荣教授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做进一步规范体系化整理,1985年出版了《蒙古民族舞蹈教程》一书。至此,音乐舞蹈学校蒙古舞蹈教材基本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教材的贡献,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蒙古各部落舞蹈提炼组织编制成具有训练价值的系统性蒙古舞蹈教材,而且最大的特色是培养目标、教材内容和编排方法都渗透了苏联舞蹈文化的影响。具体而言,培养出为人民精神需求服务、素质全面的专业舞蹈演员成为本教材的主要目标。依此目标,在下身基本以蹲态为主、动作极少的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中,加入了苏联芭蕾和民族舞蹈元素中丰富的步伐、跳、转和马步等下肢训练动作。教材设计则将蒙古各部落民间舞蹈舞动方式,以身体局部关节肌肉的不同运动方式和路线提炼出若干单一元素,再根据芭蕾舞蹈教材层次逻辑结构进行教材编排。
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舞蹈系教材 1993年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舞蹈系开设,以南吉德为代表的蒙古国舞蹈界开始借此机会削弱蒙古舞蹈教材的苏联印迹,大力倡导推行各部落传统蒙古舞蹈,开始对蒙古民间舞蹈教材进行编制。具体内容如下:从一学期的课程设置来看,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肢体元素综合训练组合,即将几乎所有单一元素综合为一个组合进行肢体训练,第二部分为教材主体内容,以部落为单位进行各部传统民间舞蹈的学习;而教材纵向学年之间的安排,主要考虑各部落风格和肢体角度难易,同样遵循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组织安排。需要说明的是,该学校教学目标是通过为期四年的学习培养出较好掌握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舞蹈人才,因此它的课程安排、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都围绕着此目标进行。例如,蒙古舞蹈历史文化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当学生基本掌握一个部落舞蹈素材和风格韵味时,老师会让学生随着马头琴旋律即兴而舞;而老师也是根据学生舞蹈时是否能够利用感受到的身体和心灵自然表现风格韵律来作为评价标准。
中国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材 1956年到1957年,内蒙古文工团请蒙古国功勋演员道力格尔苏荣教授蒙古舞蹈课程,当时参与学习的有斯琴塔日哈、查干、乌云等老师。1958年,为编制出一部属于内蒙古的蒙古族舞蹈教材,斯琴塔日哈、查干和乌云等一行七人受命开始对内蒙古的蒙古舞蹈教材进行整理研究。内蒙古艺术学院也因此开设了蒙古舞蹈专业,使用斯琴塔日哈老师带头组织编写的《蒙古族舞蹈基础训练教程》,在多年的修订过程中一直沿用至今,并于2007年出版发行蒙古舞蹈影像教材。
为实现学校通过中专或本科学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和少数民族丰富的舞蹈知识,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舞蹈人才这一教育目标,斯琴塔日哈老师带领其他六位教师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分析传统蒙古舞蹈,吸收部分芭蕾的舞动方式和教材的编排方式,打破掌握的传统蒙古族舞蹈动作素材的链接方式,以身体局部关节肌肉的不同运动方式和路线提炼出若干单一元素,并将这些单一元素按照身体舞动关节和肌肉分为若干单位,如手型、手位、基本体态、地面胸背训练、动律、肩部、上肢、下肢、腰部、步伐、跳、转和马步等。在中专或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单一到复合的组织原则,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细致丰富地逐渐掌握蒙古族舞蹈。